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史略 之 分類雜談
很多人都知道我收藏古兵器,藏品的主要方向是中國和日本的古兵器。其實我還一直在寫兩部書稿件,一部是討論中國古兵器的,一部則是講日本刀。兩本書的內容基本一樣——古兵器史、與兵器有關的古代冶金史,以及各種發散開去的討論、雜談等等,這篇實際是日本刀書稿中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對這類冷門話題和知識感興趣,就發在這裡大家先隨便看看吧。
日本刀史略 之 分類雜談
汗青
談日本刀收藏與鑒賞,談日本刀的源起和發展,先要分清日本刀的種類。
日本刀的分類,其實是個較複雜的問題,因為可供選擇的方向很多,哪怕以大方向歸納,也有多種選擇,譬如以製造年代區分,以用途區分,以形制區分等等。
如以年代劃分,日本刀可分為上古刀、古刀、新刀、新新刀、現代刀。
以用途和形制分的話,短柄刀的大類有太刀、打刀、脅差、短刀,長柄的則主要是薙刀和槍兩種,像長卷這種和薙刀非常接近又幾乎消失的武器,可以和薙刀歸在一起。另外在很多時候,槍類武器也是會被納入廣義日本刀範疇的,如菊池槍等。
事實上,廣義上的日本刀概念幾乎可以包括所有冷兵器。因為日本的冷兵器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靠一根竹製的目釘來固定及連接刃體和裝具,可以隨時拆卸,裝配異常方便,而且長兵也確實經常會被改成短兵使用,其鑒賞方法也和刀類武器一致,所以很多時候只要是武器前端的金屬刃具,都會被歸進廣義的日本刀概念里。我們時常在一些日本刀圖鑑之類的書籍里看見槍、劍等兵器,就是這個原因。
下面,就讓我們先按年代劃分,來看看日本刀。
一,上古刀(じょうことう,Jyoukotou)
平安時代(The Heian Period)末期以前的刀,被稱為上古刀。
事實上要精確地指出那一年之前是上古刀並告之為什麼要如此區分,是不太可能的。可大家又確實需要有一個劃分的界限,所以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以永延年(Eikan,公元987年)為界比較合理,因為這之後的日本刀已基本成型,所以便將永延年之前,劃分為上古刀期。
上古刀,是不歸入經典意義上的日本刀範疇的。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平安朝之前的整個時間段跨度極大,而且刀劍種類繁多、形制複雜,另外還有相當部分刀具並非為日本本土所產,或者是仿造外來兵器的本地產品等等。事實上,這個時期之前的日本兵器形制基本是跟著中國走的,從出土文物來看,與中國漢代到唐代的同期兵器之形制基本如出一轍。因此上古刀不被歸入經典日本刀體系的本質,是在於平安時代之前的日本刀缺乏本土傳統文化內涵,自身又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故這一時期的刀具被划出了經典意義上的日本刀範疇。
平安時代,是日本刀劍史上的轉折期。日本刀劍正是自此開始了自己的發展軌道,從之前跟著中國亦步亦趨地學步行進,尤其是奈良時代的幾乎完全唐化,發展為獨自行走。
這種變化,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大陸自唐末起,其冷兵器製造技術急劇退化,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在冷兵器製造上從中國大陸已學無可學;二是日本國內戰爭中的戰鬥方式有了急劇變化,從延曆十六年(公元797年)的第三次蝦夷討伐戰起,到平將門軍的天慶之亂和藤原純友之亂(公元939—940年)的這一時段內,日本刀完成了從適用於步戰的直刀到適用於騎兵作戰的彎刀的變遷。
