標籤:

沒人能拯救你的故鄉

最近幾年,互聯網圈每到年關時就流行一種文體,姑且稱其為「見聞體」吧,大意是小鎮青年們回到了家鄉,找身邊人打探一下平時用什麼App,便炮製出一篇《一個三線青年眼中的移動互聯網格局》之類的文章。如果作者尚有餘力,文章主題往往會更感性一些,比如主題是展望如何用互聯網改造大別山區的,結尾一般都會怒斥——「故土尚在苟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而如果主題是感慨現代文明讓人情變得淡薄的,文末也會跟著痛心疾首起來——「我們記憶中的村子哪去了?」

自從朋友圈取代了馬桶讀物後,這個產品便將國人價值觀紊亂這個事實進行了指數級的放大。毫無疑問,「見聞體」本身正是拜價值觀紊亂所賜才會誕生的一種文體。

實際上,中國大部分社會經濟問題,仔細讀一讀人口數據,都能看出端倪。比如根據六普數據,中國城市嬰兒數量只佔全國的21%,然而城市中卻生存著全國37%的年輕人。而根據QQ提供的數據,2015年春節時,有12%的人逃離北上深,卻有26%的新人繼續湧入這些一線城市。

如果這還不夠明晰的話,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日本全國有70%以上的村鎮為人口凈流出,大部分地區房價持續跌了22年,到2050年時20%的居民區將成為「鬼城」。然而東京市區是日本人口凈流入最集中的地區,2014年東京房價竟然漲了15%。同樣的事情在俄羅斯也發生著,過去20年間,俄羅斯全國總人口衰減3.4%,然而莫斯科的人口增速卻排在全國第一,同樣,莫斯科房價20年漲了77倍。

區域經濟學中,一個地區的增長和衰退一般是以人口增長率作為度量的。城市的形成其實就是人口的聚集,人口數量是一個很自然的度量。能贏得增量人口的城市,房價自然會獲得支撐,商業機會大大增加,這也是「京滬永遠漲」的根本邏輯。而失去人口的城市,或者競爭力偏弱的城市,商業價值將大打折扣,比如玉門等鬼城。根據世界各國及中國自身的趨勢來看,人口和經濟機遇湧向特大型城市集群,與此同時其它多數國土淪為鬼城是再自然不過的規律。

要知道,除了廣東、浙江、上海、北京、江蘇、福建、天津這七個省級單位是人口凈流入外,中國其它省級單位的跨省人口流動,幾乎都是凈流出。這就是人口流動自然規律在中國的印證。

很多人經常對「農村空心化」痛心疾首,高呼什麼「回不去的故鄉」一類令人不知所云的傻話。這正是中國提升經濟活力緩解老齡化問題的成功標誌好不好,沒人願意在鄉村小鎮生活是完全正確的,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一個經常被忽視的中國人口問題是,仍有六億以上的國人生活在農村,上億勞動力尚未通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產生高效的價值交換。故土就應該苟且,熟人社會就應該凋零,最好是大部分王家屯李家寨回歸自然風光,原住民經過一代代城市化工業化都去進城務工,那才是消除城鄉差距的正確方式。而不是像搞慈善活動一樣搞互聯網下鄉,力圖抹去根本不可能抹去的信息鴻溝。

上海某高校文化研究系的老師曾經做過一個「來滬青年工人社會調查」,結果在訪談時聽到一個打工者說:我真希望鄧小平沒有搞改革開放,我也願意日子苦些,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了。

要我看,那些熱衷「見聞體」的人,本質上和這位來滬務工人員的認知水平並沒有本質差別,雖然方法不同,但兩者都希望能夠迅速抹平城鄉鴻溝。確切來說,「見聞體」背後隱藏的邏輯是——一旦城鄉信息鴻溝填平,要麼可以體面逃離北上深,「每天和父母孩子在一起」,要麼搞互聯網下鄉,「廣闊天地,大有可為」。說來說去就是希望王家屯李家寨能夠接駁北上廣的互聯網節奏,好讓自己進退從容,即便在北上深買不起房也可以另闢洞天。

其實我相信你也知道:那個故鄉,你已經回不去了。

題圖作者:楊一凡/JASON CLUB

推薦閱讀:

中國人憑什麼要敬業?
身邊得癌症的人為什麼越來越多?
代言轉基因:成為下一個任志強的機會
買貂,為何成為東北人的宿命?
隨便噴幾個對2016的展望

TAG: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