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和岩土工程的未來,「互聯網+」的可能性探討?
本人是苦逼的研究生一名,專業是地質工程。對於我的專業情況,還是簡單說一下吧,我從本科開始就在本校讀地質工程。我們學校很一般,一所二本,但是我們專業很牛逼,聽老師們說,我們專業在全國排名至少應排前三,因為我們有「四大天王」還有全國唯一一所地質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說這麼多,懂的人應該都懂,不懂的人說了也不一定懂)上述鋪墊,只是想說,一直以來我接受的都是比較正統的地質工程方面的教育,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和基本情況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不幸的是,至2011年起,地質行業包括與之相關的岩土工程等行業集體走下坡路,就業難,賺錢少已成為既定事實,當年「乾地質就等於掙錢」的說法已經成為傳說。更加不幸的是,我從行業最火的時候選擇這個專業,但是畢業的時候確面臨就業難,一路感受到了從火爆到冷卻的全過程。。。所來實在讓人唏噓。(我雖然是學的地質工程,但是由於家庭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影響,工作以後不願意長期出野外。所以之前一直心儀的工作是干岩土工程設計。但是現在進設計院越來越難,估計也是因為行業緊縮,效益降低的原因,這些讓我好生頭疼。)
對不起,題主太啰嗦,現在進入正題,我現在十分擔心地質工程和岩土工程的未來,有時候十分猶豫要不要以後轉行,但是現在都是研究生了,轉行成本太高,風險也大,所以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最近兩會的時候,我留意到一個問題,國家在未來十年內將大力推進「互聯網+」的模式,按照我的理解,這應該是說,互聯網融入傳統的各行各業,推進各行業的信息化發展。地質行業或者岩土工程行業屬於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行業,雖然不涉及產品製造,但是技術更新太慢。所以我很疑惑,地質行業的未來與互聯網能否掛上關係?」互聯網+地質「模式,有沒有形成現實的可能性?互聯網應該怎麼和地質工程或者岩土工程結合?新的地質發展方向再哪裡?傳統的地質行業不景氣,工作環境也不太適合我,我也不太願意想繼續往傳統的坑裡跳,所以想知道有沒有走出來的新道路。請問各位神通廣大的知友,有沒有好的建議或者思路,大家交流交流。
我研究生的時候構建了一個框架,可以算是互聯網+的一點想法,碩士論文我用C++構建了一個三維邊坡穩定分析系統,我的初步構想是:為了解決現在岩土工程以及類似工程類行業軟體狗的高成本(有時候為了干一個小活兒,你也不得不去買一個軟體狗,通長價值不菲,或者買來後可能不常用,效益轉化率低,尤其對小企業來說),我構建一個網路平台,對計算平台進行認證,然後需要的人或單位可以在平台上註冊,輸入工程模型進行計算,不需要購置一個相關的軟體加密狗,平台根據計算的工程量等做一個收費體系,可以方便不想買軟體狗的單位的需要。
到研三的時候,我發現光是做一個三維計算軟體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難度遠遠超出我的想像,為了畢業,捨棄了網路部分的研究,草草做完了三維邊坡穩定分析軟體,就已經十幾萬行的代碼了........因為做這個軟體,深知軟體研發的不易,後來放棄了關於三維軟體應用和分析類的工作,工作轉為其使用者,老老實實去買各類軟體加密鎖了.....
這算是岩土工程互聯網+的一點思考吧?。。。。。@余仁 提出的構想其實現在已經有成功的商業軟體實現了,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SVSLOPE 3D, 支持Network Authorization.
在談論"互聯網+"以前, 我覺得跟現實的一步應該是考慮如何可靠的實現"區域網+".
岩土工程軟體,包括相關的勘測分析,模擬建模,有限元分析等等,其實基本設計思路都是基於獨立的工作站設計.很多時候, 考慮到數據敏感性和法律合同問題,很多機構根本就不允許相關數據進行交流,在這樣的限制下根本談不上什麼互聯網.
所以,在企業內部實現"區域網+",則是相對可行的方案. 但為什麼沒人去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錢賺.
一個包含"區域網+"功能的系統(解決方案), 除了相應的岩土工程軟體之外,還至少需要如下部分:用戶管理系統,
數據許可權管理系統,資料庫數據備份/恢復系統日誌系統考慮到數據安全,而這所有的部分,必須由同一個公司進行開發. 再考慮到專業的限制,(岩土,地質類專業的專業性實在太強大了), 這些系統只能由岩土軟體公司開發.