當時的日本政府軍,在第一、第二次蝦夷討伐戰中,遭遇了關東北部地區的阿依努人騎兵部隊,加上其他原因,討伐失利。在第三次討伐時,部分政府軍也改用了柄與刃帶有角度的刀具並使用了騎兵部隊。在討伐勝利後,政府軍開始嘗試成規模的騎兵作戰,同時因獲得了馬匹生產地,戰馬來源得以解決,因此到了天慶之亂階段,軍隊的主要作戰力量已從步兵升級為騎兵。
雖然對傳統日本刀是否由蕨手刀發展而來,目前還沒有獲得確鑿證據並就此定論,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盛產於關東北部地區和北海道地區的蕨手刀,與後來的傳統日本刀的產生及定型,有重大關聯。
當時為了適應新出現的馬上對馬上、馬上對地面等戰鬥形式,軍人們的武器從徒步戰使用的直刀,逐步向利於馬上以拖砍造成殺傷的帶弧度的彎刀發展,而柄與刃有著一定角度的蕨手刀,成為了其中的轉折點。
圖說明:平安時期的毛拔形透蕨手刀。這在當時是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武器,一般認為這是阿依努人或者根據阿努依人武器改良的結果。從這柄蕨手刀莖與刃的角度,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後毛拔太刀和兵庫鎖太刀的影子。自此,日本刀逐漸與中國大陸的刀劍形制分家。
圖說明:蕨手刀、兵庫鎖太刀、傳統日本刀的演變關係。
二,古刀(こどう,Kodou)
從平安時代末期到慶長年(Keicho,公元1596年)之前的刀劍。
古刀期是日本刀歷史上最重要的時期,時間極長,達600餘年之多,也是日本刀文化及製造技術同時突飛猛進的成熟期和黃金期,目前日本刀體系的大部分規範,都基本形成於這一階段。
古刀期的刀工和流派都極為豐富,應該說,日本刀製作流派的主要流派和風格,如「五大伝」等,就均大成於這一時期,之後只是出現了一些分支及一定程度的變化而已,再沒脫出過這個範疇。
這一時期宗師級的名刀工也如過江之鯉異常繁多,為大家所熟知的正宗、村正等人就都出現於這個時期,這些古刀期名匠們所造之刀,在日本國寶級的刀劍里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像鬼丸國綱、龜甲貞宗、石田正宗、妙法村正等名物,就是他們的傑出作品。
圖說明:名物石田正宗,安土桃山末期豐臣名臣石田三成佩刀。
在欣賞日本刀時,經常會出現一個詞——「名物」。這個詞一般當「特產」、「有名的」解釋,在不同場合有特定的用法。譬如在說食品時,可以馬上食用的才能說「名物」,如「名物柿葉壽司」,而麵粉就不可以用「名物」來稱呼了,除非這麵粉可以直接吃。
當刀被冠以「名物」時,情況比較複雜,肯定是不能作「特產」說了,可也不單是「有名」之意。
如「名物」石田正宗、妙法村正等,都是特指這些名家作品中的某一柄,通常這些刀都來歷特殊且廣為人知,像「石田正宗」是安土桃山時名臣石田三成所持刀,「妙法村正」則是刀身刻有「妙法蓮華經」五字和圖案。比較例外的是「名物庖丁正宗」,這個「庖丁」是指某一類形狀的莖,這種莖僅見於正宗的短刀,有三口被指定為國寶。不過也由於只有這三口,所以一般場合用「名物庖丁正宗」這個稱呼,大家都知道你說的必然是這三口刀或者其中之一。實際上這三口各有自己的名稱,如其中一口全名叫「庖丁透正宗」等。
圖說明:名物庖丁透正宗
總之,只是名家作品是不能叫「名物」的,刀前凡冠以「名物」字型大小的,不是其來歷有名,就是其本身有異常特殊之處以致世人皆知,且大都是獨一無二的,故「名物」刀必非凡品。
古刀期有一位非常有意思、講日本刀必須要提到的名刀工,那就是日本第82代天皇(公元1183——1198年在位)、鎌倉時代的後鳥羽上皇。
