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湘江》到底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今天特地請假去看的。檔期太少了,寥寥。不抓緊去影院看就只能網上出資源了。

開頭就是血淋淋的戰鬥,河水都染的血紅。劇情非常的緊湊,兩個小時想講清楚這樣一件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不容易。導演既想照顧普通戰士在歷史中的作用、小人物的悲喜和信仰,又想講述歷史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又想突出英雄的悲壯,還想渲染人物個性.....僅僅兩個小時,導演已經盡量安排了。

上面那段話不知道表達了我的意思嗎,簡單說,評分在七分左右。整個電影戰鬥場面驚人,有些細節感人,這段歷史本身就讓你熱淚盈眶,怎麼拍都很燃。演員表演中規中矩,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博古,滿腔熱血滿腦袋小清新不接地氣主次搞不清楚的博古就應該是他那樣,但是他也深深愛這土地,最後也認錯了,以他的方式。對毛的描寫一如既往,極想表現他的敏銳思考果斷正確的決策又想表現他親民接地氣,同時想表現他的政治素養。感覺個人英雄主義味道太濃,但是放棄對主旋律片子的偏見,比如隔壁變形金剛滿片個人英雄主義,還有各種俠各種超人各種美帝大兵,觀眾也不見得反感,毛起碼是真實存在的一個舉足輕重的偉大人物,不過直接的描述我覺得還沒有電視劇《十送紅軍》那麼不顯山不落水的側面描寫更恰當。

電影時長來不及講述這麼多,導致整個影片中心不突出,太著重描述戰鬥場面導致結尾過於匆忙,鋪墊了整部電影的林家最後一個孩子見到毛澤東見到他爸爸為他親手縫製的軍裝,這些場面應該是讓觀眾唏噓落淚的時候反而沒有達到這個效果,天佑在戰友打掃戰場的時候跪在血河裡也沒有特別讓人感動,張一山的表演不夠深刻,流於表面,還需要繼續努力。

紅軍本身是一隻傳奇的隊伍,長征又是傳奇的開始,湘江之戰是歷史重大轉折點。講好這段故事很不容易,導演也儘力了。

雖然影片本身中規中矩,遠大不到經典。可是,歷史,值得你我永遠銘記。


我先轉載一個豆瓣影評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kelusa(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646961/

「一上來就開槍,這不是二八開能打發走的」——讓子彈飛一會兒
姜文在影片開頭只是飛了一顆子彈,但電影《血戰湘江》是一開場就機槍狂打,讓人擔心後面劇情怎麼繼續提升,沒想到它是從頭打到尾,居然全程無尿點!
生存?還是死亡! 不,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貝多芬
全片不停歇傾瀉的機槍子彈就是命運發泄的瘋狂!
沒有男女感情戲!甚至沒有幾個女演員! 短短的文戲穿插在戰鬥之間,然後接著打!
但是!感覺燃爆了!就象是聽國家級琵琶演員彈奏的十面埋伏,啪啪啪啪讓神經無所休止!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輕重機槍衝鋒槍噠噠噠掃射一刻不停, 緊張!緊張!還是緊張!
有人說了,怎麼能這樣拍電影?這叫什麼電影?團長怎麼可能抱著機槍沖?
沒錯,當年朱德就是親自抱著花機關衝鋒的,這是真實的歷史!那時候的官都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戰死的師長政委是死在衝鋒的路上而不是指揮所的地下室里。
而且我非常贊同鏡頭突出機槍,它的快速射擊才可以渲染事件的緊急性,帶動整個影片的節奏,步槍那種拉一下打一槍就做不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白這是一場什麼仗?這是決定每個人命運的生死之戰,屠刀架在脖子上,是個人都要反抗!小小的地方,七天死了五萬人!你說怎麼才能拍出來!沒有那麼多的機槍?笑話,史實是國軍的機槍連續掃射十幾天把紅軍的木頭工事都打碎了。
呂院長說:「這是請客吃飯嗎?不,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人民的名義》)
副官說:「保存點實力吧?」何健冷笑:
「我必須消滅他們!」 (想知道原因嗎?)
「朱毛的老婆就是我殺的!」
想保存實力?開玩笑,那是自己活找死!這就是當年血淋淋的現實!是彼此的血海深仇!

