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代漢語中的「借」與「貸」都有「借入」「借出」的雙重意思?
02-02
與此情況相同的還有「租」和「賃」
在古代漢語中他們的表達意思的情況什麼樣的? 為何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謝謝邀請。這問題比較複雜,只能簡單說說。
據說最早是晉代郭璞發現了這個現象。他說「《春秋》貴賤不嫌同號,美惡不嫌同辭」,後來學者一直注意到這個現象,稱為美惡同名,施受同詞等等。過去也有反訓的說法,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反訓這個概念應該拋棄掉,現在一般稱之為反義同詞。
據不同學者統計,按不同標準,大約有100~500個這樣的辭彙。
如題主談到的借、貸、租、賃,還有息(休息、生長),妖(邪惡、美好)、頗(非常,略微)、緒(開端,殘餘),介(大、小)、薰(香、臭),逆(迎、拒)、乖(乖巧、乖戾)等等。有些現代漢語中意思只偏重某一方面,比如臭(現在只表示難聞,古代也表示芬芳),祥(現在只表示好兆頭,過去也表述凶兆),仇(現在一般表示仇敵,偶爾也表示配偶)、率(領導,也有遵循意)等等。有些分化為二字,比如受(分化為授和受),買(分化為買和賣)等。
除了單字,辭彙也存在這個現象,比如冤家、無賴這種。一般認為出現這個現象和人的思維還有些關係,對立現象普遍存在,從語言的經濟性上來說,只要不混淆,合二為一也是可以接受的。外語也有一些這樣的辭彙,比如英語overlook、without什麼的,法語sans,德語aussen等。
不同辭彙發生機制還是有些不太一樣,這裡面有點複雜,說法很多,比如漢語本身缺乏否定性觀念單位、修辭需求、敘述者觀察角度、語音演變、古語法孑遺等等。這個現象研究很多,難以盡述,如有興趣可參考相關文獻。多謝邀請。
@Liwen Jia 說的很全了。補充幾個,如「亂」也同時有擾亂和治理的意思。
這類反訓,也有可能是自動和他動的區別。也就是施事和受事的對立。有的用聲母清濁區分,如:見/現。有的用聲調上去區分,如:轉/轉。上文提到的受/授也是如此。謝@譚樊馬克邀,古代漢語借是借出,貸是借入。但是現代漢語一方面「貸」字退出日常口語,使得「借」字可以兼表借出和借入,另一方面「貸」字退出一般口語交際後,使用範圍變得更加固定,更加局限,「貸款」一詞局限於指銀行向其他人轉移錢,因此「貸」字上的「借入」這一方面的意義也弱化了,被「轉出方為銀行」這一意義所取代,因此以銀行為主體時也可以說「貸」,因此造成了借和貸都可以表示借出和借入的情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