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建議】如何鑒別一所學校是否為蒙特梭利學校?
(轉載註明出處、作者,並帶原文地址鏈接,十分感謝您的尊重。)
專欄第一彈,就從一個最為實際的問題開始吧——如何鑒別一座學校是否為蒙特梭利學校?
問題開始真是妥妥兒的知乎風……
恩,那麼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首先我們也就要從什麼樣的學校是一所蒙特梭利學校開始。
自然滴,社會上是存在著大量的所謂「運用蒙特梭利方法」的學校,然而論及運用的方式,實在是容易讓人有魚目混珠之嫌疑。光是這運用二字就有許多說頭。有嚴謹的學校自建校建班起,便嚴格按照教學法的基本原則創設的;也有隨便從某寶上購置一套「蒙氏88件套」拆成兩份就能開兩個班收高托費的「蒙人班」;也有號稱「結合皮亞傑、蒙特梭利原則所創造的XXXX教育學法」而實際上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類型。誠然不排除確有教育先鋒與有識之士,是真的嘗試要做一個類似「教育實驗田」一般的實驗班。然而單論蒙特梭利而言,如果一個蒙特梭利學校,運用了各式各樣混雜了其他模式的教學方法,聲稱是對蒙特梭利教學之「補充」,那這絕對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蒙特梭利學校。
因為蒙特梭利教學自身,實際上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教學系統。一個接受過完整訓練的蒙特梭利教師,是完全有能力將其他教學方法與模式,經過消化吸收後,以蒙特梭利的方式呈現在其班級之中。然而當在蒙特梭利學校呈現出來時,則往往與其原貌有較大之差距。因此大抵而言,蒙特梭利學校是不需要藉助其他的教學方法之「品牌」來為其背書的,這當然也成為了蒙特梭利教師難以訓練的難點之一。
既然是否運用蒙特梭利方法難以判別,那是否有較為直觀的元素可用於判別呢?實際上是有的。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元素是可以作為一個硬性指標,來鑒別一所學校是否為蒙特梭利學校。只不過這些硬性指標,仍舊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有一些業內信息,才可分辨。
一所蒙特梭利學校所應該具有的元素如下:
——混齡編班機制
——完備的教具
——獨立的教室、一日作息的完整流程
——受過完整訓練的教師
——重視家校間的配合與互動
——重視讓兒童在實際體驗中積累經驗
——因之於兒童個別發展進度不同而隨時調整的課程進度
篇幅所限,本文是沒有辦法覆蓋完所有元素的,然則僅憑以上所提到的元素,也已經差不多能夠鑒別出這一個學校是否為足夠專業的蒙特梭利學校。
以下一一簡述。
——混齡編班機制
恩,這也許是最為直接簡潔的鑒別一所蒙特梭利學校的指標了,而且對於家長來說也是比較容易操作與鑒別的標準,所以列表裡加粗加線表示。
蒙特梭利教學在孩子幼兒園的年紀是以三年一混的形式構成的,即3-6歲間孩子組成一個班,正好容括傳統教學中的大、中、小班。這本來就是蒙特梭利教學法最大的特色,通過混齡的教學方法,讓大孩子有更多練習照顧年幼者的機會,同時也會為年幼者形成榜樣作用,間接的為他們在將來成為大孩子時提供模範。在這種多樣化環境下,模擬現實社會中「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氛圍。
有趣的是,在蒙特梭利教學法初入國內推廣之時,許多家長們都普遍有一個擔心:害怕大孩子欺負小孩子,於是乎敢第一個吃螃蟹者寥寥無幾。筆者有幸見證了數個,可以說在本地是第一例的蒙特梭利學校的建構過程,無一例外的都出現過類似情況。一直到2007年後,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於蒙特梭利教學法百年冥誕之際,在大杭州開了中國史上第一屆國際蒙特梭利大會後,情況才開始略有好轉。
因此,也出現了這麼一種說法,一些號稱蒙特梭利學校的機構,其不採納混齡編班之理由,竟然是因為「與中國國情不服」,因為「開混齡班家長們怕孩子被欺負就不敢來」……敢情我們之前所見證過的學校都是開一間死一間就對了= =
中國特色蒙特梭利教學法什麼的實在是夠了。
沒有混齡編班的絕對不是蒙特梭利學校!
沒有混齡編班的絕對不是蒙特梭利學校!
沒有混齡編班的絕對不是蒙特梭利學校!
