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該有的樣子?與原研哉學生交流有感

關鍵字:武藏野美術大學,原研哉學生

交流現場,小範圍聊天。孫先生是個很淡然的人,89年生人,卻散發著一股靜靜的味道。

分享的內容,很生活,很軌跡,剛開始,或許有點懸,不明所以。可是,當他拿出背後設計的論理時,被震驚了。原來設計可以做的那麼細緻,特別是前期調研和模型搭建部分。

日本設計,強的原因。或許秘密就在此,也是自己這次抽空去聽講的原因。很受啟發,就像以往都知道這些事,不過如何做分析和提煉,卻知之甚少。

如果,再做一次完整的畢業設計,或者大型個人案例。這套分析模型完全可以融入自己的宇宙系統。孫先生講的過程,我竊以為是在訴說宇宙的構成。如何發現,如何發想,如何發散,如何重新將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宇宙搬離重構成新的摸樣。

模樣,就是設計最終的形態。

或許,說的還是有點懸。文字沒辦法完整表達日本最棒的研究院教授的究竟是什麼?

斗膽,試著將分享提煉成幾點。

  • 無序,降低自己的主觀性,將客觀融入到作品中
  • 我在想什麼:我們是一個點,人生就是由很多點構造起來。(我為孫先生,第一人稱)
  • 日本設計大師在想什麼:講究作品背後的深度。追究為什麼做這個?
  • 作品承載的是什麼:聲音作為基礎,每個音都有變化。聲音接觸的信息量比視覺要多得多。音量,音程,音響(大小),音質(觸覺)。

最終作品的形態

五感設計,帶有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

這樣的方塊大概有60份,記錄的是某個地區某一分鐘發生的事情。

重點不是這些,是這七本論理。

透露個小細節,當時原研哉畢業設計並沒有視覺部分,完全是一大摞設計論理。(論理為推演為什麼這樣設計的過程,是完整的系統,類似一個宇宙)

約莫翻看能有300頁左右的樣子,全部7本書籍的頁數。

部分資料展開

以聲音為視覺基礎,如何構成視覺元素的推演節選。

挑選60個瞬間,放進論理部分推演形成的模型,完成視覺重構工作。

最後,

最大的啟發是

最終呈現不一定是視覺衝擊力很強,不過教授會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極強的論理支撐。

前提是,

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需要形成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

單純從分享者筆記本中,便能偷窺出其中的點滴。

via:感謝TurtleHill玳山的活動場地和孫思嘉的精彩分享

講座資料: TurtleHill玳山–《角色:設計師與設計 展》

孫思嘉,平面設計師。

北京人,1989年生於中國上海。上海戲劇學院視覺傳達系學士;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碩士。師從板東孝明、原研哉研習設計學、設計理論演習。專力於[多感傳達]之設計與實踐;一心在[思索與記錄]之往複循環。現居東京,求索、創作中。

受賞歷:

2010-中國-靳埭強設計獎-未來設計師大獎

2011-中國-上海市優秀畢業設計獎-受賞

2014-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基礎設計學-學科獎

2015-日本-青年設計師大賽(MITSUBISHI CHEMICAL-JUNIOR DESIGNER AWARD 2015)-全場大獎

2015-英國-「EAST-WEST Art award」藝術大獎-提名

推薦閱讀:

日本設計當下只有原研哉一個聲音么?
書籍推薦 | 數萬讀者共同推薦的5本設計書籍,你都讀過嗎?
如何評價原研哉為2020年東京奧運 / 殘奧會設計的LOGO提案?
如果能見到原研哉,最想問他什麼?或交流什麼?為什麼?
原研哉和他的無印良品

TAG:原研哉 | 设计师 | 设计 | 武藏野学院大学 | 工匠 | 工匠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