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10歐元就能買到好酒是真的么?

作者:王鑫/知味葡萄酒雜誌

「國內酒真是暴利,國外10歐元朝上就能買到非常好的酒了…」

已經不記得多少次聽到有朋友這麼說了,消費者心目中「腦滿肥腸的酒商一臉橫笑地點數鈔票」的畫面一定根深蒂固,不然在葡萄酒行業日子並不好過的當下,很難理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覺得賣酒是一樁很暴利的生意。

有人還記得2003年曾經鋪天蓋地做宣傳的新天葡萄酒嗎?《花樣年華》的旋律、梁朝偉和張曼玉的代言、還有那句頗為經典的廣告詞——「英雄不問出處,好酒要問產地」。在那個超市裡最便宜的葡萄酒通常還要100多塊的時代(那些早已滅絕的用「三精一水」勾兌的「半汁酒」不算在內),這家公司就在努力營造自己的親民形象了,不僅推出28元買一贈一的產品,還一邊賣力重複這樣的宣傳語「…國外,超市裡10歐元以上就能買到非常頂級的葡萄酒了」。

圖片來源:talk-a-vino.com

如今快12年過去,新天的入門酒款零售價格已經漲了5倍有餘。但「國外10歐元以上就能買到非常好的酒」這個說法卻仍然廣泛流傳,絲毫未變,經常可以在網上一些新聞、行業評論或者論壇發言里看到。咋一讀讓人好奇,歐元到底是有多堅挺…

「國外」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即使是在歐洲,不同國家和城市的物價也不一樣。不過,在歐洲有生活經驗的朋友應該了解,大部分歐洲國家超市裡的葡萄酒的確主要集中在5-8歐元/瓶附近。相應在國內商超零售店這類地方,進口葡萄酒的價格恐怕大多都輕鬆超過100,主要集中在100-300間。

很多出國兜了一圈的朋友都對這一現象痛心疾首,大呼國內酒業暴利。很多人覺得國內酒價高昂,整體感覺「老外平時喝的都是5歐左右的酒」,但其實對於很多歐洲人來說,葡萄酒是每餐都要喝的日常消費品。超市裡賣的最多的,也就大家天天要喝的餐酒。這樣一來,也要向其他日用品看齊,選酒時自然從最平價親民的入手。

相反的,目前國內大部分人買酒不是為了家裡平時喝喝,而是在有聚餐、宴會或者送禮的需要時購買。因此那些平價的餐酒,在大多數零售店中都只佔一小部分,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賣的通常還是有一定名氣的「名牌酒」,有的甚至可以被列為高端酒(fine wine)行列,通常被商超鎖在玻璃櫃或者酒櫃里。

以國內名氣響亮的波爾多為例,歐洲的超市裡5歐元左右的普通波爾多酒再常見不過,你在國內淘寶其實80元也買得到。在國內賣到150元左右的波爾多中級庄,在法國買差不多也要12歐。兩者之間50多元的差價,就是酒水進入中國,由物流運輸,倉儲和稅率(複合稅率48.2%)必然增加的成本,在正規的渠道,遠沒有出現所謂的翻幾倍的利潤。高端酒尤其是波爾多列級庄,因為渠道競爭和高知名度的原因,價格反而相對透明,溢價空間更小。在中國真正常見的存在「奸商」和「暴利」的情況,通常是那些進貨價2歐元左右的酒,通過一些不良商家的包裝,以過分的價格向不懂酒的「特別渠道」客戶銷售。如果在可信的渠道,一款在國內賣到800-900甚至1000餘元的葡萄酒,在國外零售通常少說也在50-60歐元以上。

圖片來源:evines.co.uk

至於「國外10歐元以上都是好酒」的說法,如果好酒的意思是「好喝的酒」,那這麼說有道理,在國外一些相對規範成熟的葡萄酒市場,價格可以作為品質的參考。但在國內,如果善於挑選的話也不難在100-200元買到這種「好酒」。但如果說國外10歐元左右能買到的都是「等級較高」、「精耕細作」、「名門佳釀」的話……這真是太難為國外的超市了。對葡萄酒來說,如果你想要真正領略某個產區優質風土的特色,尋找那些值得感動的佳釀,那10歐元即便是在原產國,也只能算起步價而已。把「好酒」定位在主流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高價」上限,反而把飲者擋在了這個領域最令人神往、流連忘返的精妙境界之外了。

想起曾在歐洲遇到一位加拿大的葡萄酒專家,他為了應對全世界最難的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考試,連中國白酒都必需涉獵。他鬱悶地向我抱怨說,「為什麼中國的白酒都這麼貴呢?」「有嗎?」「在多倫多光是買茅台和五糧液就要花一筆巨款。」「哦,那是因為中國普通消費者一般喝的都是紅星二鍋頭……到了國外還要買高檔白酒,當然不便宜…」 我想這位國際友人碰到的,也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一樣的情況。

最後,如果你真的擔心遇到奸商,最好的辦法還是增進品鑒的經驗,多參加一些品酒會或者葡萄酒課程,學習世界各地的好酒到底好在哪裡。這會是一條需要謙卑和耐心的路途,但並不漫長難耐,而且從不缺乏令人驚艷到不枉此生的回報。

相關閱讀:

葡萄酒,為什麼非要喝好點?

出國旅遊買什麼葡萄酒?

————————————

微信號「知味葡萄酒雜誌」,專業、輕鬆、實用地談論葡萄酒和生活藝術

推薦閱讀:

TAG:知味 | 葡萄酒大师Masterofwine | 葡萄酒,为什么非要喝好点? | 出国旅游买什么葡萄酒? | 知味葡萄酒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