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人講故事,與熟人談小說

德國有句諺語:「遠行之人必有故事可講。」即便把這句老話放在互聯網時代,恐怕也是成立的。以前有人教我,找和人聊天的內容時有些東西是萬能的,其中之一就是旅行。旅行經驗豐富之人對新環境富有好奇心,又有一些奇聞異事可供分享。有誰會對一個見聞豐富,樂於分享的人感到反感呢,不是么?

似乎不是。至少對於我來說好像不是。我不是一個會聊天的人,更準確的是,我不是一個會聽故事的人。比方說這天我看到一條 tweet:

昨天聽說我司有個同事經歷了尼泊爾地震,說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對,他辭職了。

告訴你我看了這件事後當時的想法吧:「唔,領悟生活的真諦就是得辭職么?這算什麼真諦?」我明白,這樣的態度頗為犬儒,但每每聽到被一場旅行開啟天眼的故事我就忍不住不屑——哼,去一趟佛教靈性之地,見識一場八級地震,便自詡領悟真諦,太 condescending 了吧?如果有人對我說這樣的話,恐怕我會腦袋一歪:「So? 然後呢?」

對!不會聊天的人,必然也是不會聽故事的。如果你不幸如我一樣不會聊天,那就好好記住接下來的話,也許不能幫你更會聊天,但至少不會讓你變得更糟:「永遠不要問『然後呢』。」

生人之間聊天談的是故事,為的是展現自己不那麼乏味。什麼是故事?是那些超越平凡生活的事情。故事始於脫離正常生活狀態,止於回歸正常狀態,它是一個從 extraordinary 到 ordinary 的過程。離開常住地到尼泊爾是 extraordinary,遇到大地震是 extraordinary,領悟人生真諦是 extraordinary,下定決心離職也是 extraordinary,但之後就是 ordinary 的生活了。這個人也許去流浪旅行,也許去靈修,但終究要面對手頭漸漸拮据,面對家人生老病死,面對必須再找一份工作養家糊口。會聽故事的人不會追問「然後呢?」,因為那不再是故事。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究竟幸福不幸福的問題,會聽故事的人懂得要放在一邊不去追究。

熟人之間聊天沒有那麼多故事,因為彼此之間太了解。可有機會談得深的往往又是熟人,原因是大家熟悉對方的語境,這樣才有機會去挖掘平凡生活中的體悟。

瘂弦的詩《如歌的行板》我很喜歡。他一口氣寫了一連串「……之必要」,每一個都可以延伸出一個故事,可最後回到「而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 / 世界老這樣總這樣」——說一千道一萬,終究無新事可講,剩下的全是生活長河的瑣碎——其實那些「……之必要」又何嘗不是生活日常呢?

熟人之間的交談像是寫小說,他們不再為公主與王子婚前那段歷險而嘖嘖稱奇,而轉向觀察他們婚後生活的瑣碎;他們不震撼於一場地震引發的離職,而關心脫離主流生活方式後生活的艱辛。傑出的小說最迷人的地方是它總能喚起「同情之理解」,無論寫的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時常讓人讀著覺得惺惺相惜。

這讓我想起女人之間聊天和男人之間聊天的區別——也許這是我的偏見。女人之間聊天像是故事會,犬牙交錯著各種有趣或無趣的軼事,當然大家得一團和氣顯得聽起來很有趣。男人之間聊天,要不就像是寫議論文,你一段我一段;或者就是聊著聊著默不作聲。為什麼默不作聲?因為社會讓男人承擔更多的重擔,一旦把生活之中的煩惱苦悶說出來,就顯得小家子氣——大家不都是這麼過來的么?我相信養家糊口的男人之間,無論貧富高下,總是心心相印的。尤其年紀越大的男人之間,一旦談到家庭事業,說到最後恐怕都在一杯酒里。拍拍肩,幹上一杯,無言不響,已是最大的理解與安慰。


推薦閱讀:

天線寶寶講的到底是什麼故事?
如何以墓地為主題寫一篇腦洞大開的故事?
晝故事---狐狸和石頭
拜託,放下你的情懷,去賺錢吧

TAG:小说 | 故事 | 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