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世的 90 歲以上的神智清晰、口齒伶俐的老人,是否算「活古董」?

我爺爺……

九十了,還去上班……醫院返聘。

思路清晰,腿腳靈便,除了最近有房顫問題,每回吃飯都各種中英文教育我關於各種傳染病的知識……飯都要吃不下了。

1.爺爺出生農村,假期一般要做農活,放牛割草什麼的,小學和初中都跳過一級,但聽說第二次跳級後略跟不上就被爹拿擀麵杖揍了,當時就流血了,然後他娘就往他頭上撲了一捧麵粉止血......因此頭頂有個疤。

2.記得一個爺爺說過的故事,他當時讀小學,出去放牛,回來的時候村子裡一個人都沒了,只剩下一個八十多的老太太。老太太見到他就說,「林啊(爺爺小名),你怎麼不逃啊,鬼子馬上要來包圍啦。」(配上臨海屠村方言)他一聽就嚇了,牛也不要了,趕快往山上跑(因為當時日本名義上佔據了台州地區,常派小艇順靈江逆行到臨海縣城騷擾,搶東西等,附近村落的人知道日軍大致包圍的方向,也有些逃跑路線)。當時的小學校服是黃色的,遠看特別像日軍的軍服。爺爺逃跑的方向已經有國民黨軍守著了,拉了防線,然後就看到一個穿黃色兒衣服的人從遠處走來。有人就喊日軍來了,還好打頭陣的人說:「不對,好像是個小孩。」 於是就度過一劫。上了山爹發現他把牛丟了,可想而知,又被cei了一頓...

3.抗戰勝利前幾個月爺爺考入浙江醫科大讀書,一讀就是6年,畢業分配時入伍了。

4.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擔任內科軍醫,最多管理過120個病人,主要為傳染病。

待續


不一定,滿腹經綸的長者必然長壽,長壽者不一定閱歷豐富,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充分不必要條件嘛。

回答里有很多的個例,活活把這個問題變成了身體硬朗大賽和孝順榜,嘖嘖嘖...

是,沒錯,很多長壽的老者其身平和經歷很值得肅然起敬,但也只是個例。畢竟每個人身邊的人再多,樣本數量也不足以證明這個宏觀的問題

一個人能夠長壽,首當其衝的是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然後才是觀念、閱歷之類的其他因素。

要知道,有些人每年活了365天,有些人每年把一天活了365遍。

有些人20歲就死了,90歲才埋進土裡


不一定。

因為很多人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同一個小圈子裡,如果是山區農村還不識字,實際上的見識還不如一個大城市會上網的高中生。

如果是歷史中的風雲人物,或者直接參与到歷史進程中的親歷者,那麼回憶就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這部分也要通過交叉對比確定準確性。


剛剛見完老太正在回家的班車上,昨天是她的百歲壽。

骨瘦如柴,神神叨叨。

同樣的事情可以問三遍,同樣的事情可以做三次。

視頻是我去扶她坐起來,然後她在問我媽在哪裡,這件事情後面我還做了兩次,同村同排的大娘過來玩也扶了一次。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次?

因為她覺得坐起來屁股又疼又躺回去了,躺回去,躺回去了。

實際上我所有的親戚都不想理她,老人老人老小孩一天到晚絮絮叨叨所以就算是一直服侍她的奶奶也不會一直陪著她絮叨。

雙眼看不見,有青光眼。

我不會任何的方言,但是如皋話基本可以現學現賣,所以我和她對話基本是重複好多次到她聽懂為止或者到她聽不懂為止。

而她說的我基本都能聽懂。

但是你絕對不會想去懂。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你們人呢?你奶奶呢?你媽呢?我是不是要死了?』