整部影片的節奏就是,緊急,十萬火急!
七天七夜,戰士在一刻不停的奔跑拼殺,決策者一刻不停的思考、計算與爭鬥,四面八方都在告急!
全州失守!腳山失守! 界首失守,十八團全滅,三十四團全滅,八軍團全滅,全滅全滅全滅!
老毛拿過電報來看,告急!告急!!十萬火急!全是告急!這打的什麼仗?歷史上哪個部隊打過這樣的仗?!「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失敗者!」——朱德

機槍一刻不停的掃射,爭分奪秒的行軍,唇槍舌劍的爭執,飛馳的奔馬,飛機成群的轟炸完全烘託了那幾天的生死時刻! 相信歷史實情也差不多是那樣的。

在四面八方的阻擊戰中,最後單獨突出了陳樹湘的界首阻擊,戰至最後,扯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這是藝術處理嗎?不,這是歷史事實!什麼樣的信仰什麼樣的精神才能讓人做到這一點? 今天的我是做不到的。 架浮橋的戰士,明知道架了敵機就在頭頂立即的炸毀,還是要不停的向前搭建;阻擊的師長,知道自己明顯不敵還是義無反顧刺刀衝鋒;被機器砸斷腿的戰士寧願自己滾下山崖自殺也不拖累戰友!這是什麼,這都是熱血!理想,青春與生命!

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有的這一切悲劇都是博古李德的擅權亂政惹的禍,這二人的蠻橫無知導致數萬生命白白的犧牲, 戰士們衣衫襤褸、槍彈不齊,卻要為他們明顯的錯誤指揮而跟強敵硬拼,讓人悲憤交集,恨怒滿胸。「聽我的!都聽我的!只准聽我的!」——心虛的李德瘋狂叫囂。他們本不該死,「他們只有兩條腿,卻被八個腦袋指向十六個方向」——(阿瑟,麥克盧漢《我的團長我的團》)

這部影片並沒有刻意的突出毛或某個人,只是通過這種大範圍的戰鬥場景反映了那場戰役的全部,觀眾們感受到的不是哪個人的悲歡離合,而是全部人的情感全部。讓我無比驚奇的是,四面八方的戰鬥全都照顧到卻又條理分明,導演的敘述功力前無古人,之前從來沒有人用過這種手法。

世界上沒有一部電影象此片這樣全方位的體現過一場戰役,這在電影史上是劃時代的。

如上!

附:具體說來,這部劇的各個部分都很經典,軍服都是粗土布,破爛骯髒,演員煙熏火燎的一般,戰鬥場景磚木、鐵、火、煙如同人間地獄,鏡頭轉換乾脆利落,攝影角度準確,演員一流,各方面都堪稱經典。沒有辜負片頭八一紅五星的光芒!

另:吐槽內戰片的垃圾就不要來顯示弱了,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都是內戰,關羽張飛 陳勝吳廣 秦皇漢武 唐宗宋祖 朱元璋 打的都是內戰,你們看的很歡啊。這也不是共軍圍剿國軍,而是被四一二,和各種事變屠殺暴政逼迫下的反抗!

還有動輒就拿人性說事的,什麼叫人性?難道對戰士生命的愛護不叫人性?對老百姓的感恩不叫人性?中國人的信勇忠義慷概赴死不叫人性?就你洋爹嘴裡喊的愛世界和平才是才是人性?這是他媽什麼廉價人性,中國人難道不比他們更愛和平?滿嘴和平愛的國家在全世界開槍殺人剪羊毛,中國的一帶一路搞建設才是真的和平和愛


我是先下的電影 後看的豆瓣評論 今天才看完的電影。我總有種妄想 妄想在網易 豆瓣這樣的網站看到一些正常的 相對客觀的評論 我這麼多年下來 我也仍然是妄想 那倆地方 就沒多少正常人 他們敵視 蔑視新中國 滿嘴人性思考 小清新 歷史虛無主義 刻意抹黑一類的評論 我最近看到了《舉起手來》和《虎口脫險》豆瓣評論的兩極分化 看到了豆瓣上對戰狼系列的挖苦 和這部《血戰湘江》的豆瓣評論 豆瓣上看到主旋律 先罵一通 絕對有很多人贊同你 沒看到這類評論就一肚子火,但還總是有種期待。。。。