最近好像流行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so。
——完備的教具
這個部分的鑒別就稍微難一些了,但實際上仍舊是有跡可循的。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多到可以活埋你的教具……換個說法好聽點,精緻天然量又多的教具。
但是對於家長或非本專業者,要認全這些教具基本是不可能。
因此,為便於諸位進行環境之篩選,筆者簡單挑選了一些較具有代表性的教具,同時其互相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關聯,以供諸位參考。
(圖片來自我Album中的插圖與照片,插圖部分格式轉不過來)
數棒
郵票遊戲
長短串珠架
加法蛇/減法蛇/乘法串珠
百萬箱
試管除法
較熟稔者可發現,基本都是數學領域之教具。蓋因蒙特梭利在數學教育領域的課程線,是一個有著比較明顯邏輯的路線,因此筆者才以數學部分的教具為例。
以上這些教具,可以大致上推測出,一個教室在教具的完備程度上是否足夠充分,因為後面三項教具,實際上是較後段的課程了,其課程所涵概念大抵已相當於小學三年級左右的課程難度。
這六樣東西里,傳說中經典的88件套只有前三樣,沒有後三樣,因此買88件套來濫竽充數的據此也可一窺究竟了。
而後三樣說實話……價格可不低吶……然而能夠操作到最後兩樣教具的孩子往往數量有限,試管除法這套教具更是被筆者稱之為「3-6歲課程的關底BOSS」一般的存在。所以除非是真的嚴謹的考慮到了孩子發展潛力而購置了的學校,一般不太容易能見到這些教具。
不過我覺得這個部分提出來以後,以國人們強勁的山寨能力,很快的所有的蒙人班也就按照我所列的配置去補教具了。
恩……這樣也不錯,至少他們班上的孩子有教具用了~
只要他們的老師會用的話……
至於傳說中的粉紅塔、棕色梯、長棒?
感官教育領域的三大件已經是蒙人班標配了好伐?
——獨立的教室、一日作息的完整流程
前面簡單地介紹了幾樣教具,這裡再說一個與教具聯動的另一重要要素——教室。
恩,也許也會存在著這麼一種學校:當你參觀時,你要求看教具後,引領者可能會帶你到一間「蒙氏室」,裡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蒙氏教具,但卻一個孩子也沒有,同時引領者開始向你介紹課程與教具。當你困惑的問她:「怎麼一個孩子也沒有?」,這人可能會這麼回答你:「哦,蒙氏課還沒開始呢!」
蒙氏課是一個在我國這片土地上神奇的「中國特色蒙特梭利教育」產物之一,通常這種學校你在利用「混齡」這一特質時就可以篩選掉了,但我也曾見過——那種尾大不掉,轉型不成功的學校,按著混齡班的編製卻走著分齡班的課表的學校。於是就有神奇的蒙氏課出現了。
難道說沒有蒙氏課這一說法嗎?如果要以我的說法,我會說從孩子踏入學校大門的第一刻、乃至走入教室的第一刻,這個孩子的課程就已經開始了——日常生活領域最為基礎的概念之一,便是一日作息流程的設置與安排,通過這每天都會發生的一日作息,孩子才有機會在除了教具操作以外的時間裡,發展其社交技巧(或被AMI教師稱為優雅與禮儀的課程)。說的更直白一點,那就是教孩子如何好好地過日子啊!
因此,在表面上看,進班參觀的家長會發現蒙特梭利教室里,並沒有很明顯的,傳統意義上的「課」的概念。然而實際上,發生在教室里的一切,都被蒙特梭利教師看作是「兒童發展與學習的契機」。即便是稍微有明顯的「課程」概念的教具操作,使用的前後也仍舊包含著一些社會禮儀的引導:物歸原主&學會等待等。
總而言之,此處可歸總出的一個辨識點,那就是:木有所謂蒙氏課的說法存在。
——受過完整訓練的老師
實話說,即便是受過訓練的AMI教師,有時在面對這些海量教具時,仍舊會有遺忘如何操作的情況存在,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也會寫厚到可以砸死人的Album(工作手冊,或可稱之為教具手冊以示直觀)的原因,因為這幾大本我們自己寫出來的Album就是我們蒙特梭利教師的百科全書、操作手冊、SOP工作手冊、聖經……它們幫助我們在日後查漏補缺,因此成為了蒙特梭利教師在此職業領域中最為珍貴的財產。
So,對於家長,其實是可以請求你班上的老師或班主任出示這麼一本工作手冊,藉此看看這個老師是否真的經受過系統的訓練。
至於證書。
筆者毫不諱言,筆者確實是有帶偏見的。
只要不是領有AMI所授予的結業證書的教師(注意是領有,而不光只是接受過培訓。),任何蒙特梭利證書在筆者看來都不具有含金量與說服力。
然則AMI教師的培訓成本基本上使一個受訓結業的AMI教師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因此,筆者退而求其次,以Album來作為一個分辨界限。
雖然你仍舊無法保證Album上所記錄之內容是確實有效的教學課程(沒有專業知識看不出來),還是僅僅是88件套教具商足量附送的「教具使用說明會」筆記……
但至少,Album確實可以說是作為一個老師,其所努力過的受訓證明。
果然我還是相信人性之善良的,不是么?=v=
——重視家校間的配合與互動
一個蒙特梭利學校還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在於:極其重視與家長之間的互動關係。
因為蒙特梭利的理論里已經反覆強調了環境中成人的重要性,其中又以第一發展階段(0-6歲)時,成人的影響力最為明顯。
而這個年齡階段,除了老師外,他還會接觸到其他的成人嗎?