這位後鳥羽上皇非常喜歡造刀,而且技藝極好,他設立了著名的「番鍛冶」制度,因為這是天皇設立並親自參與的,所以也叫「御番鍛冶」。後鳥羽上皇在自己所造的刀上會銘以皇室的菊紋,故其作品被稱為「菊御作」。據說他的燒刃技藝是傳自當時名家粟田口久國和備前信房等人。
圖說明:後鳥羽上皇的菊御作太刀,菊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這口菊御作的莖非常有特色,這是由於「御番鍛冶」所造刀相當部分被皇族和公卿所用,因此要符合儀式刀裝的形制而致。
圖說明:飾太刀拵,小田原藩大久保家伝來。小田原藩的大久保加賀守忠真在擔任京都所司代(1815-1818)後,覲見第120代仁孝天皇時使用。此拵的製作耗時三年。
飾太刀拵是源自平安時期的朝廷最高等級儀式用太刀外裝形制,只能用於朝廷最高儀式並且只有皇族及參議以上的公卿可佩用。
圖說明:德川家伝來飾太刀拵局部放大,德川美術館藏。
「番鍛冶」和備前「一文字」
後鳥羽上皇創造的「番鍛冶」制度,是日本刀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制度直接導致了此後一段時間內日本刀製造技術的突飛猛進,刀工地位急劇上升,後鳥羽上皇因此被尊為日本刀的中興之祖,在日本兵器史上享有極崇高的地位。
鎌倉初期,武家制度逐漸完備,源、平兩大武士集團並立,後來掌權的北條家也開始顯露頭角。這些武士集團的迅速崛起,使得各地豪強互相兼并的戰亂不斷,同時也使武士這一新興貴族階級日益強大,導致以幕府為代表的「武家」與以天皇和公卿為代表的「公家」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種背景下,全國的武器需求量也急劇增加。
當時的後鳥羽上皇,正在為收回幕府武士集團手中的權利而努力。
這位四歲繼位、十九歲退位的青年熱血上皇,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和造刀名家。承元二年(公元1208年),後鳥羽上皇二十九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他召集了全國各地造刀名家,在山城國乙訓郡水無瀬(現在大阪府三島郡水無瀬宮)開始造刀,創立了日本刀歷史上著名的「番鍛冶」制度。
圖說明:第82代後鳥羽天皇像,水無瀬神宮藏
這一制度是每月由一位名刀工擔任「番鍛冶」的筆頭當值造刀,同時由兩名大臣一起擔任兩個月的「鍛冶奉行」,制度的正式名稱、當值順序、人選如下:
御鳥羽院御宇番鍛冶制度
月 份 國 別 刀工 鍛冶奉行
正 月n 備前國 則宗 大宮中納言俊當,三位僧都尊長
二 月n 備中國 貞次
三 月n 備前國 延房 大政大臣二位宰相,新中納言范義
四 月n 粟田口 國安
五 月n 備中國 恆次 中納言康華,三位中將實康
六 月n 粟田口 國友
七 月n 備前國 宗吉 新中納言重房,光親朝臣國綱
八 月n 備中國 次家
九 月n 備前國 助宗 二位中納言雅經朝臣,宰相中將資兼
十 月n 備前國 行國
十一月n 備前國 助成 二條中納言有雅朝臣,大炊御門三位
十二月n 備前國 助近
御太刀磨(研磨師) 國弘、為貞
正式的「番鍛冶」制度約延續了十四、五年,一直到承久三年(公元1221年)公家和武家對決的「承久之亂」,後鳥羽上皇討伐幕府戰敗被流放隱歧結束。
在後世的一些書籍中,還有諸如「御鳥羽院御宇二十四人番鍛冶」、「隠岐國番鍛冶」等這樣的一些說法,涉及的刀工合計達四十名之多。
這些「番鍛冶」說,經學者們考證,確認屬後人的附會或訛傳,其原因無外是刀工一旦身列「番鍛冶」就身價倍增,因此不斷有人敷衍成各種版本,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不足為信。真正參與「番鍛冶」的刀工,只有上述之十二人。
