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隱私部位」相比,我為什麼更建議家長告訴孩子什麼是「身體權」

「隱私部位」是國內主流的兒童性教育,特別是防性侵教育中普遍會涉及的內容。通過明確的告訴孩子身體的哪些部位屬於「隱私部位」,並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與「隱私部位」有關的人際事件,教育者試圖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別人輕易觸碰的。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很有效:概念明確而簡單,孩子容易掌握。

我一直很認同這個概念,直到在北京市某小學二年級教授性教育課程時,遇到一個男孩的提問。

他舉手說:「老師,腳是不是隱私部位?」

我一愣,「為什麼你覺得腳可能是隱私部位?」

因為我別人碰我的腳我很不舒服。

當時我們使用的教材《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中對隱私部位的界定,僅僅包括男生的陰莖、陰囊和臀部,女生的乳房、乳頭、陰戶和臀部。為了讓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教材中也告訴孩子「背心、褲衩遮蓋的部位是隱私部位」。

然而這些界定顯然都不包括腳。

雖然按照要求我必須根據教材內容完成教學目標,但當下我還是告訴他:「如果你覺得別人碰你的腳讓你不舒服,你也可以把腳當做你自己的隱私部位去對待。」(因為後面還涉及到如何保護自己隱私部位的內容)

這件事讓我耿耿於懷。我開始對「隱私部位」概念的界定產生了懷疑。

畢竟,關於「隱私」,每個人的界定是都很主觀的:只要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私事,都是我的隱私。因而「隱私」的範圍事實上並不是固定的。

那麼相應的,只要我不想讓別人看到/觸碰的身體部位,都是我的隱私部位。

恰好在學習聯合國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時,我發現了其中與之相關的內容。

《綱要》中並沒有提到「隱私部位」的概念,但建議教育者告訴每個5-8歲的兒童什麼是「身體權」——

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誰能以何種方式觸摸他們的身體哪些部分

相較於「隱私部位」,「身體權」這個概念

1.更尊重孩子的主觀感受。

事實上,「隱私部位」不應該是由教育者或專家劃定的,而應該是孩子在成長和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來的一種基於自身感受的認知:我認為我的哪些身體部位是不能被別人輕易觸碰的,那麼這些部位就是我的隱私部位。甚至面對不同的人,人對自己隱私部位的認知和界定還會發生變化:也許我可以接受家人撫摸我的身體,但陌生人就絕對不行。

孩子對於自己的身體感受往往是非常敏感的。別人的親吻、擁抱,乃至動作、眼神讓孩子感到不舒服時,孩子都會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反應。基於這種自身身體感受建立起的身體意識,也許能更自然、有效的幫助孩子建立身體「隱私部位」的概念,並與孩子學習到的諸如協商、拒絕、求助等生活技能一起,讓孩子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和能力。

2.幫助孩子更好的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

課堂上的那個孩子關於「腳是不是隱私部位」的提問事實上引起了班裡同學的竊笑。因為在課本上明確劃分的「隱私部位」中並不包括腳部。也許沒有老師的說明,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傻問題。

但這確實是一個好問題——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區和文化,對於「隱私」的態度和界定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孩子學到了「統一」的標準,並用這種標準去要求別人,可能就喪失了在這個問題上尊重別人的認知基礎。

3.更正向

我一直期待中國的兒童性教育能突破防性侵教育、預防早孕教育和青春期生理教育三個局限,成為全面的性教育。要知道,性不僅僅意味著性侵犯、懷孕和生理變化,還包括親密關係、性別平等、人體形象、尊重與信任、感受與表達愛的方式等異常豐富的內容。在性教育中僅僅強調避免性侵犯、預防懷孕,會讓孩子建立起偏負向的認知。

而「身體權」則不僅僅關乎對自己的保護以免受他人侵害,更傳達出對自己身體的一種積極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對於孩子對自己的身體建立積極的態度,乃至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感,都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相對於「身體權」這個相對複雜的概念,「隱私部位」含義的傳達更直接明確,可以幫助孩子對特定行為進行更有效的識別和判斷。但對於家長來說,在「隱私部位」的基礎上強調「身體權」,也許是一個更優的教育選擇

我認為,「身體權」的概念更應該作為性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告訴孩子乃至每一個人——比如,在你面對一個可愛的孩子時,在親吻她/他的臉頰前先問問「我非常喜歡你,我可以親親你的臉嗎?」,也是對孩子「身體權」的保護和尊重。


推薦閱讀:

【短故事】胎記

TAG:生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