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的意義:用文明抵抗戰爭
1939年到1945年,很多參戰國都遭受了軍人和平民的雙重損失,大多數國家沒能像美國一樣幸運,本土倖免於戰火。首先是日本,軍人陣亡212萬,平民死亡人數大約在100萬左右,總計相當於人口的3.7% ~ 4.4%。中國軍人陣亡在300-400萬之間,平民在大約2000萬以下。美國死亡全是軍人,共計42萬,相對於美國當時一億三千萬的人口,大約佔 0.3%。德國作為戰爭發源地,承受了總計將近700萬的死亡,相當於總人口的10%。波蘭被雙方侵略、屠殺,死亡人數接近600萬,相當於17%的人口,這對於波蘭人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蘇聯的死亡人數介於1800~2400萬之間,大約14%的蘇聯人死於戰亂。勝利來之不易,所謂的戰勝國只是字面意義。最後勝利的是和平。
一戰導致了整個歐洲精英階層的隕落,二戰則是對統治階層和平民的全面收割。戰爭就像人類社會的免疫細胞一樣,一直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人類演化到21世紀才學會和平相處。歐洲人結成了歐盟,美國人自冷戰後成為宇宙和平戰士擔當。東亞比較複雜,沒有一統天下的宗教佔領,也沒有希臘羅馬共同體的精神源頭。所有人都盯著東亞,害怕它成為下一個巴爾幹。
戰爭帶來了怎樣的災難,如何避免戰爭,維繫和平。我不認為這只是國家領導人應該考慮的問題,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詳細了解的。可以不明白成因,但要了解其殘酷。
▲牛津大學出版社有一個「Great Battles」系列,今年新增四本,看一遍書目便可了解史上重大戰役。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也是一個經典系列,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是專門為了紀念勝利日「VE Day」出版。這本書的編輯是Richard Overy,他出版了25本關於20世紀戰爭與獨裁專題的圖書,其中 Why the Allies Won和 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 廣受好評。這本書通過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視角重新看待和解釋二戰,在戰爭期間攝影記者和彩色電影都出現了,也使得二戰的影像更加鮮活立體。圖書共464頁,包含28幅彩插245幅黑白圖片和18幅地圖。目測不會有出版社引進,有電子版。
▲為紀念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國內出版社也重版了一些經典著作。約翰?托蘭的《日本帝國衰亡史:1936—1945》和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國的興亡》。前一本書,最廣為人知的一段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成功後,最高興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丘吉爾,這意味著美國終於被迫參戰,歐洲人可以睡個好覺了。封面是圖書最新版封面,經典皆值得一讀。
▲1940年的某個夏日夜晚,德軍在巴黎近郊投下第一枚炸彈。整個巴黎都醒了,法國一分為二,兩百萬法國人如潮水般逃向鄉間。無論他們是貧是富,沒人抵擋得了時代的浪潮。人民遭政府遺棄,德軍不分城鄉,鋪天蓋地進駐法國每個角落。也是因為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少婦在小鎮相遇,從彼此身上找回渴望已久的身為一個人的美好。每張臉孔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並共同刻畫出時代的樣貌。而那個戰火連綿的年代,距今並不遙遠。內米洛夫斯基在人生最後的時光里,選擇以小說勾勒出二戰法國大逃亡的眾生相,為後世留下《法蘭西組曲》這部未完成的巨著。
▲小說講述的故事很殘忍:蘇菲來自二戰中受創最為嚴重的國家波蘭,她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面臨著艱難的選擇,第一次是選擇讓哪個孩子活下來,最後她的小女兒被納粹送入了毒氣室。此後為了打聽跟自己隔離開來的兒子下落,她又充當了德國軍官的性奴隸。戰後蘇菲跟隨共患難的猶太青年內森來到紐約,面對樓下鄰居、文學青年斯汀戈的滿腔關愛,蘇菲還是選擇了精神已經失常的內森,最後雙雙服毒自殺。
▲本書是一位德國傳奇律師的人生傳記。漢斯?利滕的父親是哥尼斯堡大學的校長,迫於父命,他放棄了自己深愛的文學,走上法律之路,成為一名律師。在他27歲時,納粹已如日中天,為了揭穿納粹的暴力本性,在衝鋒隊製造的一起刑事案件中,他申請法庭傳喚希特勒作為證人出庭,並利用戈培爾鼓吹暴力革命的小冊子,使希特勒當庭醜態百出。因此,希特勒上台後,他便成為首批被投入集中營的囚犯之一,並受盡了黨衛軍的折磨。此後,在他母親的努力下,德英兩國的多名政要曾試圖為之說情,但他們卻發現,利滕的名字已成為大獨裁者的禁忌。利滕在集中營里去世時,年僅34歲,但如今,他已成為德國律師的代名詞,德國律師協會以及德國律協所在的街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然後,讓我們看一看二戰中的中國人代表倪征日奧,新中國第一位國際大法官,我國著名的國際法學家、海洋法學家。他在92歲高齡撰寫了回憶錄《淡泊從容蒞海牙》一書。全書以翔實的材料,簡練質樸的文筆,敘述了作者早年蓄志學法,留學深造,回國後當律師,任法官,四十年代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參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主要戰犯的審判,及至1984年以78歲的高齡當選為新中國第一任國際法庭大法官等的不凡經歷。本書曾在1999年首次出版,本次再版對內容略有修訂,並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禮圖書推出。
▲這本書用普通人看得懂的語言講述了戰爭的產生和如何避免戰爭,進入21世紀,人類的智慧應該足以避免再一次大的衝突。下面節選自許紀霖老師的書評:「歷史上的亞洲與歐洲不同,並沒有一個類似羅馬帝國那樣的共同帝國,也沒有基督教那樣的統一宗教。今日的亞洲各國,存在著各種宗教:中國的儒教,東亞的大乘佛教,東南亞的小乘佛教,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印尼、馬來亞、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還有韓國的基督教和菲律賓的天主教。亞洲成為了軸心文明最豐富、最齊全的地域。好在東方世界具有多神教傳統,不像歷史上一神教的歐洲和中東,為了一己之信仰而大打出手,發生宗教戰爭。不過,亞洲各國不同的宗教背景雖然不至於爆發戰爭,卻是建立亞洲共同體難以跨越的屏障,因為超國家共同體的建立,最終還是要取決於是否有合法性基礎:共享的價值觀。……穩定的國際秩序需要各方價值觀一致。」點擊文末可以查看這篇書評。
紀念勝利日,珍惜今日和平與國家強盛,祈盼戰爭永不再臨。閱兵的意義,在於你今天在電視機里看到的鮮活年輕的面孔,不會變成未來的枯骨殘軀。
延伸閱讀鏈接:
【一知半解】歐洲的燈熄滅了
許紀霖:讀懂基辛格,就讀懂了世界
【首發於微信公號麥田書坊:用文明抵抗戰爭 | 勝利日書單】
推薦閱讀:
※從法學院逃離的海子們
※給知乎法律人:「天龍八部」八合一體系表
TAG:麦读 | 【一知半解】欧洲的灯熄灭了 | 许纪霖:读懂基辛格,就读懂了世界 | 用文明抵抗战争胜利日书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