『渾身都疼,要死了吧?』

這就是平時的對話,不管和誰對話光讓她知道你是誰都要花點時間。

有趣的是她經常用我爸的名字來叫我,實際上眼神不好的她基本是分不清誰和誰的。

這麼多廢話只是想說明我的伊麗莎白女王看上去瘋瘋傻傻其實一點毛病都沒有。

只是一種對死亡的懼怕,到了這個歲數就有點知天命的意思了,多一天少一天都是在等死了。

可能是因為她那風華正茂的前半生是生在地主家庭,裹過三寸金蓮,見識過大筆的黃白之物。

但是也讓她四肢不勤,老來身子虛弱長年卧床不起,見識不到這盛世中華。

老太爺也是地主家庭出生,高高瘦瘦,八十來歲去世的。

聽說年輕的時候曾經偷著家裡的黃白之物贈予鄉鄰,也曾在那個打地主的年代帶著老太奔逃過上海。

在我看來老太應該是有很多這樣子非比常人的過往曾經的小故事的。

但是她從來都沒有說過,小時候我不知道所以沒有問過。長大了知道了,她已經聽不懂了。

人生的經歷豐富,可以說話的人已經不在了,這些話該說給誰聽?


老人記憶對小地方(鎮,村,小隊)歷史研究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各位沒提到的一點是老人也會記得從更老一輩得知更早的事件。

我奶奶才80歲。她口中很多解放前的事件,能從地方志得到印證。比如,她提到的我們村這邊的有組織起來的抗日的大刀隊,地方志就有載。不過她提到的日寇燒毀我們邊上小隊的房子,轟炸炸毀平湖逃難到這邊的一條船,本地村民稱呼日寇為日本大先生等等這些就很難找到記載了。

另外,她對附近幾個小隊近八九十年的變遷還是有一定脈絡的。比如,她可以清楚的說出解放前我們村的保長及其子女等家族關係。整個村比較有名的幾家地主人家的家庭信息。民國時期本地一些已經現在已經沒有的建築信息(主要是寺廟,橋樑,部分店鋪與店主)等等。這裡面絕大部分信息地方志上都找不到,所以對村鎮的歷史研究還是有較大幫助的(如果有人要搞的話)。

總的來說,老人這些信息還是過於碎片化,真實性也無法確定,也很難被證實。(地方實在太小了,市級的地方志都沒記載)當然多位老人結合可能還能搞個村或鎮博物館。


我姥姥今年正好90歲。

1927年的。

我從小我姥姥帶大的。

小時候會講一些小故事。

因為我姥姥是回族嘛,小時候住在北京牛街。

後來因為打仗,全家逃難到鄉下。

講幾個故事吧

1.二次解放張家口的時候,國民黨連夜撤軍,城外的山裡炮響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國民黨戰敗又被俘虜進城了。我姥姥說人太多了,戰俘進城走了好幾個小時。

2.日本佔領張家口時候,日本軍官會佔平民的房子住,平時還和平民一起聊天什麼的。我姥姥院子里也住著個軍官。有一次他洗完澡出來乘涼,就穿著日本的那個兩條毛巾裹褲襠·····院子里的女人都嚇跑了······後來日本撤退時候,也是連夜走的,有些還帶著中國媳婦和混血孩子。好多平民等日本人撤退之後去日軍的指揮部搶東西,我姥姥撿了一把日本剪刀,一個日本的漆盒(材質是硬紙片,但是外面上了油漆,畫著花),後來結婚當成陪嫁了····那把剪刀現在還在我家裡,非常鋒利,刨魚肚子刮魚鱗很好用。

3.我姥爺那時候是警察,剛解放時候抓一貫道,我姥姥說那時候姥爺經常一夜一夜的在外面跑,有的一貫道晚上不睡覺,坐在房頂上,頭上戴著西瓜皮做的帽子,抓了好多人。

4.日本進來的時候,逼著好多回民吃豬肉····這條······我姥姥說回民寧願吃豬肉,也不能下跪····

還有很多,有空再說。

祝我姥姥長壽。

說句題外話,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樣。

我三姨去石家莊照顧孫子去了,我姥姥怨我三姨回來看她的時間少,生氣了,和我三姨打電話約定下輩子再見。


我奶奶是東北農村人,至今還清楚的記得小時候日本統治東北時的情景,現在還沒事就跟晚輩講。

她說小時候有一年春節,有一個只穿著單衣的人來要吃的,東北的冬天有多冷懂的人自然懂,這個人只穿著單衣,估計是從附近日本的集中營或者煤礦之類的地方逃出來的,我奶奶家看他可憐,給了他吃喝,但是沒人敢收留,這個人即使不被日本人抓回去,也會凍死餓死活不了多久。

