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中「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也。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
完整一些的文本是這樣的: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
我不能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希望獲得大家的指教。謝謝。
以德治人,不以機巧治人。
機巧一出,任何事情就變得複雜了
這個適用於萬事萬物,做人、做事一定是至簡至易才是最高明的。這也是易經上的道理。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
大道通行的時代,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合乎天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會秩序井然,不需要統治者頒布政令、制定法則。這種情況稱之為愚,指的是合乎自然,質樸醇厚,沒有機巧之心,與今人所謂的愚不同義。
智,智詭巧詐之心。後世不尚愚而尚智,人心崩壞,貪鄙日甚,追求私利而不擇手段,道德敗壞,犯法亂禁。所以感嘆「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提倡「不以智治國」。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樣,以身為國,以一身之精炁為民,下手須息心安坐,閉門塞兌,收視返聽,忘機絕慮。如果不知收心養性,放縱七情六慾,則心動神疲,精耗炁憊,久而久之疾病叢生。謝我自己邀。
個人認為,這裡的「智」應當與道家修行中的「智」的概念聯繫結合起來理解。一、人類智識系統發展五階段
人類的智識,就是老子所說的「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這句話中的「前識」,就是人類的智識、智能,它由人體的六識共同組成,分別為意識和眼、耳、鼻、舌、身識這六大識。由於人類智識不能離開命體獨立存在,要借命體而展開自己的活力,運用自己的功能。智識與肉體命體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肉腐智消」,肉一旦腐爛了,智就必然會消失。有點類似於人體的七魄。所以又稱之為「命智」。而智識的功能表現,則被稱之為「智能」。智識智能產生的區域是大腦皮層左腦的「辦公室」,是線性思維,這個辦公室的主人卻是陰我心識神,所以《黃帝內經》說:「心為神臟,腦為神腑」。可惜現代人並不能理解為什麼是「心為神臟,腦為神腑」。關於六識,我們在《道德與八識》一文中曾經作過一些探討。在此基礎上,必須對人類的後天智識進化過程與回歸的問題,再進行一些「天下之大作於細」的探討,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道德根文化和其中的三大基因。 人類的精神系統,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具有一個從「一」而分解開來的變化過程。曾經有一個從「大慧無智」純一的狀態,誕生出「大慧初智」的一分為二的變化階段。這個分解的起始點,也就是說從「大慧無智」,甚至從最當初的「無慧無智」,誕生出「大慧無智」,當時是一種純一的狀態。對於這個分解的起始點,無論是在西方的《聖經》,還是在《莊子》中,都有記載。比較而言,《莊子》的記載則比《聖經》中的記載更為詳細與系統。亞當與夏娃是因為偷吃了智能樹上的果實,產生了後天的智能而從此無法居住於伊甸園,從而進入後天智識的階段,人類進入智能文明期。《莊子》的分析,扣住了這個變化的關鍵之處,他詳細分析了人類是因為逐步離道失德,所以導致了後天智識逐步生成與增長,慾望與私心逐步加強的因果過程。這個過程是互為因果的,這個因是什麼呢?那就是離道失德;離道失德,就造成了一個果,這個果就是智識逐步生成與增長。當大慧初智的結構形態出現以後,隨著離道失德現象的不斷加劇,最終出現了「智長慧隱」的格局。「智長慧隱」,也就是說後天的智識不斷地成長起來了,我們人類的性慧就逐步地隱退了。「然後民始惑亂」,民眾、社會開始進入迷惑混亂之中,在這種狀態下就全面進入了人類智識的發展期。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人類後天智識發展期的一些內容。 人類的後天智識系統,在自己的發展中具有一個完整的過程,是從「大慧初智」,進化到「智長慧隱」階段,然後步入「智增強化」期,再發展到「智成靈生」期,最後必將進入「大智大慧,智慧圓融」的歷史階段。……
以上引自 人類智識的進化與回歸(一)(人類智識的進化與回歸)
