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第一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佛法的根本趣旨——苦的解脫,不給勺子的都是雞湯文。佛法是講究實戰操作的,如何通過一步步可行的操作步驟達到苦的徹底熄滅呢?

佛陀把方法總結為四念處,也就是《大念處經》詳細闡述的內容。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古盧國名為甘馬薩曇馬的古盧市鎮。於其處,世尊對比庫們說:『諸比庫。』那些比庫應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

『諸比庫,此一行道,能清淨有情,超越愁、悲,滅除苦、憂,得達如理,現證涅槃,此即是四念處。

哪四種呢?諸比庫,於此,比庫於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於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之貪、憂。』

如是我聞是佛經開頭的傳統,這個已經非常流行了。所有的佛經都是阿難尊者一個人靠超強悍的記憶力背誦下來的。佛陀入般涅槃之後,阿羅漢長老們整理佛陀生平的言教,就讓阿難尊者背誦,阿難尊者開頭就會說「如是我聞」,以表示這是原原本本從佛陀那裡聽來的。

世尊是佛教徒們對佛陀的尊稱,大家有時候也會稱呼佛陀尊者。達上的比丘,一般我們都也會稱為尊者。但世尊(bhagavà)這個稱號唯獨留給佛陀。

佛陀對比丘們說,此一行道,能清凈有情。有情指的是所有的眾生,以區別於沒有知覺的草木。能夠超越愁、悲,滅盡苦與憂。能夠現世證得涅槃。這個方法叫做四念處。

一行道是巴利eka(一:單獨)+ayana(行走、走向、道路)+magga(道路),意為「單向道,獨行道,單獨的道路,通往唯一之道」。這裡是說唯一的道路的意思。

四念處是唯一能夠現證涅槃法,超越一切愁悲,滅盡苦惱的辦法。

那什麼是四念處呢?

佛陀說,以身體隨觀身體而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受…………調伏世間的貪、憂;於心…………調伏世間的貪、憂;於法…………調伏世間的貪、憂;

在身、受、心和法四處的正念念住,熱忱、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這樣稱之為修行四念處。

現在很流行的關於四念處的總結:」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總結沒有錯,但在邏輯上有問題。

這個總結暗示了受是苦,當然這沒有錯。然而身、受、心、法都是符合三法印的。換言之,不單受是苦,心也是苦,身也是苦,法也是具足苦義的。心是無常的,身也是無常的,受也是無常的,法也是無常的。一切法中,都滿足無我。

所以流行的四念處總結」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總結,真正是四念處,我們學習佛陀的教法。

順序是:身、受、心、法。第一部分是身念處: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這裡佛陀先教了身念處部分,比丘們應該前往阿蘭若,到樹下,或者空閑處,結跏趺而坐。阿蘭若是指清凈的地方,安靜適合修行的地方。

佛教的傳統,因為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樹下被認為是合適的修行地點。其實未必需要一定找棵樹,有安靜的禪修地點都可以。

結跏趺而坐是指一種打坐的姿勢。

這個大家觀察一下佛像就可以了。有需要說明的是,大家不要過分追求雙盤,認為雙盤就一定如何如何了。關鍵不在腿上,如果能雙盤當然沒問題,要單盤或者散盤這些都可以,沒有必要一定要追求雙盤。

佛陀說道:」保持其身正直「,這很重要,身體要直,不要駝背。但不要為了把身體扯得很直而變得不自然而僵硬。身體保持自然得正直就好了。

『使正念現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提起正念於面前,他只念出息,只念入息。這個是身念處的第一個業處,我們對出入息的正念觀照。

出入息,也就是人的呼吸。佛陀講修行出入息的身念處法門修習,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當入息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入息,當出息發生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出息。

不要騙自己,不要苟且,我們對出入息有完全的正念,能夠心中非常瞭然。現在是入息,現在是出息。對於出入息,我們能保持正念不忘失。

這個時候難免有雜念,會七想八想,不要為此埋怨自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應該保持出入息不忘失,將注意力放在出入息上,不要想著一步登天,就能徹底滅除妄想,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當你觀察自己的呼吸,覺知自己的呼吸時間長後,因為心變得細密,我們能覺察到呼吸聲有長短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能注意到長短時間的細節。

當我們入息很長的時候,我們心裡要清楚,這是一個長入息。當我們出息很長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長出息。

入息短的時候我們知道入息短,一樣的,入息短的時候,我們正念得捕捉到,這是一次短入息。

這裡的要點是要如實,是什麼樣的出入息就是什麼樣。不要試圖是干涉和參與,我們僅僅的觀察者。

關於出入息念,有個比喻,我們好比是一個看門人,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的人進進出出,來來往往,我們都不關心他們進去後幹什麼了,出去後幹什麼了。我們只是一個看門人,永遠守在門口這個位置,別跟別人跑了!

另外這些人的好壞是非也不要卷進去,我們了知就可以了,這是全部任務!

覺知,覺知,不需要其他干涉,覺知而已。

有些人會認為長息會比短息殊勝,從而故意拉長呼吸的時間。這是沒必要而且不正確的方法,如果是長息,就了知是長息,如果由長息變為短息了,或者連續的長息加雜了短息了,許多人就懷疑自己心不清凈了,又浮躁了,從而下意識得拉長呼吸。

這是要避免的,我們只做看門人,守在那裡覺知。

其他部分下次再講。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薩度!薩度!薩度!


推薦閱讀:

TAG:佛法 | 南传佛教 | 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