曾經有一支日軍部隊進了她們村,住在百姓家裡,讓百姓提供吃喝,老百姓自然不敢不給,日軍也沒把老百姓怎麼樣,有一個士兵碰壞了老百姓的一個什麼東西,軍官看見了就給了一個大嘴巴子。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部隊順著一條大路往北方撤退,沿途的軍需物資扔了一地,我奶奶村裡膽大的人就等日軍走遠了去撿,有罐頭,餅乾等,對於農民來說都是美味。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隊進了村,軍紀明顯比日軍差,軍官對士兵也遠比日軍殘暴,後來這支部隊也調走了,再也沒回來過,肯定是去打內戰,被解放軍消滅了。解放戰爭的時候,國民黨飛機還投過炸彈,炸彈落在農田裡發出的巨響,我奶奶說那是一輩子聽過最大的聲音。後來附近的山上還有過土匪,東北管他們叫鬍子,有時還會到村裡劫掠,晚上附近的山上時常有槍聲和部隊奔跑的聲音,天黑後村民絕不敢出門。後來東北解放了,這些事情就都徹底結束了。


想多了。

我爺爺奶奶年輕時的生活方式,和現代90後沒有任何區別:上班,電影,打球,游泳,溜冰,麻將,啃老,只生兩胎……

他們年輕時就對國家大事不感興趣,身邊的人也一樣。


我怎麼就想不出這樣的問題……


可以參考在世老作家們的回憶錄。

例如馬識途(1915年生)的《人物印象—那樣的時代,那樣的人》

何兆武(1921年生)的《上學記》

齊邦媛(1924年生)的《巨流河》

王鼎鈞(1925年生)的《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系統的接受過教育,馬和何是西南聯大高材生,齊是國立武漢大學畢業的女教授,王鼎鈞老爺子雖然正式的文憑是初中畢業,但是人家後期在社會大學讀書學習也不比他們幾位少。

所以說活得久只是一個必要不充分條件,你還得有文化會思考。那個年代的教育匱乏程度咱們都知道,絕大多數勞苦大眾連溫飽都很勉強更別提花錢去讀書了。

當然也有例外,他們不需要有多高的知識,比如一些親歷某一些特殊事件的老人。

類似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慰安婦」倖存者,他們是見證者、親歷者、受害者。

說到「慰安婦」倖存者我就想多說兩句。前不久上映的「慰安婦」題材的電影紀錄片《二十二》,裡面的老人平均年齡都在九十歲以上。而如今中國「慰安婦」倖存者數量從200000人減少到14人(紀錄片中還剩8人,隨著電影上映又有幾位老人公開身份)。

在《二十二》之前還有一部《三十二》,導演郭柯在B站投放了視頻資源,四十多分鐘吧,大家可以去看看。《三十二》中韋紹蘭老人(1920年生)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是從未想過要自殺。

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著這條命來看。」


我太奶奶,舊時代地主家大小姐,因為身份問題經歷的事情不少。目前98歲,耳不聾眼不花,只會講方言。但是我方言講得不好,只能零零碎碎拼湊出一些她講的歷史。

她提到過日據時期日本人過來搶東西,對日本人非常痛恨。這和我母親轉述已去世的太爺爺,就是她男人,的話有些出入,據說太爺爺有些花錢消災的意思,所以本身家裡受衝擊不大,日本人還給小孩吃糖。

