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外省幫」是什麼背景?電影《艋舺》里的「外省幫」出自什麼地區?


外省幫, 包括電影《艋舺》裡所稱的外省幫, 指的就是49年之交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人當中有人所組成的幫派的特稱, 其中多有聚居在眷村所組成者。題主問題當中的"地區", 其劃分僅在此, 所謂的"外省"之外, 並無再劃分/細分。

而「外省」, 或所謂「外省人」這個詞, 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 指的也是1949年之交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人的總稱, 是跟另個所謂「本省人」這個詞來相對稱呼, 皆為特稱。是1945-1949之交, 跟之後一段時間, 所引進來的用詞跟其所代表的概念, 而且是用來分我群跟他群的語詞。

這點上請注意: 臺灣這塊土地被單獨劃作一個「省」, 以及跟這個字詞所代表的行政區域概念, 在 1895年之前僅僅約十年, 而之後在1895-1945那約50年間, 當時的台灣先民並不是生活在被劃成為這種稱呼的行政區域內, 以及跟這個稱呼/字詞所代表的概念當中。

「外省幫」, 包括電影《艋舺》裡所稱的外省幫, 指的就是49年之交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人當中有人所組成的幫派的特稱, 其中多有聚居在眷村所組成者。 而「外省」, 或所謂「外省人」這個詞, 在台灣的語言環境中, 在這個題目的語境下, 指的是1949年之交, 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人, 或其子甚或其孫(但逐代變淡薄, 如下述)。

然而, 為力求周延, 特別要請大陸的朋友莫忽視一點 — 時間。 1949年那次大移民之後至今, 已有六十幾年, 經歷了至少三代人。

早期譬如最明顯的諸多眷村的存在, 對於先住的多數人跟後到移民的相對少數人, 這兩群人之間, 或有減低衝突的可能, 以及延緩後到者融入其新住地社會裡的雙重作用。

但是, 在這六十幾年/至少三代人的時間當中, 那兩群人之間有各種互動 — 在求學階段, 在(男性)服兵役階段的相處互動, 更有通婚, 以至在職場上跟社會當中的各種互動相處; 而台灣地方不大, 交通方便, 特別是在人口集中的西部, 更可說是無山河阻隔, 人員往來方便, 等等等條件, 而造成融合。

因這些種種, 特別是在現在,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 更特別是在年輕人群當中, 這種所謂「本省」/「外省」的觀念, 即使有也是普遍很淡薄了。


外省人在台灣特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來台的中國人(新住民)俗稱,尤其是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利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居民

二次戰後,上百萬中國各省居民遷移至台灣,貢獻台灣15% 左右的人口。然而,這些人的省籍分布極不均勻。有超過一半的外省人,來自沿海的福建丶浙江丶江蘇丶廣東丶山東五省。

在台外省人本籍分布前五名:福建,廣東,浙江,山東,江蘇

資料來源 1966年 戶口及住宅普查,涵蓋軍人

順便說下:馬英九總統也自稱外省人。


外省幫, 包括電影《艋舺》裡所稱的外省幫, 指的就是49年之交從大陸移民到台灣的人當中有人所組成的幫派的特稱 也就是黑幫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政治 | 台灣 | 黑社會 | 艋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