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山頂會有岩溶地貌?

一般來說岩溶地貌是由於地下水作用形成,但我昨天所見卻在海拔約1300米的地方看到它,雖然如此海拔不算高,卻是在山頂了,這是為蝦米呢?


雖然人類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地殼卻在時刻進行著運動。地殼的運動既包括水平方向的運動,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水平方向的運動會造成褶皺、變形以及地震等現象,垂直方向的運動主要就是造山和沉降了。二者一般會一起發生,不分彼此。

岩溶地貌有些是發生在表面的,受降水影響;有些是發生在地表以下的,受地下水和降水滲流影響。如本題的岩溶就是發生在地下受地下水作用造成的。

後來,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發育溶洞的部位發生相對抬升,離開了地下水環境,停止發育。這種情況,我們親切的稱其為「古岩溶」。


如其他大神所答,為早期在地下形成,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地殼抬升,地下水受重力影響,沿著構造裂隙向下侵蝕,形成新的溶洞,暗河管道等,早先形成的溶洞便逐漸乾涸,留下了岩溶現象。在干溶洞下方一般會出現新的溶洞,尤其是我國南方。這些干溶洞中往往可以發現與下面的溶洞相連的通道。其實,題主只要明白岩溶形成的條件,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岩溶形成的條件有,可溶性的岩石,如碳酸鹽岩和硫酸鹽岩,要有流動的和具有侵蝕性的水,有水流通過的通道。只要滿足以上的條件,就會發生岩溶。在地表會形成峰林峰叢窪地等,地表以下會形成溶洞,暗河管道等。應該是啰哩啰嗦碼完了。

圖中乾涸的管道形成原理與山頂乾涸的溶洞是一致的


形成岩溶地貌之後抬升了(或者經歷了更複雜的構造運動)


構造運動。

一般溶洞是由地下河流溶蝕灰岩形成的,地下河流最終流入當地最低海拔處,也就是河流。因此一般溶洞位置和當時時期河流海拔相似(略高於河流海拔)。而後期構造運動將其抬升到較高海拔,而地下河流繼續溶蝕形成下一層溶洞,因此可能會出現多層溶洞的情形,多層溶洞一般代表著多次間歇性構造活動。比如廣東省英德寶晶宮三層溶洞。

寶晶宮三層溶洞現分別高出河面(北江)60,90和130米。


雲大說了一部分。

還有一點是 岩溶地貌的發育是平原或者台地開始的,構造因素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岩溶地貌在發育過程中的中間產物,題主所看到的應該是峰叢或者峰林的現象,當然,由於周圍地區岩溶作用更為強烈,所以這一部分得以保存其形成時的面貌


海拔4000+都有的 |_?)


推薦閱讀:

TAG:地理 | 地質學 | 地貌學 | 構造地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