她還保存著文革時期太爺爺的工作證。有次拿給我看,家人都很驚訝這東西的完整度。她和太爺爺雖然是包辦婚姻,但很恩愛。

太奶奶自己從沒想過歷史的見證者這種事情。她昨天對我說你的頭髮太長了,叫我媽給我剪掉。我問太奶奶你頭髮是誰給剪的,她說是去鎮上的理髮店剪的。他又說我爸爸長得真是家裡最好看的。


要是按照這個觀點,巴馬目前有好幾十個活動博物館


不會。

以下是原因:

  1. 絕大部分的人,特別是經歷過交通不發達的時代的老人,究其一生,也只是對身邊小範圍內的事情比較了解,年輕時渴望走出去卻沒有條件,到年老有條件但身體不允許。以中國為例,很多老人連自己的村子都沒有出過,從小到大接觸到的都是東家長西家短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熟悉這種事情的人,通常不會被稱作博物館吧;
  2. 人對事物的了解通常建立在自己的主觀想法之上,很難客觀地描述一件事物,牽扯到歷史,客觀公平十分重要,在這一點上,這些老人也不能被稱作博物館;
  3. 與上一條比較類似,那就是人的記憶會出錯,隨著時間的流逝,某個記憶的細節越來越少,自己無意識中添加的記憶卻越來越多;
  4. (想到再加……)

所以說,面對一位老人,你可以尊重他們,但是他們的講述只能算作一本故事會,連史書都算不上,更何況博物館了。


外公九十一了,早些年是一個江湖郎中,用我們這的話說就是赤腳醫生。他對草藥辨別、穴位推拿和接骨很擅長,在鄉鎮很受尊重。聽媽媽舅舅姨媽的回憶,小時候外公經常出遠門,每次回來總會帶很多的米面、錢,然後和他們說路上的故事。

有趣的是,外公不認字,所有的本事都是師傅教的。聽外公說有一段時期,鄉鎮醫院缺醫生,有人特意來請他坐任,他去了一陣子,受不了那種環境就又去雲遊了。

現在外公身體很硬朗,九十多了還總是趁沒人注意就溜出去採藥,現在還有鄉鎮的人有一些疑難雜症去找他,他也不要錢,請吃燉豬腳就行。

每次外公來總會拉著我聊天,他的本地話太過純正,我經常聽不懂,但是江湖話一句一句的往外冒,就能猜出他經歷了很多故事。

有一次我送外公回老家,到了車站就不讓我送了,說要去串門,外公連電話也不會用,不送根本不放心,拗不過他,打電話問媽媽怎麼辦,媽媽說你不用管了,到了那兒沒人不認輸他的,由他去吧。

九十多的外公現在是一個固執,任性但又有點孩子氣的老頑童吧。


當年的大學生以上可能能成為博物館

高小及中學或許能稱之為記錄儀

其他人應該只能作為參考素材了罷


印象中講民俗學的William Ferris教授喜歡引用一句非洲俗語:When an old man dies, a library burns down.

在這種意義上,一般的年長者確實會是博物館,但要從這個「博物館」中獲得有效信息,就需要有信息採集的基本素養,以及相關的民俗學上的訓練


我做義工的時候經常去一個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其中一位爺爺是退休的大學政治教師,他雖然沒到90歲,但是他的知識面非常廣,與此同時對於他求學和工作的時候的一些歷史事件也都經歷過並且都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大躍進,那個時候他正好是三十歲左右的年齡,正是對人生和社會仔細思考的時候,所以每次去聊天他也都會和我們聊聊當時發生的一些事情。雖然我經常上網查找相關的信息,但是畢竟過去了那麼多年,網上的信息有限,每次和爺爺聊天我都能了解到以前從來不知道的東西。


奶奶那時候算是大戶人家 不過日本人那時候她實在還小 所以沒什麼記得起來的印象

不過倒是記得她的兩個哥哥 也就是我的舅爺跟著北大「跑進南方的山裡」這件事,因為當時好長時間沒給家裡來信,都以為死在外面了,還立了衣冠冢,不過後來總算來信了,最後人也風塵僕僕的跑回來了。

