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口是如何爆炸到14億的?

從四萬萬五千萬到14億是怎樣一種體驗?


轉載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何那般頻繁?

——中國農業與農民文化系列02

用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來解釋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的頻繁,那是最恰當不過了。

西漢末期,中國人口6000萬左右,中間打打殺殺,紛紛亂亂,經過千年的演變,到明朝建國以後,朱元璋查戶口,洪武二十六年,中國人口恢復到6500多萬,說明在氣候、土地等兩大農業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中國也就能夠養活這麼多人。超過一定的基數,農民戰爭就會起而調節。但是,由於明朝後期玉米、馬鈴薯及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引進與普及,導致中國人口畸形增加,特別是這幾種高產作物在丘陵地帶也能夠種植,這就大大增加了可耕地面積。同時,清朝開疆拓土,最終使得它的可耕地面積比前朝成倍地增加。於是清代人口創歷史最高峰,鴉片戰爭前達到4億多。

有學者認為,洪楊起義跟外國的殖民入侵關係不大,歷史不能假設,但是這些學者認為,即使鴉片戰爭沒有發生,洪楊起義還是會發生的,事實上,康乾盛世後期,大清的人口問題已經影響到社會秩序了,嘉慶一上任,面對的就是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局面,規模比較大的有白蓮教起義、天地會起義、天理教起義。所以說,農民起義就需要兩個前提:其一,二三百年的和平讓人口達到農業所能承受的極限。其二,大面積的天災突然出現,成為壓垮中國農業社會舊有秩序這一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人多子多福的觀念導致人口的非理性增長,而人口超過傳統農業所能承受的極限後,社會危機就會爆發。

遺憾的是,執政者發現不了人口壓力與執政危機、社會危機之間的邏輯關係。如果發現了,馬爾薩斯就會首先出現在中國,而不是英國。鴉片戰爭前幾十年,英國牧師托馬斯·馬爾薩斯擔心人口會對人類構成危脅,於是呼籲大英人民要講道德——晚婚、婚前守節、夫妻自我限制同房頻率等。事實上,馬爾薩斯的呼籲在英國,像中國的杞人一樣可笑,因為以前及以後的歷史發展,證明了馬爾薩斯的擔心完全多餘,相反,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諸多國家,現在擔心的倒是人口的負增長問題了,特別是法國,政府甚至認為一個法國女人生孩子,就是熱愛法蘭西民族了。

如果說馬爾薩斯的呼籲有些可笑的話,那麼面臨早婚早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福、三妻四妾等狀況導致的人口非理性的增長,中國知識分子中竟沒有出現一個馬爾薩斯這樣的學者,就是很可悲的了。人口問題,中國的康熙倒是發現了,認為「戶口雖增而土田並無所增」,可是英明如他,除了感嘆「朕常以為憂也」之外也沒有任何法子。乾隆在位時,也學著祖父的樣子「朕甚憂之」。乾隆帝發愁的同時,大清有個叫洪亮吉的學者,也在發愁,並且因此而被人稱為中國的馬爾薩斯,問題是這中國的馬爾薩斯所能想出的高招仍然可能導致生育的增長,他的措施如下:墾荒、移民、減稅、防止土地兼并、艱苦樸素、開倉濟民等。

總之,這些最英明的帝王與學者,怎麼著也不會想到限制生育這一條路上去。傳統條件下,那是多麼不道德的一個想法啊。當然如果想到了,我們現在也不會這麼氣極敗壞地急煞車「只生一個好」了!

中國人口問題很不幸地驗證了馬爾薩斯的理論,人口達到一定的極限,戰爭、瘟疫和其他災難就會成為減少人口的最後的措施,貧困也就成了全體中國農民不可避免的命運。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次數最多,規模最大,死傷最慘,效果最不理想!

