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交易」模型能解釋實際感情過程嗎?
02-02
這是很早以前自己想的一個模型,提出來看看大家的想法。
首先基於一個公理,人在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選擇的時候,必然存在兩個「指數」用於代表被比較的事物,通過比較兩個指數的大小來衡量取捨。例如,A事件在腦海中指數為60,B事件相應為40,設數值大者為優,那麼該人應當會選擇A事件。這種指數是各種因素廣泛加總的產物。從這一公理出發,那麼人在感情中進行抉擇時,應當類似,有一個函數f(a,b,c,d,e..........)用於評估感情對象的「優劣」,通過比較函數值大小,並作出「喜歡/追求/求婚」等行為。這個函數將各種因素按權重加總,得出最後函數值,與經濟學上的「效用函數」概念類似,換句話說,我認為它可以指一個人的價值觀。例如,假設一個人考慮因素只有金錢、尊嚴,兩種因素。在這一函數條件下,一個隱含推論是一定量的尊嚴和一定量的金錢是可以互換的,即(假設)500億刀換一單位尊嚴。
把這個模型推廣到一個擬現實環境下,先考察單向選擇問題現在假設有A男、A女、B女、C女四人,A男處於抉擇時刻,選擇追求哪位女士。給定A男的評估函數條件為:女方學識a權重為1,美貌b權重為2,感情c(婚姻、家庭等關係)權重為2.5,f(x,y,z)=ax+by+cz。此時假定A男的審美、常識等標準與女方無關給定A女條件:學識x=60、美貌y=30、感情z=0(婚前均為0);B女:30、60、0;C女:60、60、0。那麼此時在A男眼中評估結果為:A女130;B女140;C女180;C女此時在A男眼中可能就是「女神」形象,因此決定開展追求。進一步地,將模型推廣到男女雙方同時開展評估,此時引入競爭者B男,即A/B/C女同時也會考察A/B男在她們各自眼中的「指數」容易得到,只有當C女也認為A男在她眼中是最優,「撮合交易」,她才會同意雙方交往並走向婚姻。再進一步,將模型推廣到一個有無限男生/女生的「愛情交易市場」。
此時出於節省「交易費用」的目的,該市場內的參與者將同時評估自身和對方,即例如A男將同時評估自身的「指數」和A/B/C女的「指數」,以期做到「知己知彼」這樣既能避免盲目追求「女神」也能在自身條件的約束下找到最優對象。然而,每個人的函數(或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這導致市場無法輕易達成「交易」,雙方只有在不斷地了解情況下才能正確評估出相應的「指數」另一方面,回到出發點,還可以把模型依人生髮展進行推進此時假定C女和A男已經達成「交易」(結婚了)。隨著年齡的發展,假定A男的函數形式和標準恆定,C女的特徵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例如,在20歲、交往前,C女的屬性為學識60、美貌60、感情0;交往後,可能變為60、60、20;婚後可能變為60、60、40;一段時間、有了孩子以後,變為60、10、60。注意,隨時間變化,此時C女的美貌減少了,但由於存在婚姻、家庭關係,其評分依然高於交往前狀態。再引入「小三」情況,假設D女、E女在婚後出現於A男視野中,D女屬性:60、70、0;E女屬性:80、80、0;代入A男函數,D女雖然較當初的C女年輕貌美,但此時「指數」200低於C女230,對C女不構成威脅。可是看到E女,知性貌美遠超C女,「指數」240高於C女,很有可能會導致A男出軌。但C女可以通過增加學識、美容、營造良好家庭關係等手段,提高自身屬性,超越E女的指數,從而保證家庭穩固。此外,考慮到A男的屬性也會隨時間變化,例如經濟條件等等,結合前述雙向考察的論述,C女也應做出相應提高,否則在有無限個參與者的市場條件下,C女很有可能遭遇強有力競爭者。
綜合以上模型結論,在感情生活中,給自己清楚定位、並且快速、準確地了解雙方是減少感情挫折(「交易費用」)的重要方法。在維持家庭關係方面,如果任何一方,不論男女,死守而不上進不提升,都很有可能導致感情破裂(「交易終止」)。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想法,聽聽大家的意見,輕拍,謝謝!
