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my fault——兒童期虐待的心理創傷
好的,今天我想談一談的是兒童期(性)虐待帶來的心理創傷。
你或許覺得這個話題的引出有點突然,就像如果你不了解心理諮詢,你或許會覺得電影里男主角Will反覆聽諮詢師說了很多遍的「It『s not your fault」,就一切心結都打開了,這很不可思議。但是如果你明白兒童期遭受(性)虐待的個體心理發展是怎樣的過程,或許就能容易理解了。
1. 電影里為什麼諮詢師要說這句「It『s not your fault」:
青春期以前,兒童的性意識是沒有發展的。弗洛伊德的性發展階段也認為,在青春期之前,兒童的所有性本能主要在潛意識裡以象徵和替換的方式去表達。例如著名的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象徵和替換的性本能表達。所以,在這個階段,你給兒童談論有關性的知識和觀念,他是無法完全理解和明白的。
因而在成人之後,評價一個那段經歷(性虐待)的時候他們可能感覺到不確定:「我覺得那是童年時期的性遊戲和好奇心」 。並且他們對於虐待的特殊性質感到困惑。許多童年早期遭受性虐待的倖存者會報告稱,他們不能夠正確的定義發生了什麼因為他們那時候太小了無法表達,缺少對於性的知識,或者缺少辭彙去描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其次,年幼的孩子其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不成熟。所謂兒童心理理論是指一種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能力。兒童開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許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但是這種能力在兒童期是不夠成熟的。他們無法知道父母對自己的虐待和性侵犯是父母自身的問題。特別是在性虐待中,兒童對性的困惑和性虐待的特殊性質,兒童更加無法理解父母的虐待行為背後的理由與原因。
加之,兒童如果在更早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客體關係,他們會有更多的思維認知歪曲,將父母的虐待,歸因為自己的過錯。他們可能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所以父母要責罰自己。而虐待家庭,可能父母的毆打併不總是出於孩子的過錯,因而孩子很可能形成對自我的懷疑,最終完全的否定自我,覺得自己就是一種罪惡的存在。
「如果不是我很糟糕,父母為什麼要如此對待我?」這是很多很多受虐待孩子的疑問,所以他們會認同就是自己很糟糕。
這種指向內部的自責、自我貶低和自我毀滅是有兒童期虐待史的成人最典型的特質。我們從電影里也能看到,Will在數學、化學等理科,甚至在歷史等文科中都擁有超人的天賦和能力,可是他依然選擇在MIT做一名清潔工,在工地里搬磚,他非常認同自己應該做這種卑微的工作,甚至MIT教授給他介紹國家安全局的工作,他會用他的強大推理邏輯去論證這份工作是無意義的。他知道自己天賦異稟,但是他內心裡不認同他很卓越,因而任何好的回報他不去爭取,並選擇墮落。
所以,諮詢師告訴他「It『s not your fault」,不僅是希望他明白過去那些糟糕的事情不是他的錯,更是希望讓他看到他的自責、自我貶低和自我毀滅的傾向。
2. 為什麼這句話如此有用?
這句話說一遍是沒有用的,所以第一遍Will回答了諮詢師,說「我知道」。
是的,受虐待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是知道的,他們知道這一切的發生不是他自己的錯。但是他們僅僅只是從道理上知道,並沒有從內心認同。要認同自己不是糟糕的存在,不是從理性上去認識這麼簡單的。就像Will,他的聰明驚為天人,他不可能無法從道理上理解到他過去遭受虐待的真實原因。但是他迴避一切過去的事情,諮詢的過程至始至終他都不真誠坦露自己的過往。哈佛的女友問他的家庭情況,他開玩笑的說他有12個哥哥,並且用自己驚人的天賦現編了12個名字,並且還重複了一遍。他逃避一切有關家庭的討論,逃避一切有關他過往經歷的討論。
心理創傷帶來的迴避讓他很難去從內心裡接納過去那段糟糕的事情,並相信那不是自己的錯。
所以,諮詢師桑恩不斷重複地說「It『s not your fault」,是為了讓Will 看到,你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你不相信它。
很多心理創傷其實都是這樣。那些受害者都能夠明白「這只是意外,這個世界總的來說是安全的」「被侵犯不是我的問題」,但是那些創傷經歷中,巨大的情緒體驗是難以控制的,受害者會被那種巨大的衝擊完全打碎原本的信念,從而從根本上相信一種歪曲的認知系統。
「It『s not your fault」就是用來替代那歪曲的「Its my fault」的信念。
推薦閱讀:
※經常虐打孩子,自己痛不欲生卻無法改變怎麼辦?
※做夢念南無阿彌陀佛 最近也不怎麼吃飯喝水都不敢在家待著?
※從小常挨打挨罵的人該怎麼擺脫陰影重建自信心呢?
※如何開導女同學不要約炮?
※工作離父母近,但不想住一起,父母對此不高興,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