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Uber和快的、滴滴、易到App對比看人性

如果你認識一個朋友經常對你說謊話,或者給你很多不確定性,或者會讓你感覺到不信任感,或者稍微不慎就可能被他騙,或者一不小心就會掉到他設計的『』坑『』里,我想任何人都是不願意交這樣的朋友的,大家願意交真誠,善良,靠譜的,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的人,這個是人的共性。

  對於一些打車App也一樣,在移動互聯網App流行的今天,碎片化時間使得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要花2個多小時以上的時間在App上(數據來自網路),在這些時間裡,我們和這些App交互,點擊啟動,輸入文字,說話,享受優惠,預測自己的行程等等,App就像我們的朋友一樣,我們每天都和他們交流,漸漸地我們就能感受到這些App的人性。

  這些App都是人設計的,每個設計的邏輯,思路,顏色,布局都代表著設計者的想法,以及性格,設計者可能是代表老闆意思,也可能代表自己的意思,通過和這些App的交互中我們都能感受的出來這個設計者的目的,設計者的性格,以及這個設計者是怎麼樣一個人,是實在的人,還是靠譜的人,還是一個有點小聰明的人,還是一個有點詭計的人。如果是一個實在說話靠譜的人,我們會越來越相信它,如果是一個有詭計的人,我們會遠離它,甚至不敢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他,市場激烈競爭的今天,到最後能留在我們手機上的App,或許就是寥寥幾個,我們最信任的App,其他的都是過眼雲煙,漸漸被我們遺忘。

  那麼做為一個用戶,我就說一些Uber,快的,易到等打車App的使用感受,以及通過這些App的設計,交互,營銷所感知的App背後的人性。

  啟動界面slogan看App理念

  打開Uber的啟動界面,是黑色背景,灰色線條構成的界面,App的名字放在左下角,一句更小的字「您的專屬司機」就是顯得更小了,這樣的界面給人感覺似乎在弱化它的品牌,因為它放在了不顯眼的位置,同時一行小字,您的專屬司機,給人的感覺是為您服務的,因為是您字,顯得更加尊敬,同時又體現出很尊敬你的意思。與此同時打開下快的的App, 顯示的「快的打車,隨叫隨到」,文字放在界面上面正中,在界面的下部正中又重複了一次品牌名,這種設計給人的感覺是對自身的品牌非常在乎,因為諾大一個啟動界面放兩次產品名字,確實顯得重複。就像你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會不停的強調「我叫某某某」一樣,而且隨叫隨到這個廣告語,有點不可能。在中國的語境里,如果一個朋友對你說,歡迎有事找我,隨叫隨到,大多都是客套話,因為我們自己都明白,即時對方這樣說,你也不會真的讓他隨叫隨到。

  通過對比能發現,一個App專註對於用戶的服務,一個App專註自己的品牌。專註服務的,會把服務做好,會把用戶看的很重要,專註品牌的,會把廣告做好,會把聲音做大。哪個給用戶的體驗和服務最好,紅海過後,用戶就會選擇誰。

  計費策略看App的本性

  我最先用的是滴滴打車,後來覺得滴滴打車不好,很多細緻的體驗沒做到位,比如定位不準等一些細節問題,再後來用的是快的打車,最後用的是Uber,為什麼最後用Uber?因為經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曬Uber,感覺是在炫富,又是國外的東西,感覺肯定不接地氣,所以一直沒用,後來是一個朋友給我推薦,我才用,用了以後才覺得真心不錯。

  之前在使用快的的專車功能時,徹底不知道他們怎麼計費的,快的送了優惠卷,20元3公里就能超,所以坐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你不知道要花多少錢一樣,有很多不確定性,就像你找一個朋友幫你辦事,但是又不敢太相信,因為不靠譜,不確定。後來,我又打開軟體重新找計費的方式,做為一個設計過App的人,我是徹底沒找到,把計費的模式隱藏起來,給人的感覺就像陷阱一樣,通過這些能看出App設計者居心,後來就再也不敢用快的。而第一次用了Uber以後,感覺體驗非常不錯,司機主動給我講了計費方式,還讓我不用擔心,說就是堵車一個小時費用才15元,因為Uber的計費模式非常便宜,後來不記得具體的計費方式,又打開Uber軟體看了看,1.5每公里,計時是0.25每分鐘,這樣計算確實非常便宜。

  兩種軟體,不同的感受,讓我感覺更願意使用Uber,前幾天打了20多公里,從北京東城到西城,花了一個多小時,因為堵車,優惠後31元,我想如果是快的,或者計程車至少要超100元了吧。

