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靈巧地使用 KJ 法?

KJ 法是一套用來收集、整合問題的方法,在用戶體驗領域內可以說無處不在,往往是跟用戶研究、頭腦風暴和工作坊結合。區別於傳統統計方法,KJ 法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再靠團隊用「靈感」碰撞新想法、解決新問題。

超級不廢話,直接進入正題,如何靈巧地使用KJ法?

以一個具體的項目內容為例:

你們是一個創業團隊,公司要開發一個新產品「小明的錢包」,你是產品經理,但是你不能獨自決定產品定位,你自己也沒有一個好的想法為新產品確定一個主打亮點。

今天你約了一個上午 10-11 點的會議,邀請了你們公司的 CEO、CTO、視覺設計師、前端開發、資料庫開發、市場運營一起到場參加,然後你帶著大家使用 KJ 法來確定「小明的錢包」的產品定位。

1、你讓大家坐在會議室里,各自用便簽紙寫下自己對產品的所有想法關鍵詞,可以是市場定位、功能設計、產品性格描述等等。讓大家用馬克筆來書寫,這樣可以強迫每個人簡化自己的表達。

2、十分鐘後,有的人握著筆發獃,有的人已經明顯很不耐煩了。你讓大家把各自寫的卡片隨意貼在白板上,互相瀏覽一下。然後再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補充新想法。

3、你讓大家全部聚集到白板前面,每個人輪流快速地念一下自己寫的卡片,解釋一些概念模糊的內容。

4、現在,你讓大家全部安靜下來。要求大家用十分鐘時間,「無聲地」對卡片進行分類,即合作把有某種關聯性的卡片聚類到一塊兒。

5、十分鐘過去了,白板上的卡片基本上已經分成了幾大塊,現在你們可以開始討論,使用不同顏色便簽紙,給每個類別命名。

6、此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類分得特別大,比如可能會出現「功能」或者「定位」這樣的大類。這時你要告訴大家,再使用一種新顏色的便簽紙,在大類下面劃分小類。

7、你跟團隊說,前期工作已經完成了,現在是收穫階段,開始對所有類別進行優先順序排序。此時你可能會苦惱,功能類的類別關鍵詞排優先順序很快容易達到共識,一些跟產品定位有關的感性形容詞要怎麼排序呢?

這要視情況而定,很可能在分類完成後,大家對於定位的情感描述已經有了直接的共識,或者被某一位有好想法的參與者給說服;也可能大家的關鍵詞都特別分散,方向相差很遠,這時除了繼續不停地討論之外,還可以藉助其它方法,比如象限法,來做最終的決定判斷。

8、至此會議結束,「小明的錢包」已經有了明確的產品方向,甚至決定了核心功能的迭代順序。

#此處應有掌聲#

在傳統的會議中,很少會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提出一個問題並提供討論的空間,更不用說深入探討,這並不代表團隊的合作有問題,而是傳統會議形式的限制。

KJ 法是解決傳統會議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一個幫助團隊建立共識的活動,協助整理龐雜的原材料和創意,有效地在一次活動中將每個人腦中的想法挖掘出來,並決定執行的優先順序,達成團隊的共識。

發方法論的東西,就會有人問:什麼時候會用到 KJ 法?

答:個人對自己難以理出頭緒的事情進行歸納整理時;團隊中每個人對產品的定義不明確或不一致時;收集了一大堆原始材料,需要從中提取線索時;為一個新的方向做頭腦風暴時...

總而言之,KJ 法適用於大多數需要團隊匯總數據、想法並做提煉的情況。

#尤其,讓項目的關鍵人物(甲方、老闆、程序員+設計師...)一起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對於幫助團隊達成共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用 KJ 法的最大好處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利用 KJ 法,所有的便利貼都可以同時貼起來,提供一個完整評估問題空間的時機,讓每個人都了解到,這不是關於「我的意見」對抗「你的意見」,而是「我的意見跟你的意見有什麼關係?如何整合我們共同關切的問題?」——這一點往往至關重要。

註:

文章為個人原創,歡迎分享到個人社交平台,但商業轉載需徵求本人同意。

文中配圖的白板背景來自 Dribbble 設計師 Peter Bergstr?m


推薦閱讀:

他曾是世界知名樂隊的吉他手,現在卻拿起了針線包
八大山人的「氣息」與「樂感」(氣息篇續補)
Excel 中的顏色要怎麼搭配,視覺上更能接受且區分度高?
Material Design的Responsive-UI 響應式/自適應布局 筆記(下)
藝術這條路要怎麼走?

TAG:用户研究 |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