然後問題就來了,你讓一個岩土軟體公司怎麼能下定決心,在保證產品本身質量的基礎上,再投資開發一套全定製的網路解決方案? 怎麼能保證收益?
我現在唯一能想到的可行性就是高校和企業的合作,但是這個裡面水也太深了.成都地院的吧,直接說就好,不用說得那麼隱晦。
……………………以上是吐槽的分割線………………
1、所以我很疑惑,地質行業的未來與互聯網能否掛上關係?
未來啊,有可能吧。畢竟海事電話有時候也屬於互聯網的一部分啊,是吧。
2、」互聯網+地質「模式,有沒有形成現實的可能性?
有啊,非常有啊。但是轉換成本太高。
3、互聯網應該怎麼和地質工程或者岩土工程結合?
這個真難倒我了,由我所知道的來解說吧。
我涉及三個方向: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探礦工程、工程勘察(PS:地基與基礎工程也知道一點,當知道的太少,就不說了)
地質災害治理基本上跟互聯網沒啥交界的地方,例外就是各類模型,比如預警啊,評價啊,未來的發展趨勢啊,這些都要由軟體生成模型。
探礦工程,跟互聯網有關的就是科學鑽探了,但,跟你有關的概率有多大?
工程勘察,主要是設計方面應用比較多,華寧軟體。基坑設計,也都是應用軟體。工勘檢測啦好多。
但總的來說,都是應用軟體來實現某些方面或功能,跟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基本上不搭邊。
再說一句,岩土行業和地質行業基本上都是卡規範的。換句話說,左手規範,右手工作,完全沒創新,跟互聯網思維是更不搭邊。
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實實的幹活!
4、新的地質發展方向再哪裡?
我也不知道啊,都快吃不上飯了。
5、傳統的地質行業不景氣,工作環境也不太適合我,我也不太願意想繼續往傳統的坑裡跳,所以想知道有沒有走出來的新道路。
唯一的建議就是:你轉行吧,這行還真不適合你。
…………………………………………以下是惡意的吐槽分割線……………………………………
連續一周加班到凌晨兩點,第二天還要打雞血般正常上班,不能出錯,不能偷懶,自己的任務一大堆還要解決別人的錯誤。你以為這行前很好賺啊!你以為這行紅火的時候錢很好賺啊!你以為這一行是互聯網企業啊!你以為我們願意出野外啊!你以為我們不想呆在辦公室啊!你以為地質行業碩士很值錢啊!你以為工勘就不用出野外啊!你以為岩土工程設計就很舒服啊!你以為搞設計的很好玩啊!你知不知道多少搞設計的掉發白頭!你見沒見過早上五點的太陽!你知不知道,凌晨吃麵包很不好吃!
吐槽完畢……
PS:匿了吧,吐槽太多不是我性格
曾經很多人想搞專家系統,結果資料庫和地質本身多因素多解釋的性質,到現在也就小範圍用下,存在感不大了。曾經也有人想搞實時監測預警系統,有一定的成績,也有不錯的前景,但這主要是硬體和軟體開發,不是很互聯網。曾經還有人在搞區域地質災害分布研究,包括震後次生地質災害發育研究,如果能套用大數據的分析方法,藉助Gis 來實現的話,還算稍微互聯網一點。其實,和勘察設計一樣,能夠把作業流程,包括評審,整個電子化和網路化,就很不錯了。
你看到USGS 是怎麼做的沒有?