我是一個字一個字百度過去,然後選了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解釋:古時候有道的人,不和民眾耍聰明、明察秋毫。而是以待民淳樸敦厚,不拘小節。現在民眾變得難以管理,是因為策略規則制定的太多了。使用複雜的策略規則治理國家,不過是給自己(制定規則的人)或者給別人(掌握資源的人)漏洞來鑽。不以複雜的策略規則治理國家,則是國家的福氣。
賊是家偷了國的福氣的意思。
老子的思路就是效天法地,所以你套到國家上行,套到養生上行,套到任何地方都行。
不過在實行上估計就和囚徒困境差不多了。老子的道目前還是更適用於個人使用。
(再不過一次,如果現代社會的民主真正實現,那麼政府變成一種執行機構,而非決策機構,豈不是暗合不以智治國,那時候想要推行一項政令沒個幾年根本就達成不了共識,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後來人還可以廢除前人的規則,比如無人可以把持媒體了。)
備註:明:明察 愚:淳樸(簡單) 智:策略(複雜)
最後不過一次,當時老子這個還是只考慮了人類的角度,實際上人類的發展最終必然成為地球的蛀蟲,雖然從整體考慮,人類選擇讓自然修正是最好的結果,但就像囚徒困境那個道理一樣,人類不會選擇這個結果,誰知道你大洪水要來幾次,夏啟能當上皇帝不是拍腦袋決定的,背後肯定有利益鏈條,這鏈條的起源無非就是禁果啊,潘多拉魔盒之類的,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果是人類整體選擇吃的。少用了一些也許可能,不過以上還是猜測居多。這段話是對春秋戰國「用智」 「用力」 稱王稱霸的反思,老子生活的年代周室衰弱,諸侯四起,相攻相殺,民不聊生。
所以在老子看來,一味追求機巧,追求力量或者技藝上的強盛(即用智),其結果並未給生民帶來幸福。這是智的反面作用。
相反,夏尚忠,商尚鬼,民眾雖愚昧但能得到生息,不至於罔送性命,因此他提出來「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也。」
但這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總結,首先要肯定其的先見之明,但也不能盲從。智治要配合德治,如果統治者無德,雖然聰明絕頂也不過是桀紂、隋煬帝那樣的暴君而已。現在人心浮躁,道德淪喪,世風日下,與以智治國難道無關嗎?
日累.。參照系不同。
無常,不穩,少積,多亂,易病。
智乃分別,一分別就會執於一端
我想這應該結合&<&<德 道 經&>&>的第一往篇來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所以無德........所謂的"智",就是"飾".用各種東西來包裝事物的實質.結果就是人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只是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了.古代通過一個貞潔牌讓女子為之守貞,完全把人的本性給壓制了.禮教本身是聰明人玩的一種把戲,而把大眾都給迷住了.
意思是,越聰明的人越難管理,或躍在淵,龍在下也。
沒人回答我來吧,這事情得看用人於何時,時間點很重要。如果一個國家企業處於開掘其間,創業其間,那麼就需要用智人,發揮他們的腦力才能帶領團隊走向勝利,如果團隊處於困境逆境之中,此時也需要選拔有能力有才幹的人帶頭掌舵,力挽狂瀾,讓團隊重新步入正常的軌道。但是如果企業國家的發展已經處於一個良好的環境之中,發展的政策,規劃,法律,條例,前任的智者們已經為什麼制定好了,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去更改呢去改革呢,既然不需要,那為什麼還需要智者呢?如果這個事情選拔出很有能力的人,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他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抓住體制制度規章的一點點漏洞加以放大,並加以自己的利好在其中,說的好聽點叫做改革,其實就是為了出政績,利用政績往上爬,所以說在安穩的情況下維持現狀就不需要聰明人,這個時候用他們反而有可能為畫蛇添足適得其反,一般的能力不夠的人相對來說,知道自己能力不足,有可能就會接著執行前任的方案,不會加以過多更改,對國家和企業的發展,反而更有力。
推薦閱讀:
※《秦時明月》的天人之約,以及曉夢逍遙子對道家思想的詮釋(設立邯夢線的目的)?
※老子說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不是僅靠心境就飛升成仙?
※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與老子的「大音希聲」是否有著相同的音樂美學觀念和審美屬性?
※怎麼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