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恐懼笑聲?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冬日的中午,大風降溫的日子已經過去,氣溫回升,無風,陽光和煦。你悠閑地漫步在街頭,隨意張望。這時有兩個身材高挑、打扮入時的妙齡女郎從你的對面經過,她倆在愉快地談論著什麼。當她們和你擦身而過、消失在你的視野之中時,你突然聽到身後爆發出一串清脆如銀鈴般的笑聲。
nn毫無疑問,剛才的兩個人是心情愉快的,她們在笑,這和周圍的氣氛很協調。大概還有行人聽到她們年輕朝氣的笑聲,也受到感染,嘴角不禁輕輕上挑,露出會心的微笑呢!可是,為什麼你卻笑不出來呢,而且覺得那麼尷尬、丟臉……那突然爆發的一串笑聲在你聽來,像是耳邊響起的一聲炸雷,你一下被笑「懵」了,僵在原地。同時,你內心騰起疑惑:莫非她們是在笑話我?會不會是因為我今天的穿著不得體,樣子顯得很滑稽,引人發笑?你感到有些焦慮和急切,想趕快回家照照鏡子,看看是不是自己哪裡不對勁。至此,你再也沒有心情閑逛了,甚至想快步離開這個讓你感到局促的地方。
害怕「被笑」也是病按常理來看,「笑」可是一個好東西,我們大家都是喜歡「笑」的:笑是愉快的象徵,笑能解除我們的煩惱,笑有巨大的魅力。正因為我們那麼喜歡笑,那麼喜歡快樂,給我們帶來無盡歡笑的喜劇小品演員們才會被我們關注和追捧。可恰恰相反,在上面這件事例中,笑並沒有給主人公帶來愉悅,還平添了許多焦慮和煩惱,甚至可以說,他有點被笑聲給嚇到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nn
原來,我們的主人公不幸擁有一種被稱作「被笑恐懼症」的心理特徵。被笑恐懼症(gelotophobia)是一個新近才出現的心理學名詞,是在1996年由德國的Michael Titze發現並命名的,其中詞根gelos在希臘語中代表「笑」,而phobia代表「害怕」,放在一起的這個詞就代表「對被笑感到恐懼」。MichaelnTitze在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一些病人很擔心被取笑,他們會去觀察周邊的環境,尋找被嘲笑或奚落的任何可能跡象。有時並沒有明顯的原因或證據,他們就會把環境中聽到的笑聲歸結於在嘲笑自己,然後感到很不舒服。
Titze把被笑恐懼者的狀態描述為「匹諾曹綜合症」,因為他們一旦感到自己被嘲笑,就如臨大敵,像遇到危險而不能逃跑的動物,恐懼得肌肉緊張、全身木僵,彷彿立刻變成了木偶。下一次再進入社交活動之前,被笑恐懼者會感到惴惴不安,對預期可能出現的嘲笑感到擔憂害怕。很多時候,由於這種恐懼、尷尬的預期過於強烈而難以承受,他們乾脆自己「宅」在一個地方,寧可孤獨無聊,缺乏人際交流,也不願冒這種可能變成可笑的「木偶」的危險。nn
nn「匹諾曹綜合症」的臨床描述可謂十分生動,但針對被笑恐懼症更深入的研究在這兩年才剛剛起步。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幽默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幽默研究雜誌》在2009年出版了一期專刊,專門報道了對於「被笑恐懼症」的各類研究。這其中有MichaelnTitze關於臨床癥狀的描述,有對被笑恐懼的測量學探討,也有一些研究從實證的角度證實了被笑恐懼症的癥狀特點。nn例如,瑞士蘇黎世大學Willibald Ruch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對被笑感到恐懼者和不感到恐懼者在解釋模糊情境下的笑聲含義時明顯不同。實驗中給這兩類被試聽一些笑聲的錄音片段,這些笑聲具有不同的情緒含義,讓被試評價這些笑聲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結果發現和對笑聲不恐懼的被試相比,被笑恐懼者會更多地把由衷的愉快笑聲評價為不愉快的,也就是說,即使是真正的開懷大笑,也很可能被他們知覺為發出笑聲的人內心其實並不開心。n
nn這個研究小組進一步就人際情境進行了區分,將笑的動機分為「善意的打趣」和「故意的嘲笑」兩類,並讓被笑恐懼者和普通被試評價這兩類人際情境。結果發現,被笑恐懼者很難區分哪些情境是善意的開玩笑,而哪些是故意的嘲笑。雖然對於故意的嘲笑,兩類被試都會產生羞恥、害怕和憤怒的反應。但對於善意的玩笑,被笑恐懼者相比普通人就顯得有些敏感和過激了:普通被試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感到愉快和驚奇,而負性情緒的水平很低;而被笑恐懼者在此時卻如同受到故意嘲笑一樣,產生了羞恥、害怕和憤怒的反應。
nn這樣看來,被笑恐懼者是一類對笑「過敏」,因此「笑不得」的人,即使是朋友之間愉悅、善意的玩笑,也會被他們嚴肅緊張地對待,你本來出於友好的笑聲也可能使他們「心裡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實際上,研究已經發現,被笑恐懼症與人格特點上的內向和神經質有很大關聯,提示我們這類人本身的情緒敏感性和波動性較高。這種緊張和提防,會使他們喪失掉許多人際交往方面的愉悅體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Papousek等人發現,被笑恐懼者對負性情緒的調節能力較差,和普通被試相比,他們更容易沉浸在帶有恐懼、悲傷或憤怒的影片情緒中,主觀放大這些情緒,並且花更長的時間才能平復這些強度更高的負性情緒。nn
為什麼害怕別人笑?
為什麼被笑恐懼者如此敏感地執著於負性情緒,甚至對於「笑」他們也要建立負性的情緒連接呢?對於這個問題,研究者試圖以早年成長經歷進行解釋。他們推測,這些被笑恐懼者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確實經常受到來自他人尤其是家人的奚落、嘲笑,這些家人通過嘲笑引發孩子內心羞恥恐懼的反應,從而達到控制他們行為的目的。笑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陰影和創傷,對於這些人來說,笑並不代表愉快,而代表嘲笑和貶低。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在青少年時期有過被同伴欺負和嘲笑經歷的被試,更可能對模糊情境或者善意玩笑情境產生恐懼、憤怒的反應。nn
由此看來,被笑恐懼是一種條件化的過程:成長經歷和家庭教養促使他們在「笑」與「負性情緒」之間建立了連接。實際上有研究發現,當不涉及可能指向自己的嘲笑時,被笑恐懼者對於玩笑和幽默的理解力與其他人沒有差別。被笑恐懼者並不缺乏幽默細胞和開玩笑打趣的智慧,他們所需要的只是感到人際的溫暖和接納,這樣他們就會小心翼翼地從自我防衛的「保護殼」里探出觸角,逐漸放鬆,讓笑與恐懼、憤怒、羞恥一系列負性情緒之間的聯繫逐步消退,而在笑與輕鬆、愉悅之間建立積極的關聯。
張智豐,心理諮詢師, 提供北京本地及遠程心理諮詢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自己偶爾強烈的自卑感?
※心情不好,有哪些排遣方法?
※女生22歲,脾氣暴躁易怒,應該看什麼書或者怎麼改進,不要推薦心靈雞湯的書,謝謝大家。?
※被人忽視覺得很生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