古代農民造反的時候,除了把自己的窮困歸罪於貪官污吏與皇帝的無能之外,他們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如今,中國的史者一般仍習慣於在政治方面找農民戰爭的原因。政治雖然是一個原因,但不是全部的,甚至不是首要的原因。我上學的時候,就發現歷史老師講農民起義有個固定的套路,某朝某代末年,吏治腐敗,土地高度集中,階級矛盾尖銳,農民忍無可忍,終於揭竿而起。所到之處,從者如雲,義軍勢力大增,摧枯拉朽,沉重地打擊了地主反動勢力。但是,由於農民缺少先進階級的領導,缺少先進理論的指導,最後還是失敗了。

其實,封建社會之體制,吏治何時不腐敗呢?至於土地高度集中,也並不一定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比如英國圈地運動後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大地產制,階級矛盾雖然有所升溫,但是與圈地運動大約同時興起的濟貧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這一矛盾,所以它並沒有導致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所以,對於中國傳統農民來講,可怕的不是做長工,也不是做佃農,可怕的是,不管做什麼,仍然填不飽肚子。站在經濟學角度分析,人口壓力首先意味著大量多餘的勞動力,多餘的勞動力就意味著流民與饑民的增加。人口壓力還意味著勞動力的貶值,勞動力一旦貶值,即使沒有天災人禍,長工的溫飽維持仍然有危機;如果再遇上天災人禍,那麼佃農的日子也將成為問題。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農民們再蒙昧,也會選擇前者,於是戰爭不可避免。

所以,所謂的階級矛盾,首先是一個膨脹的人口與有限的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其次才是社會公正及分配不均等問題,第三就是政府對饑民的處置問題。就像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一樣,如果政府處置得當,那麼危機就會過去,如果處置不當,危機就會轉化為政治危機與社會危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之後,德日意的社會走向與美國的社會走向就是最好的例子。

遺憾的是,中國封建政府既發現不了人口問題,又搞不好社會公正問題,更對天災人禍對農民的影響缺少有效的管理及彌補措施,其王朝的倒台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按王朝輪迴的大致時間推算,我們可以發現,戰爭會使人口大量地減少,但是二三百年過後,人口問題會再次出現。至於農民缺少先進理念先進政黨云云,倒是十分確切的。因為農民不代表先進力量,不代表先進生產關係,他們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這種盲目導致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的成功是有限的。這種有限表現在:

第一,農民起義大都失敗了。

第二,即使成功了,也不是農民的成功,而是某個農民領袖的成功,天下是他家的天下了。

第三,戰爭導致人口銳減,人口與土地之間的張力相對擴大,農民的肚皮危機暫時緩解。

第四,新王朝對於新到手的天下,相當於一個小資女人對於新買到手的新衣服,穿著時還是有些愛護的,所以統治者還是比較親民愛民的。

第五,農民殺了舊皇帝,代之而起的是新皇帝;農民殺了舊地主,代之而起的是新地主;可農民依然是農民,仍然是皇帝、儒家和小農構成的金字塔體系的最下層。

最後,戰爭過去了,但是和平時期,政府鼓勵人口無限制地增殖與開荒闢地,意味著整個社會已開始為下一次戰爭準備人力、物力與財力。


同意Luxuriant的觀點,只是這個只解釋了古代的人口如何擴張到4億。新中國成立後,人口從4億多增長到13億是有大不相同的理由。

1,醫療、農業等科技在二戰中大發展。最典型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使出生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農業的發展使養活更多人口成為可能。

2,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生產恢復,人口的壽命大幅提高。

3,政府的力量延伸到了農村,得以大力推動醫療普及,這在歷朝歷代是沒有的。

4,也是最重要一點,大鍋飯從制度上對多生進行了鼓勵。如農村的工分制度,小孩子生下來就有工分,多的工分也吃不完,可以補貼給大人,誰家生孩子越多,生活就越好。這是最實在的,什麼一個家庭只要兩個好,都是白扯。大家可以看一看,60、70後一般都是兄弟姊妹好幾個。

5,文化娛樂受壓制,人在精神上沒有多少追求,大家都專心生孩子。不要小看這點,現在電視連續劇為計劃生育做了多少貢獻啊!

6,政府對人口問題後知後覺,沒有及時提供避孕知識和工具。這也可以看成全民不尊重知識的後果,後來才有了計劃生育的猛葯。


人口問題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了,為了度過人口老齡化開放二胎,絕對是人類邁向滅亡的重要事件


中國人口不是爆炸,只是沒有對外殖民而已,歐洲國家對外殖民,殺光土著,所以看上去人少,論人口增長,中國是低於世界水平的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人口 | 社會 | 中國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