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社交探索者「脈脈」
最近一段時間各種匿名應用火爆,時不時的也能看到一個叫「脈脈」的爆出來各種公司的小道消息,有些消息令人感興趣,但也有個別涉及到個人隱私的很令人反感,至少我不喜歡一個產品走這樣的路數。看起來是個不太擅長運營的技術型團隊做的產品。
最開始我還以為「脈脈」和「陌陌」同音。後來看到域名,才知道這是人脈的「脈」。既然是人脈,其實多少還是有 LinkedIn 的影子。雖然脈脈的創始人強調說產品定位不是 LinkedIn ,而是工作版的微信,「生活用微信,工作用脈脈」,這樣的想法是好的,但實際場景則不盡然,越來越多的人生活用微信,工作中也把微信當成一個很重要的輔助工具。當然,這樣也有其不足,微信畢竟本質上是一個通信工具,很難做信息的沉澱和內容搜索與聚合,這樣在面對一些特定的場景,比如求職招聘,就未必那麼適合。
所以我說,脈脈之類的產品還是應該走 LinkedIn 的產品路線。但有一點需要探討一下,所謂的「人脈」真的是職場必需么? 我個人覺得這也許是個偽需求。畢竟,我們所理解的人脈是一個錯綜複雜的事情,很難進行產品化,六度分隔理論給我們帶來的也僅僅是關係鏈接而已,不管你是二度關係還是一度關係。但這個鏈接本身價值或許並沒那麼大。
前面我說到信息的沉澱與聚合,其實這也是 LinkedIn 以及它的追隨者們做的並不好的地方。LinkedIn 上的最常見用戶行為,說白了就是交換關係鏈接和搜索信息,不少人很煩為什麼上面那麼多獵頭,這很正常,因為這是產品機制決定的。這個模式比舊的招聘工具有效,但並不能完全覆蓋用戶的主要需求,尤其是對求職者來說更是如此。
我們看一個典型場景:假定有一個求職者,看到某個公司的招聘信息,投遞簡歷之後,接下來他應該做什麼事情? 不用說,應該去想辦法多了解該公司的各種信息。問題來了? 去哪裡了解? 目前沒有特別好的工具來幫求職者做這件事。這時候,用戶想要的是一個類似公司點評類的產品,而通過點評和互動,不同的用戶之間自然而言的就會有社交行為。注意這跟一上來就瘋狂加一大堆聯繫人那種行為是截然不同的。
脈脈是一個以技術見長的團隊,計算分析用戶之間的關係應該駕輕就熟,但除了這個,還需要內容。如果不能通過有效辦法刺激用戶生產出高度相關內容,完全可以以技術手段分析用戶行為並聚合推薦關聯度更高的信息,幫助用戶在職場某些階段進行輔助決策。類似「匿名八卦」板塊的信息的運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類信息短期看或許有價值,但長期來看,可能價值不大,或是應該加以合適的引導。
最後我想說的是,脈脈向 LinkedIn 或是向微信看齊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還是走差異化競爭的路線,解決用戶的潛在需求。市場永遠都有,而且巨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