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混聲偏假的原因分析?

練唱歌的人都會遇到混聲區訓練(有人叫「換聲區」訓練,我一般不用換聲區這個詞,因為在我個人的辭彙字典中,換聲,只用於聲帶機能轉換,輕重機能轉換隻有一個點,這個點要麼輕機能,要麼重機能),但是混聲(聲帶處於輕機能)為什麼聽起來真實?有的聽起來假呢?是天賦原因(聲帶的厚薄長度)?還是方法問題(氣息,聲帶關閉力,共鳴)?真相是什麼?如是方法問題?訓練法是什麼?


換聲點,你說的哪個點?

有沒有體驗不同母音的換聲點不一樣,比如ee比ah的換聲要早很多。

因為共振峰頻率不同導致換聲點不同。

有沒有體驗不同喉位的換聲點不一樣,比如渾厚的聲音比裝嗲的聲音的換聲要早很多。

因為共鳴空間大小不同導致共振峰頻率改變,導致換聲點不一樣。

混聲是輕機能嗎?不準確。

混聲為什麼不存在,我再從另外一個方面說,因為在一段樂句中,就算是音區都在所謂的高音混聲區里,不同的字由於換聲點的不同,可能有的字已經過了換聲點,但有的字由於共振峰高,沒過換聲點,然而這一段可能由於音高,所以都叫混聲。

解決換聲點問題的四個方法。

真聲的發聲機制是F1/H2,如果解釋得從共振峰和基音和泛音的最早說起就太累人了,這方面自行百度或維基。簡單來說,就是第二泛音H2(基音音高x2)對應第一共振峰F1的聲音機制。當H2>F1時,這個機制失效。解決機制失效有四種方法。

1). 用高F1的母音來唱。不同母音的F1不同,所以可以用高F1的母音來替換,但這個方法就特別沒用,不僅咬字很怪,而且替換到ah就沒得換了。

2).增加F1,眾所周知,空間體積越大聲音振動越慢,空間體積越小振動越快,由於F1取決於聲音通道(共鳴空間)的大小,那麼可以減少共鳴空間來增加F1,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提高喉位的方法壓縮咽腔。

3).改變聲音機制,用假聲機制F2/H1,母音的F2普遍比F1高(就算是高F1的母音,它的F2也比F1高),所以用這種機制在一定音高感覺不到所謂的換聲。然而此時不具備高泛音,所以顯得聲音虛。而即使用增加twang的方法來解決聲音虛的問題,聽感上真了,也覺得偏假,和真聲差很多。

4).母音轉換,聲道形狀保持不變的時候,H2逐漸偏移了F1,此時H1靠近F1並暫時產生了較低的共振峰F1來代替原本的F1,但此時的F1頻率偏低,因為閉母音的特點是高F2,低F1,

所以聽起來就像閉母音的感覺。雖然說這是一種現象,但這是有指導意義的,當你練唱時,你可以有意識地通過靠近類似母音的方法來幫助自己固化這種歌唱策略。

回到問題,混聲偏假?你本來就用的假聲吧,聲音具備高泛音自然就不假了。


謝謝各位乎友的幫助,在大家的幫助下,讓我對混聲中聲帶控制的本質有新認識,對混聲偏假的本質和糾正方法有新認識,通過實唱驗證,現將此彙報如下:

1、混聲偏假的本質:基頻音量小,聲帶邊緣振動,振動長度:聲帶全長;振動寬度:聲韌帶邊緣,寬度較小;氣流量較小,推動聲帶寬度方向振動所需的氣流量不足;甲杓肌用力不足,聲韌帶內層肌肉比較鬆軟,聲帶主要靠邊緣振擋氣,聲帶邊緣振動,聲帶靠近甲杓肌的部分,基本不振動。

2、混聲偏假的成因:

一個是環甲肌用力時,甲杓肌放鬆了,甲杓肌收縮用力不足,造成聲帶張力不足,聲帶本體深層肌肉鬆馳了;

二個是氣息力量支持不足,相同音高下,氣流量小了,引發橫隔膜下降的肌肉群,與下腹部收縮肌肉群進而引發橫隔膜上升,橫隔膜上升與下降的力量對抗的肌肉群能力不足,也就是」氣息支持」或」氣息能力不足。

2、混聲偏假的訓練法:

一是小音量假聲中低音區同音高等音量真假聲轉換混合訓練,中低音區主要在A3~E4;

訓練設計目的:

