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貂,為何成為東北人的宿命?
文/伯通
在那白山黑水間,我國美麗富饒的東北三省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老公給老婆買了貂,夫妻感情就和睦了,婆婆給媳婦買了貂,婆媳關係就勝似母女了。在吉林衛視的相親節目中,男嘉賓深情款款地表白:「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以後有媳婦兒了,讓她夏天也穿貂!」
貂,毫無疑問是東北最具人氣的時尚單品,貂衣上身,那種縈繞不散的尊貴、奢華與巨大滿足感,是「土豪」二字所無法傳神意會的。尤其是當你穿貂坐上公交車的時候,無論你說什麼,馬上會獲得東北群眾的交口稱讚:「穿貂還坐啥公交車啊?」正如在火爆東北論壇的饒舌歌曲《哈爾濱之子》中,歌手以白描手法所勾勒出的東北暴發戶日常生活——「夾小包,穿小貂,開個捷達,喝小燒。」過年回家,不給媽買件貂,無疑是觸犯《東北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嚴重違法行為。
難怪有人總結,一個東北女人的一生包括:初戀、初夜、買貂;東北女人的必備生存技能是:砍價、認哥、買貂。擁有一件貂,不僅象徵你的殷實和尊嚴,而且證明你被寵愛。因此,不管家裡有錢沒錢,多大歲數,什麼身材,必須得買一個貂。據統計,一位身型龐大的東北婦女要用貂覆蓋身體,需要大約20隻貂。但即便如此,也無法阻擋東北女性追逐信仰的腳步。因為在東北,「真正愛你的人不會說許多愛你的話,卻會給你買許多貂。」
愛貂有多真,痛就有多深。為了貂,一出出人間悲喜劇在東北輪迴上演。貂給東北人帶來了幸福,但也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和人性的沉淪——
《母親給1.5萬買「貂」,大一新生買遊戲裝備》
就讀於長春凈月高新區一所民辦本科高校的大一新生小東,將媽媽給的1.5萬元買貂皮大衣的錢,購買了遊戲裝備。小東母親得知後,開車來到長春又給他買了一件。
《校花要穿貂 情郎生歹意》
約會時,「校花」向「道哥」提出,想要一件貂皮大衣。為了獲得美人心,「道哥」硬著頭皮答應了「校花」的請求。約會結束後,哥仨決定一定要在半個月內盜取一萬元。
《仇富男子噴硫酸毀人貂皮 變態男:最恨穿貂「富婆」》
劉某把攝像機裝進扎了窟窿的紙袋裡,在作案時錄下自己燒損受害人衣物的情景。事後,劉某反覆欣賞錄像尋求刺激,還暗罵:看你還穿不穿貂皮,叫你美!
《街頭大忽悠叫賣「離婚貂」 賤價貂皮原是人造毛》
暗訪中,記者發現相同的戲碼仍在上演,就連騙人用的借口也依然相同——「我媳婦和別人跑了,把給她買的貂皮賤賣了」。
《兩名穿貂女互斥對方貂皮不值錢 大打出手薅掉頭髮》
閑聊天時,穿白色貂皮的女子問對方:「你這個黑貂多少錢買的?」不等對方回答,白貂女便接著說:「黑貂不值錢,而且你這個黑貂的毛針也很長,一定沒我這個白貂值錢。」兩個人越吵越激動,最終廝打起來。
還有《齊齊哈爾警方打掉一夥涉案金額70餘萬的搶劫貂皮大衣團伙》、《搶匪發「善心」搶貂絨扔下皮夾克》、《面對持刀女 女店主奮起奪回貂皮大衣》……
據考證,貂在歷史上第一次閃亮登場可追溯到南宋末年。金庸老先生有分教——「出得店來,朔風撲面。那少年似覺寒冷,縮了縮頭頸,說道:『叨擾了,再見罷。』郭靖見他衣衫單薄,心下不忍,當下脫下貂裘,披在他身上,說道:『兄弟,你我一見如故,請把這件衣服穿了去。』他身邊尚剩下四錠黃金,取出兩錠,放在貂裘的袋中。那少年也不道謝,披了貂裘,飄然而去。」
那暖心的手工定製貂皮大衣,打動了正玩離家出走的女扮男裝白富美。三十年後,夫妻二人聯手死守襄陽城,力折大汗蒙哥萬千精兵,險些改變二次元歷史進程不提。
不過要想真正詮釋何謂「嗜貂如命」,還是非要翻翻清史不可。有清一代,貂成為了滿族土豪的身份標誌,文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才有資格穿貂,而且穿時還必須把貂毛向內藏起,如果對外露毛,則為「出鋒裘」,在明文規定中是皇帝的專利。
