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的那些地方存在問題,讓我們思考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胡適的演講中,反覆在引用一句話:「達摩東來,只是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我越是咀嚼這句話,就越覺得這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使人不受人惑。無論是求知識做學問,還是人格思想方面。


謝邀。

我個人認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授真善美的價值觀,培養善良、正直、勇敢、獨立、有愛的人格。不是僅僅教授知識,不是利用知識爭搶生存資源。

有了這樣的觀念和人格,求知的慾望、方法和目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個人價值的實現,才好解決。


一、目前的中國教育並不失敗。

二、即使有缺陷也還沒到失敗的程度。

三、失敗的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國教育。


作者:職業規劃師黃銘峰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筆者曾經在拙文「如何讓孩子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方向發展」一文中,提到過「心錨」對於孩子提升被動非自覺學習向主動自覺學習轉換的重要性,即「心錨」和「為什麼要學」這個深層次的學習理由之間如何去建構正相關機制。一般而言,「心錨」扎得越深,「為什麼要學」的理由越充分,學習理由越充分,那麼學習動機更強烈持久,直到完成被動學習向主動自覺學習的心理建構過程。

所以,如何尋找「為什麼要學」的理由,在孩子的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筆者了解到「為什麼要學」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為父母學、為喜歡的老師學、為自己的喜好學、為考好學校學、為面子學、為光宗耀祖學等等。不可否認,這些理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內在的學習動機,在短期內獲得較好的成績。

但是,如果從長遠的學習動機來看,這屬於外在的功利環境推動的作用,這些理由都不足以持續推動內在持久學習動機,去適應目前日益複雜的學習環境和要求。

因為,從人性利己的角度考慮,只有這個理由真正和自己有利益關係,是自己真正從內心認可的,那才能建構起持久正向推動的心理機制。

從「心錨」學習理論來看,一般學習理由越充分,肩負的學習目標責任越重大,那麼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能力素質也相應的更強大。

因為這是一個正相關關係,是一個相互激發促進的心理成長過程。

所以,學習目標定得大,那麼學習動機越強烈持久,反映到學習上就自覺性越高。

在筆者看來,學習的過程其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意志力和心理上的惰性進行交互追趕的過程

意志力佔上風,那麼能戰勝惰性而展現出更多的自覺性。反之,惰性佔上風,那麼學習的自覺主動性將被削弱,學習過程是需要外界的環境來推動自我,而非內在的激勵機制來推動學習的過程。

所以,學習自覺性的重點在於對於學習意志力的培養,這其實是一個積極心理的持續累積過程,心理上的主觀動能性必須強大到足以超越並戰勝內在的惰性本能,才能實現從被動學習向主動自覺學習的轉化過程。

這就像英語學習一樣,記憶的速度要超過遺忘的速度,並且持續保證這種學習效率,才能真正把英語學好一樣。

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其實也是磨練意志力的過程,只有學習動機更強的人,才能戰勝語言障礙實現思維交流的自由。

那麼意志力具體是如何培養的呢?

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一個是 自我認知 ,另一個是 心理潛能

我們在培訓中經常聽到一個「冰山理論」,相比較人的意識層面,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也就是說潛意識機制對於人的發展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自我認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意志力水平,但與人性中惰性因素的強大相比,認知的力量是不足以對抗惰性的侵蝕。

所以,往往很多人明白堅持的重要性,但一受到各種環境的限制和追求舒適的本能反應,就會逐步忘記原本學習的目標而復歸常態。

所以,要達成目標,最重要的是利用潛意識的巨大能量,來幫助自我完成自我完善的心理建構過程。

好了,說到這裡,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明確地理解自覺學習的心理動機的公式是:自我認知(針對某個具體目標的內在激勵理由)+潛能(與實現某個具體目標相匹配的能力素質)〉心理惰性(追求舒適的消極學習心理本能)=意志力(自覺學習的內在持久推動力)

從這個自覺學習心理動機公式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目標越大,內在激勵越充分,可以激發內在的潛力不斷提升與目標相匹配的各種能力素質,在這個過程中意志力越強大,自覺學習的動力越強勁,那麼消極學習的本能越被壓制,直到形成積極的學習習慣機制。

如果將這個公式用日常的話來解釋,那就是不管什麼學習,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大目標意識,而且一定是要找到個人利益和這個大目標之間的關聯性,隨之而從內心產生巨大的責任使命意識,找到一個願意持續努力的學習理由,那麼潛意識就被激發,自動會幫助現實中的自我去找到各種提升能力素質的學習渠道和方法,在這個過程就是意志力持續累積的過程中,戰勝心理惰性的障礙局限性,完成從消極學習向主動自覺學習的心理訓練過程。

