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野史」婆婆納與元朝站赤(一)
早春的田邊地頭,小巧但醒目的花,有著精細的斑紋和顯眼的花蕊,很容易就鋪滿尚未被其他野花佔據的荒地;晴天陽光足夠明媚,也讓花色當中不算常見的亮藍色,成為它奪目的標籤。
嚴格說起來,題圖以及上面提到的那種「藍色小野花」,並非婆婆納 Veronica polita 這個物種,而是同屬另外一種,阿拉伯婆婆納 Veronica persica (又叫波斯婆婆納)。
由於花朵更大,亮藍色的花瓣也遠比稍帶粉紅的近親的花瓣顯眼許多,對於不會到處「拈花惹草」的人而言,遠遠地見過阿拉伯婆婆納的機會,要比到處尋找婆婆納的機會,要多得多了。
這兩種可能算最為常見的婆婆納,無一例外,都是外來的物種。
正如「阿拉伯婆婆納」名字里提示的那樣,它們的原產地,是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而率先傳播過來的,是不帶地名前綴的婆婆納。
「婆婆納」的名字,看起來有點不知所云,倒像是外來的詞語;而不管是其屬名Veronica 還是英文名 speedwell,似乎都跟婆婆納這三個字毫不相干。(然而至今我也沒有找到這名字的可信的來源……)
這個名字,最開始出現在《救荒本草》——留意植物類古籍的朋友,對這個名字大概不會陌生。
《救荒本草》是怎樣一本書呢?它由明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編寫成書。由於朱橚的領地開封府是著名的黃泛區,而利用野生的可供食用的植物可以救濟災民,永樂元年(1403年),朱橚把四百餘種植物種於府內,並著畫工將植物繪圖成書,名《救荒本草》。《救荒本草》共記有植物414種,並詳細描述了各種植物的形態、產地、生境、可食用部位和食用方法。
關於婆婆納這種東西,《救荒本草》是這麼記載的:
婆婆納
婆婆納生田野中。苗塌地生,葉最小如小面花黶兒狀,類初生菊花芽,葉又團邊微花如雲頭樣。味甜救飢。采苗葉煠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
(吐槽一下,《救荒本草》當中最常用的字是哪幾個?答:「采苗葉煠熟,水浸淘凈,油鹽調食」——所有的救荒野采都要油鹽調食這個設定,極其不科學,有油有鹽,還特喵是荒年?)
說起來這圖是在是粗糙了點,遠不如如今植物志和圖鑑當中的線描圖來得清晰、準確:
不過大致還是傳遞了植物的神態。
實際上它長這個樣子:
現在問題來了: 一種如今常見於田間地頭的野花,在一個以使用草藥出名的國度,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前,各種各樣的古籍當中,一直都沒有出現(一點點的痕迹或者類似的東西都沒有),卻突然在某一個時代的救荒野菜類書籍當中出現了——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就好比漢朝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芝麻/胡麻/巨勝,明朝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紅薯/番薯/地瓜,突然某一個時代,書籍上提了這麼一種前所未見的東西。
是的,這些證據,支持這麼一個說法:婆婆納這東西,是外來移民,不是土著。
跟芝麻、番薯這些引入的糧食、蔬菜與水果相比,婆婆納,是不被注意的一群,但也真切地在不被注意的地方,映射著歷史上文明之間的衝突與交流。
婆婆納的傳播來華,發生在13-14世紀,在那個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時代,那個漢族被外族全面征服的年代,那個在很多人看起來神州陸沉、灰暗不堪的一百多年。
(未完待續,以及中秋快樂)
推薦閱讀:
※「繁花·考據」植物志里才會開放的杜鵑花
※【節氣手帖】雨水:其甘如薺
※有哪些美味的土豆品種,以及如何買到?
※人身上會不會長植物(如果不刻意清除的話)?如果會,在什麼情況下可能呢?
※客廳可以放什麼有趣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