小音量,減小氣息支持要求;

假聲,環甲肌主要用力,甲杓肌相對松馳方式;

中低音區,假聲狀態下,甲杓肌最松馳的情況;

同音高等音量:訓練環甲肌一甲杓肌力量對抗轉換中,同音高等音量控制力;

真假聲轉換混合:找到真假聲兩種狀態,再找到真假聲混合的過渡狀態,找到具有類似「真聲」音質的混合聲;

本方法訓練本質,逐漸讓受訓人找到環甲肌一甲構肌對抗中,甲杓肌用力,環甲肌也用力的過渡狀態;實現聽感上的「真假聲混合」。也就是通俗說法「假聲狀態下,唱歌氣流通過嗓子時,用力憋住氣,關住氣,擋住氣」的能力訓練。

二是氣息訓練,訓練方法比較多,不一一列舉。方法一如在E3~G3音高上大音量訓練,也會訓練到氣息支持涉及的肌肉群,因為音量越大,氣息需求量越大;假聲音高越低,氣息需求量越大。

換聲點上下6個半音(換聲區,換聲帶)的肌肉調節:努力抬軟齶,降喉節,展舌讓舌成溝,上下擴張喉嚨,上下擴喉自然會緊聲帶。換聲點處,下腹加力加強氣流,加強聲帶振動,更用力上下擴喉,克服環甲肌一甲杓肌拉力對抗平衡時產生的抖動,軟齶加力抬,下腹加力收縮,渡過換聲點,同音高等音量近音色轉換聲帶控制方式。抖動感,與手動檔車輛斜坡起步,離合器半離合時上下行力量平衡時,車輛抖動現象,原理一樣。

關於聲帶控制的三種狀態:真聲態,假聲態,半真半假態,搞請這三種狀態就知道如何無痕換聲,半真半假實質是環甲肌一甲杓肌拉力對抗平衡時的聲帶控制狀態,感覺快破音但還沒破,在用真聲方式拉緊聲帶,同時用假聲方式拉緊聲帶,比較憋氣,漸變過渡。

混聲本質新認識:混聲是環甲肌一甲杓肌拉力對抗較均衡的聲音,也就是人體感覺上聲帶前端一聲帶後端都用力的狀態,聲帶後端較用力,聲音真聲化音質多;聲帶前端較用力,聲音假聲化音質多。混聲訓練的核心目的是訓練聲帶前後端同時用力,因為一般人只會前端用力或後端用力,而不會兩端同時用力;混聲狀態=假聲+類似真聲的喊,也可以說是「假聲喊」,聲帶後端用力多,假聲就會唱出「類真聲」音質,這通常是中國聽眾喜歡的,如刀朗、韓磊就是這種唱法,姚貝娜現場版「隨它吧」歌詞中的「冰天雪地我都不怕」的「怕」字也是這樣用,混聲聲帶控制方式+低喉位=極強的胸鳴+力量寬厚型嗓音,為多數人類所喜歡。

一般學會聲帶後端用力,自然會學會哨音,我己學會,哨音音高G7;也自然會學會氣泡超低音,最低G1;學會聲帶後端用力,增強後端關閉力非常有用。


我看過兩本書的說法,都不是說機能要麼輕要麼重,都是說動態平衡,即根據音高,在極端的輕重機能之間選擇合適的機能輕重程度。


偏假未必不好聽,偏真未必很好聽。具體情況要自己唱作品的時候分析。


混聲唱法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混聲偏假,無非就是頭聲比例重,真聲比例輕。比如鄧紫棋在我是歌手的時候飆的高音,那老頭說鄧紫棋是真聲,茜拉是混聲,其實鄧紫棋也是混聲,只不過是真聲比例較高讓人聽上去偏真。混聲唱法顧名思義就是聲音里有真聲又有假聲的唱法,那麼只要聲音里有真聲又有假聲的都應該是混聲。highc以上無真聲。

偏真偏假,自己可以控制,真聲假聲比例自己調配,再往上,都一樣,細尖。


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太難用語言描述清楚了。從個人經驗來說,混聲的感覺應該是因人而異的。而我自己用來判斷聲音是否混聲的方法是用帶著氣息支持的假聲從高音唱音階唱下來,如果從假聲到真聲的過渡點沒有明顯音色的變化,那麼那個過渡後的真聲就是混聲。


陶喆混聲就偏假,因為他唱RB。個人覺得跟個人演唱風格有關。


推薦閱讀:

TAG:混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