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臨濟錄》中的「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家眷殺家眷,始得解脫。」?
如題
前面還有幾句話: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這裡有句很關鍵的話,「向里向外」。向里,就是指內心的種種。
向外,就是指六根感知的一切。
「逢著便殺」,這裡的殺是指消除取消的意思。向里向外,逢著便殺,是指內心平靜,安然自在,不起波瀾。若起就撫平它。內心想佛了,撫平它。內心想祖了,撫平它。內心想父母了,撫平它。直至,一物不染,一物不拘。忽的一下,智慧大開。發現,原來就是那麼回事。。。。。語出臨濟錄,原文: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瘋人院里瘋人說的瘋人話,正常人莫看。正常人看了容易著魔。更不能斷章取義,開始第一句作為全文定語,沒了就真瘋了。這類「逢/遇x殺x」的話,說的是菩薩行者在參禪/體究念佛的過程中,不要希求神通或感應,也不要希求佛菩薩現身助悟。現身的,大部分是來遮障,搗亂的鬼神。
第五目:勿希求神通或感應
凡是希求神通或感應的人,他很容易遭到鬼神跟他作祟。我們念佛的人應當要知道神通或感應都是三界之中的有為法,是因為五蘊而有。「體究念佛的人」偶然會有佛菩薩現相來感應,但大部分都是鬼神化現佛菩薩的身相。所以體究念佛時不應當存心想要有佛菩薩來感應,因為感應是色界的法,是欲界的法,它跟空不相應。但也不必聽到如此說,就害怕。因為體究念佛時如果不落入定境、而是在體究念佛的法門裡用功的話,一定不會有佛菩薩示現來感應,有佛菩薩示現感應,大部分是鬼神所做。有這種情形的人非常非常少,所以諸位不必畏懼。萬一遇見了,只要在心中用語言、文字念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智慧到彼岸。」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如此念個二、三遍那個現象就會消失了。心中默念的時候不可害怕,害怕就表示自己並未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道理,如此,念再多遍也沒用。
如果心中有個正念在體究,不希求感應或神通而努力來體究的話,一定不會有這些事情發生。萬一真有這種現象出現,那我們就知道:一定是離開體究念佛的方法,而落入定境了;此時發覺了,就要趕快回到體究的方法上,然後那個現象就會消失了。
第六目:勿希望佛菩薩現身助悟
體究念佛主要還是在自己體究,自己體究出來之後自己去肯定它、承擔它。萬一不小心落入一念不生之中,而有期待佛菩薩幫助開悟的心態,鬼神就會以佛菩薩的形像來為我們說法。如果在那種狀況下無法排遣鬼神的話,就由它去說:我們心中應該用第一義或三法印、四依的原則或用《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所說的來跟它相應對,只要發覺它一說錯,你就責備它:「你這鬼神也來說佛法,你跟本不懂佛法。」它就會消失。有時候鬼神說法和佛法很類似,不小心去觀察就會被它誤導。有時它說的法好像對,但其實不對,或者前面說的對,到最後它弄錯了,那我們要把它所說的全部丟掉。
什麼是第一義?就是《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圓覺經、大般涅槃經、法華經》所說的即為第一義。如果它所說的與經典不相符,那就是魔、鬼神。什麼是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什麼是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把握這些原則就能夠判斷示現佛菩薩者究竟是鬼神還是佛菩薩;在此要奉勸諸位,一百個之中有九十九個是鬼神。因為佛菩薩很清楚的知道:「體究念佛主要是自己體究、自己肯定以及自己承當。」所以在體究念佛時,佛菩薩是絕對不會示現的,因此我們心中不可期待世尊、大菩薩示現,幫助我們開悟。雖然我們心中沒有期待,但佛菩薩會很自然的在冥冥之中來加持我們,如果我們去期待就錯了,就已經失去體究的正念了。
http://www.hymzw.net/psx/nfsmxxcd/nfsmxxcd19.htm辨疑第九:有人問︰《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我們念佛,如果感應的時候,應該要怎麼辦?