正在讀Steven Pinker的How the Mind Works. 裡面有一章專門講了人類的感情(emotion)是怎麼進化而成的。
題主的想法,實際上是一個婚姻市場理論,但Pinker說,婚姻市場理論不能解釋全部。Pinker說,以往人們認為,與理性相悖的感情是動物本能的殘餘,是人類沒有進化完全的體現。PInker認為,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感情具有很大的進化適應性,所以現代的人類才保留著感情。愛情(Romance Love)也是需要被解釋的感情的一種。人類幼崽成長艱難,需要男女雙方一起投入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共同養育。任何能夠穩定父母之間關係的機制,都能增大後代的存活幾率,從而被進化加分。穩定的男女關係最大的敵人之一就是見異思遷。天涯何處無芳草,你怎麼能確定你目前的配偶是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一個?但如果男女都不能保證自己和對方不見異思遷,那從一開始就不敢結合成需要長期延續的關係。
進入文明社會後,人類有了文化,有了「結婚」這個文化機制。鋪張的婚禮,鄭重的宣誓都是一種承諾(commitment)機制,以後又加入了法律承諾。這些承諾機制的作用,就在於增大見異思遷的成本,相當於先行剁手,限制見異思遷的自由。但在出現文化之前,人類也需要一種承諾機制。這種承諾機制就是愛情。有了愛情,對方在你眼裡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安娜卡列尼娜》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奧勃朗斯基微微一笑。他很懂得列文的這個感情,懂得在他看來天下的姑娘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除了她以外的天下所有的姑娘,這些姑娘個個具有人類的各種缺點,都平凡得很;另一類就是她一個人,沒有任何缺點,而且凌駕於全人類之上。」(草嬰譯本)情人眼裡出西施。有了愛情,對方就不再是waiting list里一個一個需要比較、排名的名字。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理性計算。什麼?世界上還有比他(她)更完美的對象,怎麼可能?當然,在發生愛情之前,對方的特質,稟賦還是對是否發生愛情產生很大的影響。但在發生愛情以後,雙方至少可以確定,一個條件略好的挑戰者,不至於威脅雙方的愛情。「我們愛上的是一個個人,不是這個個人的特質」(Pinker原文)。而穩定、長期的關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熱戀總會消退。但消退也需要時間。這段時間裡孩子已經長大不少了,雙方的持續合作也會觸發互惠(reciprocity)心理,延續雙方的關係。最後還是引Pinker的原文:"How can you be sure that a prospective partner wont leave the minute it is rational to do so——say, when a 10-out-of-10 moves in next door? One answer is, dont accept a partner who wanted you for rational reasons to begin with: look for a partner who is commited to staying with you because you are you. Commited by what? Commited by an emotion. An emotion that the person did not decide to have, and so cannot decide not to have. An emotion that was not triggered by your objective mate-value and so will not be alienated by someone with greater mate-value. An emotion that is guaranteed not to be sham because it has physiological costs like tachycardia,insomnia, and anorexia. An emotion like romantic love.""你怎麼能確保你的潛在對象不會在有更好的理性選擇時(比如說隔壁搬來一個10分男/女)立即離開你?一個答案就是,不要接受一個出於理性考慮想和你處對象的人,找一個因為你是你自己而不由自主想和你在一起的人。為什麼不由自主?受感情驅使。一種人無法理性決斷擁有,也無法理性決斷放棄的感情;一種不由你的客觀分值觸發,也不會被分值更高的挑戰者離間的感情;一種因為有著小鹿亂撞、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等等高昂的生理代價而註定無法造假的感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