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佛使比丘對緣起的闡述以及他對清凈道論的批判?

佛使比丘在《生活中的緣起》 一書里,首次置疑覺音論師在《清凈道論》所說的"緣起貫通三世"的說法。佛使比丘以其得之《羯臘摩經》的"不要輕易相信任何說法,自己要真實的清楚看見"的精神 ,直接評論覺音論師"緣起貫通三世"的論點是不符合佛說的 ,甚至以此來置疑覺音論師被公認的阿羅漢地位。 佛使比丘甚至說覺音論師在論述"緣起甚深"時的謙遜 ,透露出其信心不足。
  覺音論師所著的《清凈道論》在南傳上座部是具有權威性和公認的典籍。儘管如此,《羯臘摩經》所賦予佛使比丘有關"真實法義"的精神,促使他勇於批判《清凈道論》中有關"緣起貫通三世"的論點。佛使比丘所論述的"緣起"和十二因緣息息相關,其論點在於"緣起沒有貫通三世,可實踐在日常生活"。為了整體了解佛使比丘對"緣起"的看法,讓我們來仔細閱讀與審思其論述:
  『目前所教導的緣起未契合且未依據原始巴利經文,原始巴利經文說的和現在傳授的是兩回事。在巴利經文中,緣起是一組由十一種狀況環環相扣而成的鎖鏈,這十一種狀況組成緣起一次的輪轉,但現今這十一種狀況則被解說為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如此解說的緣起是無法用來修行的。


末學沒讀過佛使比丘的著作,也沒看過清境道論。

由於末學都是以實修的重要性參與各種討論或回答,這題也不例外。

先轉貼末學在這篇問題評論區的意見:

信佛學佛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繁忙的工作和愛情?

"

學佛,看待工作,愛情或其他各種事物,如實觀與因緣觀。

練習如實的面對所有的問題,事或物,如實的面對,如實的解決,做的還不夠完美,就是檢討改進的機會,該道歉時道歉,該改善時改善,該睡覺時睡覺,該吃飯時吃飯,該休息時休息,若能真如實,不會浪費時間或物資,漸能讓自己更有效率,能隨時都面對解決的心態,會讓自己成長,能如實,就不會高傲,排斥,對抗,抱怨,忌妒,等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先練習覺觀自己的五蘊,就會漸了解因緣,知道自己某個想法或思維自腦中釋放後,自己是如何的後續。是被牽著走,迷,還是在覺的狀態。

能了解因緣的人,會尊重世上人人的選擇權,不會被因緣牽著走,只會想要創造善因緣,不會想要落入惡因緣。所以,世上或自己發生的事,只會想要做好,檢討改進,不會想要掉悔,而落入惡性輪迴。對自己或對別人都一樣,因緣不具足,改善因緣。因緣具足,善用因緣。漸漸就能隨緣修善,而漸進步。

時時練習覺觀自己的五蘊,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會讓自己漸有如實觀及因緣觀,做人處事應對都會漸圓融,自己也會輕鬆放鬆的儘力隨緣幫助自己隨緣成長,不會超勞而讓自己無法持續保持明天的動力,對自己觀察越細微,越能善用自己。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正確的覺觀五蘊,讓自己漸自在無煩惱,若有興趣,請參考。

感恩!

祝福!

"

末學跟兩位師父學習,一位以雜阿含經為基礎,一位以中阿含經(英文版,直接由巴利語翻譯的)為主,兩位師父都強調以經典為主,而且都有說不看論。

原則上,自己練習覺觀五蘊(內觀)熟練後,會了解因緣的輾轉特性,會尊重世上所有因緣之所以發生,也會尊重世上所有人的選擇。若我們真想要讓人人無煩惱,不被任何理論或想法所束縛,我們只會散播因緣或助緣,當事人若完全不理會,這也是因緣的輾轉,如何積極的後續,也都是因緣的輾轉。

我們永遠只在輕鬆放鬆的耕耘,所以,末學的回答,只是讓有緣人當參考,若有任何人被因緣、境界或文字牽著走的情況,都不是末學所學法門所鼓勵的。

我們鼓勵練習覺觀五蘊,讓自己善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實際的練習出熟練的當下覺觀能力,在看手機或看電腦的當下,能清楚覺觀自己的身口意,讓自己的展現只是展現(覺觀到的只是覺觀到的),而不去加油添醋,這過程,就在累積,每個當下的累積,經過了幾年,我們會覺觀到自己無貪無嗔無癡的習氣正在培養中,吃飯、談話、應對等等,若都能如此,這就代表著覺觀能力的熟練。