辨:這有很多人問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是體究念佛的人想要見自性彌陀的時候,應當要具備的一個知見。因為,自性彌陀就是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的真如、真心,無形無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句之後呢,接著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這個如來是什麼?是見到佛的法身,不是應身、化身、報身,如果不體究念佛而只是求願往生的話,那麼感應非常非常的好,見到光,見到佛、見到蓮花的時候,應當要頂禮,要稱念:「歸命無量壽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堅強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志願,之後,我們應當繼續念佛、布施、孝養父母、供養三寶。
如果是體究念佛的時候,我跟大家保證,百分之百,彌陀世尊不會示現,諸天菩薩也不會示現,如果示現的話,那一定是魔,諸位大可一拳就打過去。因為體究念佛,重要的是:要我們自參、自悟、自承當。所以佛與諸大菩薩一定不會示現。禪宗裡面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體究念佛時,有佛的形相,菩薩的形相示現,都是魔所作,不是真的佛菩薩。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過我們幾個共修場所體究念佛的人遇到有佛菩薩或魔示現,所以不必擔心,可以吃一顆定心丸。如果講參禪或體究念佛有佛菩薩出現,那一定是這個參禪或體究念佛的人落入定境去了。他已經離開了體究的方法或者禪法,落入定境才會有這種現象。那就是說他本身的知見、功夫不夠才會有,只要有看話頭的功夫,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並且跟我們共修,知道體究參禪的方法和知見之後,必定不會有佛菩薩出現,所以諸位可以放心去體究。
http://www.hymzw.net/psx/nfsmxxcd/nfsmxxcd24.htm
南無佛法僧
這句話出自臨濟錄吧。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字面理解來看,應是:想要得到真實的見解,就不要受人迷惑。不論是自己心裡產生的還是外界給予的,碰到了就破除掉:不論是誰帶給你的迷惑(哪怕是權威、父母等),逢著就破除,這樣才會得到解脫和自由,而不被外物或環境所拘束,洒脫自在。
這不就是在下多次強調的禪和思維的差別嗎——禪,一定是思維,但思維卻未必是禪。這就好比人有兩腿,但兩腿的未必是人一樣。差別就在於:你對某現象或理論的觀察和思維的過程中是不是有預期、、成見、好惡、利害等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沒有這些,才算是禪。
這話本身說得貌似兇險、狠毒(齜牙),其實就是要你放下一切追求、一切基於利害角度的解析等等這些會導致不能如實得到結論的制約因素,而純粹的為搞明白某道理或現象去思維
這是屬於「祕密決擇」,無著菩薩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中說:
「何等祕密決擇。謂說餘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餘義。如契經言。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是人說清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7〈4 論議品〉 (CBETA, T31, no. 1605, p. 694, a19-22)
這個論中所引的「契經」是哪部經?可靠嗎?
是《法句經》,非常可靠的!
漢文有兩個譯本中有論中所引的偈文:
「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法句經》卷1〈2 教學品〉 (CBETA, T04, no. 210, p. 559, c3-4)
「除其父母緣, 王家及二種,
徧滅其境界, 無垢為梵行。」《法集要頌經》卷3〈29 相應品〉 (CBETA, T04, no. 213, p. 793, b18-19)
這兩句偈文,從字面上的意思,要殺父、殺母、殺國王、殺丞相大臣,才能修行,這是很疑難的。
所以很早地,在《發智論》中就有解說:
「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無礙過梵志逆害於父母王及二多聞者。母即喻愛。以能生故。如世尊說。 士夫愛所生 由心故馳走 有情處生死 苦為大怖畏父即喻有漏業。以能引故。如世尊說。苾芻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業。得生於彼。受果異熟。故我說彼隨業而行。王即喻有取識。如世尊說。 第六增上王 染時染自取 無染而有染 染者謂愚夫又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城主。即有取識。二多聞。即喻見取戒禁取。如祠祀靜默。二多聞士。於塵穢中。共為嬉戲。如是二取。於有漏法執。為第一勝上。或復淨脫出離。棄捨永斷愛業識取。故名逆害。國喻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誅謂誅戮。棄捨永斷煩惱尋伺。故名為誅。無礙者。礙有三種。謂貪瞋癡。彼於此三。已斷遍知。故名無礙。過者出也。彼無礙故。出過三界。永除惡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說。佛恆住正念 遊化於世間