其二是十年的記憶 地主階級 挨了批鬥 不過我爺爺兄弟幾個都是黨員,成分也好,在執行上,是寬鬆了的,因為實際意義上在我們那個村子裡 被批的和批鬥的都是一家人。不過有幾個破落戶,也就是地痞無賴世家可是真動了狠手。後來我奶奶也沒說什麼,文革後恢復高考,奶奶的兄弟們一躍進入大學 其中不乏省內前幾名。再到改革開放,因為有膽識,又重新發達了起來,成為了省里第一批比較有名的企業家。那些破落戶們繼續破落,很多人靠低保過活。奶奶說「窮一個是命不好,窮一代是家不行,窮一家那就是又懶又蠢了。」

奶奶對於過去的回憶集中在人上,也就是我的長輩們,我生活在城市裡,並不能感覺到親戚有多溫暖,只能夠聽奶奶說一些過去的美好回憶。


並不是年紀大了 ,就能叫博物館。 那個時期活到現在的老人 ,沒有幾個是通曉國際局勢以及歷史大事件的 ,一般都只了解周圍所發生的事(村子) ,並且以原始的姿態(耕田) 重複著一日又一日……而活著。

但是可以從這些老人身上獲得一些關於當時局勢對於底層的影響,和真實情況,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很高興能回答題主這個問題,我爺爺奶奶都在。一個95一個93

現在睡了,有空更……


我姥姥去年去世的,去世的時候享年84歲,是一位裹小腳的農村老太太。我以前和我姥姥專門聊過她的一生。農村老太太一輩子沒有出過我們市。不過她的一生也是新中國從無到有的一生。姥姥出生的時候是1932或者31年,那時候還是民國。

我問姥姥有沒有見過日本鬼子,姥姥說她見過日本鬼子。帶著一個鐵頭盔還有屁簾帽,穿著大頭皮鞋,鬼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中國人就不能走在他們前面,走在前面他們會開槍打。有鬼子走在路上的時候,大家都躲開和鬼子基本上沒有交流,他們說的話也聽不懂。鬼子個頭不高人都比較敦實。聽我姥姥說有一個受傷落單的鬼子被村民給殺了,用石頭給砸死的,不是因為什麼民族大義,是因為那個鬼子嘴裡有一個金牙,那個村民(我姥姥還能叫上名字,不過我忘記了)用石頭砸鬼子嘴裡的金牙的時候鬼子還能動,一砸一趔趄。那個時候村民很怕鬼子,看到他們就躲,或者聽說鬼子來了就跑到山上,但是沒有反抗的想法。就是害怕,沒有他們是入侵者這個概念。

還有一些歷史,比如新中國成立,挨餓,文革,掙工分,毛主席去世這些事件姥姥都有印象。我下次再寫,晚安


當然啦


當然,像在民國時期參加過學生運動的,解放後在輕工業口主過事,還當過一方巨佬的,面對鏡頭不就是從容鎮定,對那些年輕人的人生經驗也是信手拈來


我相信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人都可以稱為一座歷史博物館,問題這座博物館會不會對你開放。

爺爺生於民國時的大富之家,上過大學,建國後成為了一名老師。

他每天都會看新聞看報紙,但從來不談論政事,有時我們談論過激他會叮囑我們小聲一點,在外面不要什麼都說。

我小時候曾經問過他以前我們家風光時的事,他總是說:以前的東西,沒什麼好說的。

或許,為了在多次動蕩中活下來,保持一家人齊齊整整,他已經割捨分享自己故事的能力了。


推薦閱讀:

老年人有哪些自發的去污名化運動?
家裡老人年紀大了什麼東西都吃不下怎麼辦?現在只能定期注射蛋白嗎?
賦閑的中老年人該如何消磨時間?
遇到自稱高文化的老者,怎麼面對?
如何幫奶奶/姥姥塑造優雅氣質的形象?年齡70+,白髮?

TAG:老年人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