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會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

對於「國進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講,表現為國有經濟在某一或某些產業領域市場份額的擴大,以及民營企業在該領域市場份額的縮小,甚至於退出。廣義上講,除了上述內容外,還表現為政府對經濟干預或者說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強。


制度設計的管仲,他的目的是為了稱霸。

制度執行的商鞅,他的目的是統一中國。

制度完善的桑弘羊,他的目的是為了對匈奴作戰。

以後的搞鹽鐵專營的人們,我主觀認為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茅台酒。


從大環境上:

重大轉折是2008年,震災,雪災,奧運,金融海嘯。國家機器重要性空前提升。

此時舉國對政府寄予深切期待。左中右無算。

從經濟上:

後WTO時代,中國逐漸融入國際經濟大環境,話語權提升。

銀行改制基本完成,國有資本逐步優化。

外資逐漸降格為公民待遇,民企搞活經濟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逐漸降格為非國民待遇。

從政治上:

。。。。。。。。。。。。。。。。。。。。。。。。。。。。。。

PS:其實現階段國際經濟環境下,大政府或者說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反而佔有一定優勢。


新的統治階層跟以前的統治階層不同,他們知道怎樣做才能保住統治地位。他們認識到寡頭政治最穩固的基礎是集體主義,財富和特權如果被集體擁有,捍衛起來也最為容易。國進民退本質上意味著財富集中到比以前少得多的人們手裡,不同之處是這些財富擁有者是個集團,而不是許多單獨的個人。經濟發展個人財富大量積累會不利於統治階層延續其統治


看看中國的歷史就知道,國進民退的現象是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而逐步產生的。秦統一六國之前,很多人富可敵國,並在歷史上發揮很大的作用,著名的呂不韋扶植秦國兩代國王,陶朱公幫越國滅吳國……

自從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後,權力越發集中,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就越發無力,很快地,想發大財唯一的出路就是官商勾結,沒有保護傘的財產,國家、官員可以隨意給安個名頭就了剝奪了,同時剝奪的可能還有你一家的性命。

在徵稅不用商量,只要考慮鎮壓反抗劃不划得來;私有財產可以以國家的名義隨意剝奪的大環境下,國進民退就很自然了。

歷朝歷代基本是戰亂~建國~休養~剝奪~經濟崩潰~戰亂……如此循環而已。究其原因,政權軍權獨大且無制約。

經濟本身如果不能綁架政治,那麼只有挨宰的份,即國進民退。


統一飼養的蛋雞和白條雞沒啥價值,賣不上價,溜達雞才值錢,但你在怎麼溜達也跑不了。。。。


一個暴發戶式國家只是短暫性的富裕,沒有先進的治國理念做後盾,為了國家的強大而忽略民生這是很明顯的表現,人民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根本,人民只有安居才能樂業,現階段人民連房子都買不起住不起,何談樂業,整個國家好像在靠公務員養活著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西方的藏富於民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最後引用《浮沉》里日本人土井說的一句話:一個國家的年輕人為了躲避競爭,而選擇鑽進體制內的保護,那麼這個國家就是個生病的國家。


我不反對國有經濟,還是有一些不錯的國有企業的,但是,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制度需要完善,不能是裙帶關係。誰說國有經濟就不能市場化了?但是在國有企業競爭力沒有提升之前,國進民退。這就是車輪的倒退。國企領導一天干幾個小時?喝幾頓酒,開幾場會?私企領導一天干幾個小時?吃幾頓泡麵?跑幾趟車間?


文彥博曾說過: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後來王安石變法,保守派就開始嚷嚷與民爭利了。

國進民退,退的本來就不是平民百姓啊。

非要把國進民退強行批判一番,那比精趙還蠢。趙家人好歹知道不要殺雞取卵呢。


鹽鐵專營。自古以來,我國是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鹽鐵專營從兩千多年前的管子就提出來了,被後世紛紛效仿。把持著重要的國民必需品,中央政權才會有錢。我國的情況不用我說。比如俄羅斯,蘇聯解體後,它的經濟一度一塌糊塗。中央權利沒錢用,後來普京借著法律,打擊了一批資源金融大佬。俄羅斯的中央政權得到了錢,也鞏固了地位。


有的答案把「國進民退」理解成「國富民窮」……不懂就不要強答嘛。

和「國進民退」相伴的另一個詞是「國退民進」。

這裡的「進」、「退」不是指「進步」和「退步」——國:國有資本;民:民營資本。進:進入;退:退出。

在我國建國之初,連私有制經濟都沒有,經濟全是國有經濟、集體經濟。

改革開放之後,私有制經濟逐步發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有「國退民進」的現象。

目前,一部分領域國進民退,一部分領域國退民進,不能一以概之。

有的領域民營資本更有效率,根據市場規律自然是民營資本做。反之,若國有資本更有效率,它有競爭力,自然該國進民退。


啥時候私就代表民了?真可笑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

中學政治書上學的


推薦閱讀:

TAG:經濟 | 現象 | 社會現象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