滅惡法盡結 故名為梵志 逆害於父母 王及二多聞 除虎第五怨 是人說清淨此中上半義如前說。虎喻瞋纏。如虎稟性暴惡凶嶮飲噉血肉。瞋纏亦爾。暴惡凶嶮。滅諸善根。第五怨者。喻五蓋中第五蓋。或喻五順下分結中第五結。棄捨永斷。故說為除。是人永斷貪瞋癡故。說為清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20 (CBETA, T26, no. 1544, p. 1029, c7-p. 1030, a7)
題主,把問題刪了吧
前面不是說逢著便殺嘛,後面的那些殺就是指不著相的意思。我認為這是錯誤理解佛法,佛法中破我執的方法是證明事物緣起性空,所以了不可得,當明白一個事物的緣起的時候,自然不會執著它,而不是見什麼殺什麼,換句話說,因我執而起的煩惱是不能強行壓制的,殺不掉的,因為我執是薩迦耶見,它本質上是一種不明緣起的錯誤見解,所以必須靠正確見解糾正,而不是見什麼殺什麼
《臨濟錄》 唐代禪僧的言行錄,書中以簡明直接的方式,闡述了佛法的奧秘,堪稱佛教中的語錄之冠。
義玄 (?—867年),唐代高僧,中國禪宗臨濟宗創始人。
俗姓邢,曹州南華(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
禪宗五家中,以臨濟宗影響最大,法脈延續最久,也以臨濟宗最具中國禪的特色,而開創臨濟這一系的,是義玄禪師。
義玄的禪法,突出了人的主體性精神,強調自信,強烈反對崇拜偶像。
他呵佛罵祖,機鋒峻烈,如電閃雷鳴,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
向里向外,逢著便殺:
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逢父母殺父母,逢親眷殺親眷,始得解脫,不與物拘,透脫自在。
義玄指出,呵佛罵祖,毀僧謗經,只有大善知識才能做到:
【夫大善知識始敢毀佛毀祖,是非天下,排斥三藏教,辱罵諸小兒,向逆順中覓人。】
大善知識是已經覺悟自性的人。(真知)
如果並未覺悟,而在呵佛罵祖的號召下模仿其形式,就會產生流弊,違反禪的本性。
(無知)
《大般涅盤經》
一切凡夫當言如來無大慈悲。
有慈悲者明一切智,若無慈悲云何說言一切智人。
是故如來為一闡提而演說法。
(大慈悲智人)
能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凡夫的人。
其實指的是有大善知識的人。
真知與無知都會呵佛罵祖。
半知都乖巧的很。
只是,世人一般把真知之人的的罵與無知之人的罵混淆了。
因為,世人無非是半知和無知。
放下一切境界,最後連放下這個念頭都沒有了
這只是比喻而已。臨濟禪師語錄中還有一段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如下大德,造五無間業,方得解脫。問,如何是五無間業。師雲,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燒經像等,此是五無間業。雲,如何是父。師雲,無明是父。爾一念心,求起滅處不得,如響應空,隨處無事,名為殺父。雲,如何是母。師雲,貪愛為母。爾一念心,入欲界中,求其貪愛,唯見諸法空相,處處無著,名為害母。雲,如何是出佛身血。師雲,爾向清凈法界中,無一念心生解,便處處黑暗,是出佛身血。雲,如何是破和合僧。師雲,爾一念心,正達煩惱結使,如空無所依,是破和合僧。雲,如何是焚燒經像。師雲,見因緣空,心空,法空,一念決定斷,迥然無事,便是焚燒經像。
When other men blindly follow the truth,remember:
當他人盲目地追隨所謂的真理時,記住:Nothing is true.萬物皆虛。When other men are limited by morality or law,remember:當他人被道德和法律所束縛時,記住:
Everything is permitted.萬事皆允。
就醬。
題主要明白,這裡的佛、祖、羅漢、父母、家眷只是你意識中的佛、祖、羅漢、父母、家眷。說白了,這裡滅的是偏見,是七情六慾。
這裡可不是讓你殺妻證道,滅祖證道。
五逆幹了四個……………………
殺賊。囊里囊外,有什麼賊就殺什麼賊。至於什麼是賊?這個楞嚴經里有講。
依末學理解,這是描述禪宗破本參後的修行狀態,凡夫在五蘊未破未見性前,難得如法見解。
斷章取義,則非正問。
凡所有相,即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1年前因為記起這句話我結束了幾個月的非正常狀態回到正常生活。
如果沒學過教理最好不要看禪宗的語錄和公案什麼的,一來你看不懂,二來一些禪師並沒有開悟說的一些語錄什麼的還是有問題的(這個不是我說的)
不要被什麼祖師大德,名人名言給唬住了。
見祖師殺祖師,見大德殺大德,見名人殺名人,見名言殺名言
不要管它是誰說的,沒必要預先設定其是對的,甚至以為就是真理。
這句話,
「向里向外
逢者便殺
逢佛殺佛
逢祖殺祖
逢羅漢殺羅漢
逢父母殺父母
逢親眷殺親眷
始能獲得解脫
不拘泥於物而洒脫自在。」
以我看,就很成問題的
如果一定要如何如何,才是洒脫自在的,都不是真的洒脫自在
緣起性空(師,祖,父母,親眷……,無非緣也)
空,本就洒脫自在,有何解脫可得
如果要殺什麼的話,就該殺自己,特別是要殺自己自以為可以單獨解脫的妄心
(請注意,空的是自己,緣起因果是不空的。緣起就是空間上的因果,因果就是時間上的緣起)
假設這句話是針對打坐出現的所謂境界的話,也是很成問題的
(就不該打坐,慧能早就說過,這是病非禪)
逢著就拜是入魔,見著就殺也是入魔
應該完全視若無物,不當一回事,
甚至遊戲一番,方配得上洒脫自在四字
多讀經,就知道了
這本是緣起性空本來旨意,菩薩證得菩提,哪裡還有一絲一毫的法,哪裡有菩薩、阿羅漢、有情眾生、生者、受者、聽者、解者。哪裡有佛祖,那裡有父母。父母與你只是今世的因緣。有情證得菩提以後,【我】已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哪裡還有你的父母之分別。
爵士貓7 小時前
這本是緣起性空本來旨意,菩薩證得菩提,哪裡還有一絲一毫的法,哪裡有菩薩、阿羅漢、有情眾生、生者、受者、聽者、解者。哪裡有佛祖,那裡有父母。父母與你只是今世的因緣。有情證得菩提以後,【我】已無生無滅,不增不減,哪裡還有你的父母之分別。
念不續 (作者)3 小時前
沒有了菩薩,沒有了阿羅漢,沒有了有情眾生,生著,受者,聽者,解者。
沒有了,是去了哪裡了,是消失了嗎?