  通過計費模式,就能看出兩個App的本性,一個靠譜,一個不可靠,隱藏有陷阱。我想還有更多的用戶都能感受的到,感受到軟體設計背後的那個人或者那個人公司做決策的人。

  營銷方式看App的手段

  因為用手機註冊了多個打車或專車軟體,所以經常能收到他們發來的優惠信息,比如易到用車經常給我送100,200元的優惠卷簡訊給我,估計送都有幾千了吧,記得第一次送我100元,我立馬下載App,登錄一看,坑爹啊,原來是10元,20元的卷,累計起來是100元,就像一個超市做活動,送你100元卷,分成五六份,你消費5000元可以使用10元優惠卷,消費1萬元可使用20元優惠卷,這個叫優惠嗎?

另外,你想體驗這種優惠,正如圖中易到的優惠價標識的,你還需要分清很多車種,你需要知道聖誕車型,雙擎車型......大概有25種車型,打個車還需要分清25中車型,用戶那要多麼痴迷你的產品,才會使用啊,當然跟著它學習的還有滴滴打車,不小心搶到了滴滴的紅包,打開一看也是如此。我只想說,這種設計給自己玩的產品,還是自己玩去吧。用戶打車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方便,快捷。但是這些營銷手段已經遠離了產品本身,只是營銷法則設計者的孤芳自賞的方法罷了。

  這種考驗用戶智商和愚弄用戶的營銷手段曾經在新年紅包中被諸多人吐槽,買「瑪莎拉蒂送你50元優惠卷,買蘭博基尼送你100元優惠卷……」這種高價物品低價優惠卷的營銷手段簡直太爛了,這種營銷手段的設計者目的很明確,就是希望以小的優惠卷吸引用戶產生更多的消費,而充實自己的口袋罷了,而這個營銷的方式只是一個誘餌。

  很多營銷者以為用這樣的手段贏得了用戶,其實不然,做為用戶的我很快卸載了這款軟體,並再也不會使用。這些貌似精明的營銷手段得不到用戶,只會耗費更多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讓用戶越來越遠離你。

  相反的,我得到的Uber優惠卷因為可以疊加使用,30元的優惠卷用了三次才用完,3公里的路程由於優惠卷,我只花費了4元,這讓我更願意推薦新的用戶使用Uber,同時也改變了我對Uber的偏見,我想更多的用戶如果體驗了,他們也會向我一樣推薦,因為我確實發現了不少的推薦者,而易到,沒發現什麼人推薦。

  兩個App,都是一樣的營銷手段,帶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把用戶當傻子的營銷者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結果被用戶騙了,用戶永遠都是聰明的。近來不斷有文章出來,解析Uber的營銷模式多麼高強大,解析Uber的運營模式多麼高端, 其實這些分析都是表面的東西,根本不是Uber火的原因。

  撇開這些營銷的文章,體驗下真實的Uber,Uber在中國不打廣告卻能很快突破中國殘酷的紅海打車市場,異軍突起,靠的還是用戶體驗和服務,只有把用戶真正的放在心裡的App才能成功,靠營銷和砸錢的手段而火的App不會長久,資本和市場泡沫過後,得到用戶支持的產品才會留下,任何時代都是如此。

  最後,回歸到人性來說,無論任何產品,都是給人使用的,產品只是一個連接點,通過這個連接點,我們可以看到一端連接的是設計者,老闆,投資人,另一端連接的是用戶,仍舊是人,通過這種連接,人與人都是可以感知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傻,如果你認為別人比你傻,那麼只能說明別人在無視你,在遺忘你。用心做產品,用心做服務,用戶是能感知到的,用戶也會用心支持你的,只有這樣,一個App才能長久,公司才能長久,所有的一切才能長久,否則只能曇花一現。

作者:移動互聯網李建華,微信:ydhlwdyq ,任何媒體轉發須保留作者個人微信和來源,不尊重作者勞動的行為將受到舉報。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對比易到、滴滴和 Uber 的打車公里價格圖?(更新)
摩拜單車和ofo等在海外市場會成功嗎?
打車類應用對廣播電台行業的衝擊程度如何?
小藍單車不行啦?
為什麼政策上存在許多有風險的灰色地帶,BAT 仍然義無反顧地殺進移動商務用車市場?

TAG:出行O2O | 滴滴出行 | 快的打车 | 优步Uber | 易到用车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