「番鍛冶」所產之刀,全為當時名家所制,又多為公家所用,故姿態大多十分優雅,堪稱品質優良、神形具佳,乃是當時刀中上品。而其中有相當部分作品的刀銘是個「一」字,因刀銘的關係,這種「一」字銘刀被稱作「一文字」刀,到了後世「一文字」甚至成了良刃的代名詞。
這種在歷史上聲名顯赫「一文字」刀,是來自「番鍛冶」中以則宗為首的備前「一文字」派刀工。
備前「一文字」派,是個統稱,後來又發展出了很多分支,為了區分這些不同的「一文字」,往往在「一文字」之前還會再冠以其他名詞,如吉岡一文字、片山一文字、正中一文字等,一文字的代表刀工先後有則宗、宗吉、吉房、則房、助真、助光等人。
另外,身為「番鍛冶」筆頭首月當值者的則宗,因技藝高超,被後鳥羽上皇允許在作品上使用「菊紋」這一皇室標記,所以則宗這一門又被稱為「菊一文字」,備前的「一文字」派,就始於則宗。
則宗一脈的重花丁子刃文極有特色,日本人說其「猶如盛開的八重櫻和沈丁花(我國叫瑞香花)花瓣一般」連綿不斷,而備前一文字的刀風也因此被稱為日本刀歷史上最為豪壯華麗的風格。
實際上,我以為「盛開」一詞並不足以表達備前一文字刀風,這樣的描述,雍容華麗有之而豪壯之氣不足,我寧願使用「怒放的八重櫻和沈丁花花瓣」這樣的詞句來描述備前一文字刀風。
圖說明:則宗,無銘,生莖,長二尺五寸七分。此作強踏張,小鋒腰反太刀姿。地肌為板目肌,地沸,有映;刃文小亂、小互目交,小足入,沸厚,金筋、砂流俱備,極典型的備前古一文字風格。
備前傳的「一文字」和後來的「長船」兩派,是支撐起備前刀派的雙璧。
而備前派也是日本刀歷史上刀工人數最多的流派,據說在其最龐大的時候,同時有兩千多名刀工從事造刀業。從這個角度看,稱其為日本刀最大的流派並不為過。
在這裡,有關刀工的流派問題也要說一說。一個刀工,通常以其所屬師承和地域以及個人風格的大致傾向來區分其流派,但有的時候也不盡然。如後鳥羽上皇其人,其燒刃技藝傳自山城傳的粟田口久國和備前傳的信房兩人,菊御作表現出來的燒刃風格兩者兼而有之,帶有明顯的備前風。但「番鍛冶」所在地是山城傳的中心,造刀五大傳在鍛治手法上有一定的區別,比較明顯的是在地鐵上的表現。從地鐵風格看,後鳥羽上皇作品中山城傳的成分又要多點。因此認真說起來,是很難把後鳥羽上皇確切地歸入哪一派的。另外還有很多刀工的個人風格可以分為好幾個時期,而且各時期風格變化很大,因此很多時候就只能重其名而弱其流派了,這種情況也是相當常見的。
圖說明:藏於東京的國寶菊作之一的刃文特寫。
因為「番鍛冶」由來的特殊性,所以日本歷史上很多武士、武將、大名都非常喜歡「一文字」刀,其中則宗一脈的「菊一文字」更是倍受推崇,以致在後來各種文學作品中屢有出現,其中最有名的,只怕是司馬遼太郎作品《新選組興亡錄》里那位美少年劍客沖田總司所持的那柄「菊一文字」了。在我身邊的範疇里,凡是愛看日式動漫的,包括成年人及女同胞在內,幾乎都知道。
但這些文藝作品在日本以外地區所造成的副作用是,相當部分不清楚日本刀歷史的人,會以為「菊一文字」是一把刀,「村正」是一把刀,「正宗」也是一把刀等等。殊不知這些全都是流派或刀工的名字,「菊一文字」和「村正」「正宗」,其實有很多把。而更不不為人所知的是,這其中的一些刀雖然是某些名家所作,但因為作品本身並不出色或者保存不佳等各種原因,價格也並不很昂貴。
當然,所謂的並不昂貴是指和這這些名家們的名作價值相比,一般人還是會覺得很貴的。
圖說明:福岡一文字太刀的「一」字銘,由於莖磨上,所以「一」字有部分缺損。這種莖末尾所開之穴,叫「忍穴」,多見於鎌倉時期的長寸太刀。後來肥後的同田貫作品及幕末反政府的薩摩藩士武器上也有所見,其作用是為了應付由於大力砍劈造成的衝擊而加強柄卷。
新刀(しんとう,Shintou)
