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讓孩子停下「探索」

3-5歲孩子那停不下來的腳步,滴溜溜轉悠的小眼睛和對一切都想「撫摸」一下的雙手,再配上他們這個年齡段獨有的旺盛好奇心就構成了家長嘴中始終停不下來的「慢一點」「別亂看了」「老實呆著」等等。這樣的畫面從一個角度看充滿了愛與和諧,可是另一方面來看孩子的成長卻在這潛移默化當中受到了阻礙。而如何在這一段時間內讓孩子繼續成長,其實答案就在身邊。

「探索!?」

  •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總是在不停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兒」或者是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這個世界。

  • 在車站的時候東張西望,一會焦點在川流不息的車群,一會兒又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就是沒有辦法在將要來的公交車上看。

  • 走在路上的時候,總是在看道路兩旁的行道樹,而一路高飛的鳥兒又就將自己的注意力抓走,飛著飛著又看見目光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聚精會神地在看螞蟻搬家而忘了跟上媽媽。

  • 在公園遊玩的時候,總是一個沒注意就看不見人而一轉眼卻發現正在考慮怎麼和那隻小狗「交流」的同時又在思考等會要不要抓住那個蛐蛐。當然也可能當你說「自己玩一會吧」的時候就一陣風似的不見了蹤影而午餐的時候帶著泥巴與臟臉怯怯地回到了你身邊。

那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家長一般又都適合怎麼回應的呢?

  • 「別跑了,能不能老實在這呆一會?」

  • 「別亂看了,專心看車來了沒有」

  • 「你怎麼還不走啊,快點走,回家還要給你做飯呢,快點」

  • 「別動那些東西,多臟啊,回家電視上讓你看個夠」(當然電視看個夠,幾乎不可能)

類似的回答和場景還有很多,不勝枚舉。成人對於這樣的事情總是在督促著孩子,然後孩子一臉不情願的回到了你的身邊或者是真的擔心蟲子會「吃了腦子」。而家長當然是想回到家中快點結束這一天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準備安心休息。可是,我們卻在不經意之間將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阻斷了。

「同一個世界,不同的探索」

要想知道為什麼不經意間就將孩子對於世界的探索阻斷,還需要這個階段孩子和孩子眼中的世界都到底發生了些什麼。

3-5歲孩子的世界是什麼樣的?

從3歲開始走路和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域」突然變得十分的「遼闊」。為了追求獨立與自主,他們會開始比以往都更為「激進」地探索世界的方式,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主動和這個世界發生聯接。而驅使他們主動去探索這個世界的動力就是來源於他們對於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信息湧入,讓世界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場即將開始的「大航海」旅行,試問這樣讓心潮澎湃的事情怎麼能讓他們按捺住自己的身體和頭腦呢?

而在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8個階段當中,這個年齡段孩子面臨的不僅是「自主」還有「克服內疚」,簡要來說,「克服內疚」告訴了我們父母需對孩子發出的那些「探索世界的行為」要能夠做出積極的肯定與支持,他們希望能夠在超出自己家庭範圍的世界做一些更為顯示能力的事。而往往我們知道這些,可為什麼「一錯再錯」呢?

衝突的視角與不合理的預期

如同前文中所列舉的事例一樣,當孩子走在路上「東張西望」「摸這摸那」「觀察螞蟻或者是天空」的(過程性視角)的時候,成人以威嚴與命令強行阻斷了進程,並且用否定的態度強調我們認為正確的目的(目的性視角)

其中,孩子的視角的在於觀察和探索世界,而成人的視角在於完成目的和達成願望。我們希望他們可以「安靜的等車」「不發聲響的走路」「用欣賞的眼光看花」「像一個紳士一樣的遊玩」,這看起來可笑嗎,可實際上我們都曾有過,只不過是謂之「你都多大了/像個大孩子一樣」可矛盾的是我我們都知道,如果孩子真的這樣做了,那可能往往意味他已經生病了。視角衝突下不合理的預期讓我們用成人的要求去苛責一個探索的孩子,這樣的行為勢必會造成一些後果。

便產生了在探索的過程中過多的保護,諸如「不安全」「髒亂差」「我來做」或「不聽話」「壞孩子」等否定就一步步地讓孩子停止了對於世界的探索與感知。

不僅僅是為了探索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探索的阻斷不僅僅只是讓他停止了探索,更將會是成日後一些不好情緒感受的「溫床」

例如,總是「否定」的中止,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認為自己做了錯事(對於世界的探索)而這樣的內疚感與失敗感很容易成為日後自卑感的「溫床」。同樣,過分愛護讓孩子失去「自主」也會讓希望掌握自主的他們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感,「不自信」與「怯懦」就會從中醞釀。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那麼當遇到這些問題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法去解決呢?

點點滴滴皆學問,「新鮮」的知識最重要

當再看見孩子在車站「東張西望」的時候,不如不要呵責讓他安靜,而是分配任務讓他去觀察。例如和你書中看見的車有什麼不一樣,和別人告訴你的又有什麼不一樣,街上你看見的有多少種不一樣的車,不同都在哪裡等等。這些簡單的問題就是對於注意的集中、分配;對觀察的廣度、品質這些能力的鍛煉和培養。而當升入小學的時候你只需要合理的引導與遷移就能解決很多家長頭疼的聽課問題。而孩子不會厭煩這樣的「遊戲」,因為「新鮮」的知識最具有「衝擊力」是印象最深的直接經驗,方便大腦的調用與遷移。而這隻能是在支持與肯定的環境得到的鍛煉。

用兒童的角度去預期問題

當你們開始了一次愉快的野外活動的時候,如果你想到「我想去好好地玩一通」這樣孩子的角度只能是合格的家長,而更好的家長會想到「我希望能好好玩的同時還能沒有什麼限制,做喜歡的事兒」這樣從孩子的預期去思考問題。這個時候,在適當的安全保護下,開心的瘋跑與玩樂就是正確的時間內孩子想做的事兒。這樣的探索是對於他們基本社交能力的培養;信任他人與陌生環境能力的提升甚至是身體素質的一次鍛煉,這樣的能力可是不能在你的身邊得到的。

陪伴、支持、肯定是給這一個階段孩子最好的禮物,不要讓他們對於世界的探索被阻止,因為這樣的探索不僅僅是對於世界的探索更是孩子完成自己、認識自己和對未來將要而來的成長做的蓄力與準備。


推薦閱讀:

敢問路在何方?
不,不應該
『受害者』

TAG: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