今天看完這部《血戰湘江》 電影里略顯昏暗的色調 戰場的硝煙 爆炸 戰壕中的血水 戰士們的屍體 都體現了湘江戰役的慘烈繼而讓人聯想到新中國的來之不易 看完電影 想到豆瓣上的評論 如鯁在喉 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今天看到知乎上對這部電影的評論 心裡舒服多了


湘江慘敗與博古無關

2010年06月23日 08:29 北京日報 【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329條

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又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洛甫)與項英為書記處書記,博古任總書記。

1934年5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常委會立即決定戰略大轉移去湘西,開始了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大轉移前,博古贊同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的「大搬家」去湘西與中央政府縱隊單獨編隊。張聞天1943年12月16日在延安整風時的發言筆記這樣寫道:「在出發以前最高三人團要把我們一律分到各軍團去,後因毛澤東提議未分散,那麼這個齊聲指責的轎子原來是毛澤東讓抬起來的。」黎汝清在《湘江之戰》、石仲泉在《長征行》中這樣披露:中央縱隊行動遲緩,過湘江前每日走40里。11月27日開始,朱德與博古、周恩來一起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連發3次「加急」電報,命令「扔掉輜重」「火速過江」,中央縱隊不聽,160華里走了3天半,到12月1日中央縱隊才到湘江渡口。到了遵義清點紅軍人數時,只剩26919人,減少54740人。

1935年1月15日,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博古提出總結湘江戰敗。張聞天與周恩來主張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博古服從多數,同意議題改為總結第五次反「圍剿」。17日的會議,博古同意張聞天起草的會議決定: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的軍事領導三人小組,由朱德總司令與周恩來政委為軍事指揮者,周恩來為軍事指揮最後下決定的負責人等。

2月5日,周恩來找博古說,蔣介石文武雙全,知識面廣,又有政治手段,中國革命要打倒蔣介石,我們必須要找個比他強的人領導。我考慮了很久,這個人是毛澤東。現在我們商量由張聞天接替你當總書記,也是過渡的。

博古立即交出黨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書記和中央書記的三枚印章,同時提出要他與王明約定的聯絡員潘漢年去向共產國際報告,爭取共產國際批准。因為如果共產國際不批准,這樣交權是不算數的。遵義會議是革命從失敗到勝利的轉折,遵義會議後博古不計個人得失,顧全大局,注意維護毛澤東的威信與黨的團結,先後贊同毛澤東幫助周恩來最後下決心,逐步把毛澤東扶起來。

1935年6月16日,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張國燾與陳昌浩分別來找博古,了解遵義會議情況,說遵義會議的決定不合法,四方面軍不同意。博古是共產國際批准的合法總書記,張國燾是建黨元老、第一次黨代會12個代表之一,中央政治局委員,紅四方面軍總負責人,領軍8萬人,多過中央紅軍數倍。如果他倆站在一起,又有其他支持者,形勢又會怎樣?可想而知。但是,28歲的博古是非分明,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為此,毛澤東向周恩來說:「博古是一個很有原則、很有組織觀念的人。」

遵義會議後,關於長征路線8次改變落腳點與進行戰爭,博古與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的意見都一致。1935年10月19日,紅軍抵達陝北吳起鎮,27日常委分工,博古任中華蘇維埃西北辦事處主席。在此期間,博古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在穩定社會,提高陝北根據地經濟,為糾正劉志丹等人的冤假錯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對穩定陝北根據地的形勢起了決定性作用。(徐冀摘自《黨史文苑》2010年2月[上]黎辛文)

寫在最後的話:謝邀,其實我很喜歡看熱鬧的大場面,乒乒乓乓,血脈僨張,各種奇思妙想,讓人感覺即在情理之內又在意料之外。但我怕的是按照電影寫歷史書。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政治 | 戰爭 | 紅軍長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