當然是經常來找爸爸的阿姨了!
咳……總之,由於蒙特梭利學校對於預備完整統一環境的重視,往往會針對家長(或者更明確的說是主要照顧者)開辦各種大大小小的教學講座,或者宣導蒙特梭利的育兒理念、或者講解育兒知識經驗。
歸根結底是希望,家長能夠與學校步調一致。
因為我們深刻的篤信著一句箴言:5天學校的教育+2天家裡的放縱=沒有任何成果(有時甚至為負面)
當然,你可能會要求明確「教育」是怎麼樣的教育?「放縱」是怎麼樣的放縱?
很高興你這麼問,記得去參加家長講座哦!這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到底怎麼做是正確的才開設的活動,不然我們累死累活作甚。
而這種活動整年不見得搞一次的,甚至連一點專業知識都無法向你宣導的教師,我想你應該心領神會了。
蒙特梭利教師的成人角色,可還有一條叫做Educator of Parents啊……
——重視讓兒童在實際體驗中獲得經驗
忽然想到,這個其實也有能夠淺顯觀察的部分。
提供個比較簡潔鮮明的對比吧。
遇到六一兒童節時
傳統:
蒙氏:
圖是借的,你們感受一下,不過我們學校每年六一基本也都是露營踏青。總結一句話:除了吹拉彈唱以外,基本上傾向於讓孩子在合適的範圍內豐富各種各樣的社會體驗,and 基本上不會讓家長只是閑著鼓掌。
當然這也並不表示吹拉彈唱我們不搞就是了……畢竟國人們還是挺好這一口的= =(曾經有家長為了我們吹拉彈唱次數太少跑來抗議……)
而且其實也有部分傳統園在這部分上做的挺不錯,這裡還是要說一下的。
——因之於兒童個別發展進度不同而隨時調整的課程進度
我想,這個其實是非專業者最為難以鑒別的一條元素吧。
但其實,也是有可以淺顯的觀察到的表徵的,只不過也是一個非專業者僅能看到皮毛無法深入判斷的內容。
那就是孩子們的:觀察記錄。(有些學校則不公布記錄,以周報告、月報告的總結形式發給家長。)
這可以說是蒙特梭利教師一天當中除了與孩子一起工作以外,最大的工作量來源。這些記錄上記載著我們與孩子工作時,或者觀察到孩子自己工作時,情緒、教具概念熟悉度、獨立性……等等各種信息。
基於這些觀察記錄,我們才可以前後一致的,對於這個孩子在某個領域課程進度來進行評判,當然這並不是為了打分,而是明確一個問題:我接下來要給他帶什麼教具呢?還是讓他多重複幾次之前所展現的焦距呢?
這個進度,實際上因之於孩子的能力強弱區別,則會有各種各樣的異同。
所以,理論上講,任意抽兩個孩子的觀察記錄,他們的課程進度往往是不太一樣的(除非能力真的十分相近)
當然,非專業者能看的,其實也僅此而已了。
不過說實話,對於尚不成熟的學校來說……這些記錄就跟犯罪證據似得= =
拿5歲年齡段的教具教3歲孩子這種事情實在不要太多……
總結
以上這幾點,基本涵蓋了孩子(混齡)、課程(教具)、環境(一日作息)、教師、家校關係、反饋模式、活動傾向等不同元素的鑒別了,如果以上這些都能做到綜合考察,我想準確率還是很高的,應該是足夠非專業人士鑒別一個蒙特梭利學校的真偽的。
說實話,基本上能夠做到混齡班的學校,都可以算是具有蒙特梭利學校的基本雛形了,剩下的差別只在於其專業能力深度的區別。因為——混齡不是你想教,想教就能教~(搖起來,嘿!)
全班30個孩子=30套課程進度你以為是很簡單的事情么?
而且還套套不同……
說真的,幹個幼兒園老師,那麼累幹嘛呢?
如果你確實看到了一個學校能夠做到以上這些內容,但你又確實感受到了這個學校的不成熟之處,還是請善意對待吧。
因為要做到以上這些事情,說實話要付出非常大的心力。如果不是懷抱著對於蒙特梭利教學與其思想推廣的熱忱,我想大抵是很難繼續維持下去的吧。
…………………………………………………………………………………………………
當然,對於某「國際蒙特梭利學校」,我還是要旗幟鮮明的反對的,除非哪天你把「蒙特梭利」四個字從你的學校名字里去掉。
就醬。
歡迎指教。
歡迎討論。
(轉載註明出處帶原文地址鏈接,十分感謝您的尊重。)
推薦閱讀:
※孤獨始於童年
※"What is Montessori ?「系列——優雅與禮儀(Grace & Courtesy)
※你是如何走上蒙台梭利(教師或家長或其他有緣者)這條路的?
※剛剛看到——真希望是假新聞
TAG:蒙特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