我們覺觀自己身口意熟練後,自然的會了解,自己由眼看、耳聽等六入處,看到聽到後,經由自己累積的認知或概念的累積,某些以往的知識或經驗會由腦中釋出,而這些經由看到聽到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或概念(由於自己的經驗及知識累積的不同)都不同,所以,將看到聽到後的資訊,"名"化或"色"化,的過程及結果,可能都因人而異,看到一個東西或聽到一個聲音,腦中將其物質化(某些我們所看過或學過的)或精神化(情緒或意境化等),這腦中釋放的訊息,若不懂佛法的人,會被其牽著走,而導致我們說的現世輪迴或良性惡性循環,這在佛法來說都在三界中,以一些會導致苦受的事件來說:觸受愛取有生憂悲惱苦,就在相續。

學習且熟練覺觀五蘊,能讓我們練習覺觀上段所說的"觸受愛取有生憂悲惱苦,就在相續",能覺觀到,下回看到聽到之後,當腦中釋放了"名"化或"色"化的訊息,就自然地漸不會被牽著走,這能力不在自己想不想要,而在自己有沒有當下覺觀的能力,被牽著走,就在流轉門(輪迴)。

練習的更熟練,自己越來越容易覺觀到較細的無明,自己被自己不論是基因或成長中的觀念牽著走,都可算是迷,我們不是排斥對抗,而是練習能"覺"的生活,積極的面對解決。

雜阿含215經:

正法的特色:現見、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

"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

「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

末學所學法門,以能夠"現見"的為主要的實際修行,我們也尊重三世的說法,我們不讀論,但我們不排斥任何論說,因為這是人們的選擇權,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實際的覺觀五蘊久了,自然的就會如此,排斥或對抗因緣,有時有點類似在懲罰自己。

任何能讓人真自在無煩惱的方法,都是我們所讚嘆的,所以,我們學習了正見的觀念及禪修的方法後,最主要的是實修,實際的讓自己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自己就知道如何能究竟的滅苦,自己也能夠教導別人練習正確的學習滅苦之道,社會會更好的。

所以,根據末學剛才上網看到佛使比丘的以現世為主的說法,末學所學法門也是如此說,不過我們祝福所有學習各種法門的師兄都成就,這樣對國家、社會及世界是好事情。

若有師兄對末學所學法門有興趣,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練習覺觀,有興趣的師兄可花幾天,由這篇往下看,後面會有較詳細的次第及方法的敘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96153/answer/151672056

感恩!

祝福!


佛使老爺子的佛法觀點總是那麼直接精闢,其實討論各家緣起對或錯,不要只從阿毗達磨的本身以及所謂祖師定論去局限地討論,而是要回歸原始佛典阿含經,這樣才會得出真正的佛法正見!佛使老爺子棒棒噠!


佛使的意思我理解並非否定輪迴,否定前生和來世。而是否定三世兩重因果這個對緣起的錯誤解讀。


在我看來這問題的爭論,就是對《須深經》裡面須深證悟初果之前產生的疑惑之延伸,佛陀本人的回復是「須深啊,無論你是否理解,先有法住智,然後涅槃智」,這個回復與先前的那些慧解脫阿羅漢對須深說的一樣。

然而很遺憾,法住智與涅槃智,在現存經藏裡面不知道為何沒有詳細展開,《須深經》點題但是沒有說透徹,這關鍵的臨門一腳怎麼踢、小宇宙如何爆發,經藏裡面沒有明說(也許是已經說了但是大家理解不能),部派佛教的論藏,大部分都是圍繞這個謎題做文章,後來有人覺得這一腳怎麼踢都沒法贏了比賽、禪修幾十年都沒法爆發小宇宙,乾脆就另起爐灶去搗鼓菩薩道了。


以貫通三世來闡述緣起,那必定是不對的


這兩部經很淺,我就不多說了。泰國那幫出家人愛把「無我」掛在嘴邊,呵呵

增支部三集 118經/壞失與具足經

……

  比丘們!什麼是見的具足呢?比丘們!這裡,某人是正見者,無顛倒見:『有布施,有供養,有供物,有善作的、惡作的業之果與報,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眾生,在世間中有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門、婆羅門以證智自作證後而宣說此世、他世。』比丘們!這被稱為見的具足。

……

相應部 12/19、賢智者與愚痴者經

……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系,愚痴者的這個身生成。愚痴者的那無明未被舍斷,那渴愛未被遍滅盡,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愚痴者不曾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以身體的崩解,愚痴者有身體的轉生,當存在身體的轉生,他不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中脫離,我說:『他不從苦脫離。』

  比丘們!凡為無明所蓋,為渴愛所系,賢智者的這個身生成。賢智者的那無明已被舍斷,那渴愛已被遍滅盡,那是什麼原因呢?