從慶長年開始到江戶時代(The Edo Period)末期明和年(Meiwa,公元1764年)之前的刀劍,謂之新刀。這一階段約200餘年,亦有它說,但時間差距不大。
應該注意的是,新刀期對日本刀製造技術的發展影響至關重要。
在進入江戶時代後,大規模冶煉的出現和冶煉技術、流程的規範化,以及大名參勤交代制度導致的國內交通迅速發達和因此而來的人員流動,使得刀工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商業成品鋼,因此新刀期絕大多數作品的地鐵風格,與古刀期作品比,有相當清晰的區別,這是鑒定和研究日本刀時需要非常重視的一個要素。
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相當多源自「五大傳」之下的分支流派,並且互相影響和借鑒,以至造刀流派的風格變得異常繁多而複雜,但整體來說因這一時期承平日久,所以更注重形式感而偏重觀賞取向,如刃文的華麗多變及外觀的裝飾等,與古刀的古樸厚重注重韻味的審美風格大相徑庭,同時這也是日本刀逐步趨向某種程度規範化的時期。
由於新刀期的刀極為注重藝術觀賞取向,因此出現了一些出身自刀具外裝、金屬雕刻、甲胄師等相關行業的名刀工,如埋忠明壽、一竿子忠綱、長曾彌虎徹等人,他們的作品往往具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當然,也有以作品風格和性能強悍而著名的刀工,如長曾彌虎徹、井上真改等人,這類刀工的作品風格往往更近古風,譬如虎徹和真改的很多作品就有著明顯的相州遺風,其實不但這兩人如此,這一時期的名刀工,絕大部分或曾一度帶有濃郁的相州風,這也是新刀期內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
新刀後期,由於各種原因導致日本制刀業日趨式微,因此刀的品質下降比較明顯。
新新刀(しんしんとう,Shinshintou)
一般指江戶末期到1876年日本政府頒布「禁刀令」之前的刀,也就是幕末(The Bakumatsu Period)到「明治維新」這一時期。這一時期相當短,只有百餘年。然而正是在這一時期,傳統日本刀製造技藝陷於歷史最低的谷底,品質及藝術觀賞性都不好的產品比任何一個時期都多見。
隨著時代進步,冷兵器逐漸被火器取代,而西方冶煉和鍛造技術的傳入,又對日本傳統制刀產業產生了沉重打擊,這種種原因使得傳統制刀技術日趨式微,因此才有了水心子正秀髮起的日本刀復古運動。這些因時代背景和科技進步造成的動蕩,使這個時期的日本刀如果從鑒賞角度看,雖然有個別傑出刀工的表現出色,但大多不盡人意。其材料也多為高溫冶煉的成品鋼,因此其性能雖然並不差,但文物、文本及審美價值卻普遍不如古刀和新刀。
這一階段值得注意的名刀工,有發起複古運動的水心子正秀及源清麿、壯司直勝等人。
現代刀(げんだいとう,Gendaitou)
1876年「禁刀令」以後所造之刀,概稱現代刀。
需要注意的是,在現代刀中,「昭和刀」(しょうわとう,Syouwatou)又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概念。通常說到「昭和刀」時,並非是指昭和時期產的刀,一般是特指二戰時期日本生產的軍刀(Guntou)。這些軍刀除一些特殊的情況外,絕大部分與傳統日本刀(Kantana)在取材和鍛造方式上有所區別,在某些時候這是一個專門課題,這是需要特別提醒的。
推薦閱讀:
※求,小口徑步槍,與大口徑步槍的區別?以及世界上主流的子彈口徑。?
※評書中所說的刀劍上的「綳簧」是否確實存在?
※普通步槍可以在水下射擊么? ?
※自殺小隊里死射(deadshot)的武器具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