所以,要完成自覺學習的心理建構過程,最關鍵的是大目標意識的樹立,其次是探索自我深層次認可的學習理由,最後完成各種學習能力的心理準備,這可以說是自覺學習的最為重要的心理邏輯鏈關係。

那麼,如何確立和自覺學習相關的大目標意識呢?個人利益又是如何與大目標實現對接呢?這個問題就是最核心的「題眼」。

前面講到,如果是為了讓家人、老師、親戚開心讚揚,或者只為了考一個好學校,這些目標都屬於短期目標,並不足以戰勝由於長期的學習壓力所造成的心理倦怠感的惰性侵蝕意志力,所以樹立更高的目標才是持續學習的王道。

因為對於大目標的實現動機是和責任使命感高度關聯的,確定大目標是為了增強責任感,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以此激發內心的潛能,去實現人生的使命,從而展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筆者看來,這個大目標一定要和國家、民族、世界等宏觀意識掛鉤,才能使孩子們感受到身上所承擔的巨大責任和使命意識,超水平地發揮出能力特長,為自覺主動地學習奠定堅實的意志力基礎。

所以,筆者經過長期的思考,認為「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是最有效發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放眼中國皆準的最佳大目標意識。

因為只有將大目標定位在國家和民族的層面,才能真正激發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從而用全新的眼光去了解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找到一個足以支撐持續努力的學習進步理由,內在的能量被充分調動起來,完成對自己負責、對師長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家族負責、對國家民族負責的心理成長過程。

當每個學生具備了開闊的視野和積極的進取意識之後,自覺學習的正向激勵機制才算完成了基礎建構,潛意識會自動幫助現實中的自我去完成各種能力素質的準備。

當然,目標要遠大,但接近目標的手段要務實。畢竟飯是一口口去吃的,能力素質也是一天天積累的,這是一個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能力也各有所長,所以與其和別人比還不如和自己比,每天讓自己進步一點點就好。

所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是值得提倡的。好好學習是為了不斷去確認「為什麼要學」的理由,不斷去確認理由和大目標的關聯度。天天向上是為了每天超越自己一點點,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掌握各種與實現大目標想匹配的才能。

可以這麼說,如果能讓孩子真正理解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真實涵義,相信沒有一個學生主觀上會甘於落後,總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習的自覺性。

當有了這樣一個主觀積極性,任何的學習困難都不算障礙,任何的學習技巧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用,任何的課程也不再變得繁重。

學習心態改變了,動力是無限的。與其靠外在的環境去逼迫孩子學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去找到願意持續自覺學習的理由。理由充分了,孩子們自己有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不僅僅是為了一個短期的功利目標而喪失主動學習的興趣。

筆者對此深有體會,以前讀一本書陸陸續續要看一兩個星期,現在讀一本書只要兩三個小時,多的話一天讀個四五本也不在話下。

為什麼能做到?因為筆者的大目標是要讓更多的孩子去思考「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含義,所以必須先從自己做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時,總是感覺到責任重大,擔子很重,因為筆者本身正在從事著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做好教育工作的事業,所以這份擔子是自己主動承擔的,並不是外界的功利因素所驅動的。

儘管,感覺壓力很大但內心又充滿動力,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有層出不窮的點子。正是這種使命意識,才不斷激勵自己去提升各種能力素質,幫助更多的孩子去獲得成長,去熱愛學習、熱愛思考。

雖然,偶有「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心情,但相比之前的「三天打漁,兩天晒網」狀態,偶然的偷閑是為了調整學習狀態,為之後投入更好的學習過程做準備。學習是如此,工作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可以想像,當一個孩子真正內心想要、真正有追求、真正對自己有要求,再難的學習內容都是可以克服的,學習將不是一個痛苦的心理體驗,而是一個不斷挑戰成功的自信心樹立過程,並且這種自信心將成為人生髮展中最大的財富。

(本文系通識教育實驗機構教育規劃師、職業規劃師 黃銘峰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歡迎關注公眾號:tongshi_edu


最近悟到了「學無止境」這四個字,深刻認識到學習真的不只是課本,任何事物都有其優點,都可以去學習,用來完善自身的缺點。而這,應該是教育最應當教給人們的。

ps 中國教育雖然詬病無窮,但還真不能以一個失敗來評價。令個人境界尚淺,可恥的匿了。苦逼高四黨答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用知識讓生活更美好。


沒看到更深的東西不適合評價。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要思考這麼多呢?
如果今天憑空多了一個小時,你會拿來做什麼?
如何擁有獨立思想?
為什麼有些時候總覺得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在思考?

TAG:思考 | 教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