  比丘們!賢智者已修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因此,由身體崩離,賢智者沒有身體的轉生,當不存在身體的轉生,他從生、老、死、愁、悲、苦、憂、絕望中脫離,我說:『他從苦脫離。』

……

補充:

佛使比丘污衊清凈道論是三世實有,下面第一段破斥之。

泰國那幫阿姜們模仿阿羅漢的不執著,當下不執著的業非黑非白,實質上就是外道變相的現法涅槃論。第二段破斥之。

清凈道論 說根諦品

(問)(能得涅槃故)行道終非徒然無益是不是因得(五蘊)非有之故 ?(答)不然,雖然過去未來的(五蘊)非有,但非證涅槃。(問)那麼,彼等(現在的五蘊)非有應是涅槃 ?(答)不然,現在的五蘊非有是不可能的,如果非有(諸蘊),則不成為現在的狀態了;又(如果現在的五蘊非有是涅槃)未免有依止於現在的諸蘊的道的殺那而生起有餘涅槃界的過失。

(問)在那時(道的剎那),諸煩惱的不現在(現起)(說為涅槃)應無過失 ?(答)不然(有過失的),因為聖道成為無用之故,如果這樣(說煩惱不現起為涅槃),在聖道的剎那以前也有無煩惱的,聖道不是成為無用了嗎 ?所以這是不合理的。


北傳佛教和覺音的說法一致,就是緣起貫穿三世,三世兩重因果,所以覺音正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而且無餘涅槃和有餘涅槃的含義也需要三世緣起的說法,有餘涅槃是生死輪迴因盡而生死果未盡,無餘涅槃是生死輪迴因果俱盡,如果沒有三世緣起,談何生死輪迴的因果?涅槃是滅諦,四諦是觀12緣起而總結出來,如果12緣起沒有三世的概念,滅諦如何成立?


繁 瑣的阿毘達磨則說,我們的名色在每一剎那都有數不盡的生。但是佛 陀的語意,真正法的語言卻說每一次的生都來自於無明主宰六根去接 觸外境,直到止息為止。

《生活中的緣起》裡面的原文。這句話也表面了佛使比丘自己的態度:拋棄部派的阿毗達摩,用自己一套的邏輯來說話。但其實這種思路真的好沒說服力。但用來滿足一些佛教非宗教論的小清新是足夠的了。

反正你立論對抗傳統的阿毗達摩,小清新也未必肯花時間看。有那麼一點自圓其說的邏輯,讓佛教比大街上八十還是一百塊一節的瑜伽課的逼格高,就行了。


「三世實有」應該說是南北傳共同持有的主流觀點,但也不乏反對聲音,大乘的部分中觀論師和禪師就持反對態度,比方說我國的禪宗講究「一念心"成佛,要做到無念和無住。上座部的分別說部就反對」三世實有「,他們否定過去和未來的實有,比較講究當世的解脫。印順法師認為上座部之所以分裂成」說一切有部「和」分別說部「,其原因並不是戒律的分歧,而在於」三世實有「。

顧名思義,」說一切有部「的」有「字就代表三世有,其它還包括法的實有和」因「的實有。其理論根據來自《雜阿含》的七十九經,意思是如果過去,現在,未來的色不是實有,而比丘們無法觀察的話,那又如何升起厭離與尋求解脫之心呢。這套理論在迦旃延尼子的名著《發智論》得到強化,是有部阿毘達磨的基石。

具體來說,十二因緣(或十二緣起)和「三世實有(二重)」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的。一般按世親的看法,是2-8-2,不過也有人認為是3-6-3。因為南北傳都注重十二因緣,所以「三世實有」也被南傳採用。不僅是《清凈道論》採用了,更古老的《解脫道論》的十種解脫也把解脫三世法列在第十種解脫。


暈…………這還真是只把道理用在別人身上而不用在自己身上的典型例證。「佛使比丘以其得之《羯臘摩經》的"不要輕易相信任何說法,自己要真實的清楚看見"的精神 」,試問:這位佛使比丘是生來即是羅漢的嗎?如果不是,如何做到使自己「真實的清楚看見」涅槃的真實存在的???如果沒看到涅槃的真實存在,按照他的邏輯——(因為做不到「真實的清楚看見」「緣起貫通三世」的,所以「緣起貫通三世」是錯的;再基於這個前提來說明那位寫清凈道論的行者是未證果的。)因為看不見涅槃的真實存在,那麼世尊所說也應該是錯的啊!基於此,世尊也沒證佛果啊!!!這是神馬狗屁邏輯???

要澄清的是:在下對佛使比丘以及寫清凈道論的比丘以及清凈道論一無所知,毫無了解,以上牢騷,只是基於這種單!邊!的所謂「理性」批評,確實代表了現在普遍存在於佛學界的詭辯邏輯現狀


推薦閱讀:

譏刺毀謗佛法有何過失?
佛教是禁淫慾的,那人如果有了這些慾望該如何呢?
觀音菩薩是如何做到無處不在的?
《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是只要善男子善女人抄寫供養就可以增壽至百歲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佛教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