作為業內師兄,我告訴你渣碩畢業之前我用過ansys,gts,abaqus,flac,plaxis,理正岩土,同濟曙光,沒有一個是正版,畢業至今除了寫論文偶爾用GTS之外就再也沒有長進了,就連CAD也快廢了,作為岩土論壇的分版版主,一年都進不去一次,你現在說岩土+,只能呵呵了……
另,py是個好東西,你值得學習,雄起!地工狗路過,其實樓主最想問的是在不改行的情況下,就業不太苦逼前景又好的就業方向。說實話我想了兩年也沒想到。既然來了就隨便說說。地工專業就業方向往大里說,有如下幾點:1.公務員,事業單位系統:國土局,地調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煤炭局),地震局,高校2.甲方:房地產工程管理類3.勘察設計施工類:地質勘察,岩土勘察,工程施工,土地安全性評估以上幾類,為傳統就業去向,不知這些樓主是否全面關注過。以下說些一家之言,地質工程或者岩土工程專業發展至今,在生產領域,傳統的做法依舊是打鑽挖土,看岩性。直白點,高中畢業稍加培訓即可勝任。現有的發展就是與現有科技相結合,通過各種感測監測設備,去研究岩土體的穩定性,預防災害發生。而真正實現智能化,準確性監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依賴監測儀器的研發,還有實際應用時設備的優化改進。總結破壞規律。碼字就這麼多吧。多句話,其實樓主還是改行吧
有,工程監測部分可以+物聯網(物聯網)的模式,我博士階段就研究這個的,有點小成果。不過現在,硬體和軟體上的問題都存在,硬體,專業定製的企業幾乎沒有,進口的代價太高,軟體方面,數據傳輸和分析在軟體協議也是三大運營商正在協(xi)商(bi)中。不過以後,隨著網路協議和硬體商的發展和完善,預計在路橋、交通規劃、城市地下管道等領域,工程地質+互聯網的模式會是很有前途的發展方向。但是現在,沒有資源不是很好做。
所以我地質工程考了計算機的研→_→
我們公司目前正在往這個方向發展,你可以百度搜一下我們公司名字:南京庫侖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我的郵箱:liveindawn@163.com。歡迎交流。
一看就是成都理工出來的,要想地質跟互聯網結合,那就只有岩土設計軟體和勘察的資料庫共享,還有就是無線的監測工程
畢業4年的成都理工學長怒答
我本科專業跟地質沾了一點邊,所謂「數學地質」。但是現在在美國當碼農。以我個人經歷來講,我覺得地質跟互聯網結合目前基本沒可能。真要想搞互聯網就趕緊想著轉行吧。
局部環節利用互聯網提升下效率有可能(不同部門數據互訪、人員管理、機械設備檢修維護),在岩土工程的核心領域(勘察、設計計算、施工),感覺基本沒有可能。「互聯網+」不一定可以滲透到所有行業的,感覺目前成功的也只有個人消費領域(買方賣方對接,如購票、打車、排隊)和流水線製造業(全流程監控,質量控制)。
岩土工程有幾個特點使得它和上述兩個領域完全不同,搞「互聯網+」很困難。
最終產物不是最終的個人消費品,上下游環節分工明確,哪些企業、單位、設計院、大學、研究所可以介入哪個環節基本都確定了(行業、地域、資質、業績、口碑),簡單說買方和賣方數量有限,大家知道去哪找,需要通過互聯網牽線的很少。
專業性強。交通、水利、礦山、石油等,不同於個人消費或者生活環節,搞計算機互聯網和搞商業的基本不懂,他們很難主動介入。
數據獲取難。勘察施工環境多變、偏遠、惡劣,再加上成本,自動化設備和精密感測器難以立足,勉強能用的基本上都有了,最接近「互聯網+」的運行階段的健康監測已經用了好多年不算新鮮東西。真金白銀換來的數據大家都自己留著用,給錢都難買,還可能涉密。另外還有實驗數據通常都有偏差,就算能自由交換,橫向比較也不容易。
不能犯錯。岩土工程涉及的都是國民經濟基礎,一旦影響正常運行,後果很嚴重,這個小規模製造和和消費行業是完全不同的,不成熟的技術誰都不敢用。數字化礦山的理念從提出到發展起來僅僅用了十多年時間,如今已經漸漸成熟。互聯網+傳統行業的發展模式不僅用在礦業方面,可以說是所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國家也在這方面加大研發投入,逐漸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涉及學科:計算機、數學、三維建模等多個學科。
應用方面:目前互聯網+礦山從生產、運輸、加工都有涉及。比如礦山圖紙自動化、二三維轉換、選廠自動化、監測監控、人員定位、車輛定位等。
目前發展方向:已經從單一的系統向集成一體化的平台發展。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共用資料庫,實現數據共享和多級聯網。
我國在這方面的探索和技術還處於處級階段,和國外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
個人感覺,互聯網追求即時性和分享性,地質信息分享昂貴,只有大公司負擔得起,而且地質條件基本變化不大,所以互聯網+困難
為什麼不願意直接說是成都理工
一看就是成都理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