入關後,儘管愛新覺羅們對絲綢、棉布服飾的追求明顯超過皮草,但由於制度上仍把貂皮狐裘規定為高貴地位和權勢的標誌,貂皮於是便成為一種特殊的「貢物」、「御用之物」。這恐怕也正是貂文化在東北地區延續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總理大臣、太子太保、大學士榮祿先生,自每年十一月起,一直到來年的元宵節,在這兩個半月的時間裡,他老人家身上穿的貂皮袍子沒有重樣的,每天一件。為了方便區分管理,衣服內里都要用布條標上號碼,以避免重複穿著。衣服的款式也很有講究,即使遇到大風雨,也要求「四不露褂」,意即不能露出貂皮的毛里子來。
再比如御史季振宜先生,這位江蘇佬雖不是滿族土豪,但由於浸淫多年,退休後依然不改愛貂本色。有一年下大雨,半月方晴,雨停後,季振宜讓僕人把家裡的裘皮衣服拿出來暴晒,說是怕潮濕,易霉變損壞。於是僕人把季家所有的裘皮衣服都拿出來,當著眾人的面,將紫貂、青狐、銀鼠、金豹、猞猁猻,一一羅列,然後用棍子拍打。從裘皮衣服上面打落下來的脫毛積地達三寸厚……#知道以後怎麼炫富了吧#
由此,貂文化在清朝到達極盛頂點。馬家良恩斯神父在1688年出版的書中說,他見到4000名官員,「從頭到腳穿著極昂貴的貂皮」。自順治以後,北京王公貴族的貂文化已經輻射到南中國——「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緞絨價遂賤。」到了道光皇帝時,「秋風普起,已裘狐滿街。」
不過,如果你認為滿族土豪只是用貂炫富、攀比,那就大錯特錯了。對清帝國而言,貂不僅是「仁撫遠民」的政治基礎,還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戰略儲備。
對於關外的少數民族而言,日子過得是否豐實,看看其家擁有的貂皮就清楚了。「一貂易兩鍋、一馬易十貂」,貂皮就是對外交易的通用貨幣。帝國明確規定索倫、達斡爾、鄂倫春、畢拉爾等部向中央「歲納貂皮一張」,而帝國將回饋生活器具或布匹等當地稀缺之物。這貂既是皇帝與文武百官登台炫富的皮具,又代表著源自白山黑水的皇權永固。如果逾期不貢獻方物,則被視為對統治的反抗,皇太極就要嗚哩哇啦:「虎爾哈慢不朝貢,將發大兵往征!」
我們知道,好貂傳三代。又有所謂「前人買貂,後人享福」。1722年,俄國商隊來訪北京,俄國佬剛喘口氣準備向首都人民傾銷皮草時,清朝官員卻立即打開國庫,在兩周內賣出了兩萬對最上等的貂皮,一舉拉低市價,導致不遠萬里來華做生意的戰鬥民族蒙受了巨大損失。這是為啥呢?還不是因為祖宗囤貂成癖,傳到康熙同志時,國庫里已經堆滿了貂皮,有許多貂皮都快放壞了……
由於「貴族示範+產業扶植」的效應,時至今日,東北人民依然擁貂愛貂,滿大街的亮毛飛舞,蹲下去如虎,站起來似熊,狼奔豕突,勢不可擋。不知情者一出火車站還以為來到了國家級生態保護基地。
東北人民對貂的這種特殊喜愛,已經引發世界矚目——作為高檔皮草代表的水貂皮,國際各大裘皮拍賣行所拍賣的水貂皮中,80%被中國買家購買;2012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價值1.26億美元的貂皮;過去5年間,加拿大卑詩省的貂皮產值平均每年翻一倍,其中九成貂皮銷往中國;2010年全球250萬件裘皮中,中國消費了150萬件,超過一半;全球約75%的皮草服裝在中國生產加工……
在經濟動蕩和動物保護組織宣傳的雙重夾擊下,傳統的貂皮消費大國都一個個被中國拋在身後,政府號召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然而穿貂戴金鏈的東北人民卻一舉振興了密歇根湖畔和菲沙河谷的那些即將倒閉的養殖場。所以,下次在東北坐公交車時,如果看見提著菜籃子穿貂的中老年女性,請你保持起碼的尊重與敬意——人家不僅穿的都是真貂,而且還拯救了不少水深火熱的西方人民。
(舊文重發)
推薦閱讀:
TAG: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