從哪裡來的,又消失到哪裡去了?
爵士貓回復念不續 (作者)4 分鐘前
佛法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緣起而生,緣起而滅。菩薩,阿羅漢,有情眾生,生著,受者,聽者,解者,本就是佛陀說法的方便之法,都是假設的名相。緣起性空,哪有你我,哪有菩薩如來。建議讀【大般若經】。
---------------------------------------------------------------------------------------------
第二分遠離品第二十四之一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善現言:「如仁者所說『若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觀察諸法』者,云何菩薩摩訶薩?云何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觀察諸法?」
爾時,具壽善現對曰:「尊者所問『云何菩薩摩訶薩?』者,舍利子,勤求無上正等菩提利樂有情,故名菩薩;具如實覺,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故複名摩訶薩。」
時,舍利子又問善現:「云何菩薩摩訶薩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
善現對曰:「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一切色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受、想、行、識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眼處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耳、鼻、舌、身、意處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色處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聲、香、味、觸、法處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眼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耳、鼻、舌、身、意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色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聲、香、味、觸、法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眼識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耳、鼻、舌、身、意識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眼觸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耳、鼻、舌、身、意觸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布施波羅蜜多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內空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四念住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相而無所執;如是乃至如實了知一切佛十力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三摩地門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陀羅尼門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法界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真如、實際、不思議界、安隱界等相而無所執;乃至如實了知一切一切智相而無所執,如實了知一切道相智、一切相智相而無所執。」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復何名為一切法相?」
善現對曰:「舍利子,若由如是諸行、相、狀表知諸法是色、是聲、是香、是味、是觸、是法、是內、是外、是有漏、是無漏、是有為、是無為,此等名為一切法相。
「複次,舍利子,尊者所問『云何般若波羅蜜多?』者,舍利子,有勝妙慧,遠有所離,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言:「此於何法而能遠離?」
善現答言:「此於諸蘊、諸處、諸界、諸煩惱見及六趣等皆能遠離,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又,舍利子,有勝妙慧,遠有所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言:「此於何法而能遠到?」
善現答言:「此於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皆能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此於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皆能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此於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皆能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如是乃至此於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能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乃至此於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皆能遠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由此因緣說為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尊者所問『云何觀察諸法?』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色乃至識,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眼處乃至意處,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色處乃至法處,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眼界乃至意界,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色界乃至法界,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眼識界乃至意識界,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眼觸乃至意觸,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如是乃至觀察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觀察一切三摩地門、一切陀羅尼門,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如是乃至觀察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凈非不凈、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無相、非有願非無願、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遠離非不遠離。
「舍利子,此等名為觀察諸法。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作如是觀察諸法。」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善現言:「仁者何緣作如是說:色不生不滅即非色,受、想、行、識不生不滅亦非受、想、行、識,如是乃至一切智不生不滅即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生不滅亦非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對曰:「舍利子,色色性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滅,亦無色乃至識。由斯故說:色不生不滅即非色,受、想、行、識不生不滅亦非受、想、行、識。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智一切智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性空;此性空中,無生無滅,亦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斯故說:一切智不生不滅即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生不滅亦非道相智、一切相智。」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善現言:「仁者何緣作如是說:色不二即非色,受、想、行、識不二亦非受、想、行、識,如是乃至一切智不二即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二亦非道相智、一切相智?」
善現對曰:「舍利子,若色若不二,若受、想、行、識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由斯故說:色不二即非色,受、想、行、識不二亦非受、想、行、識。舍利子,如是乃至若一切智若不二,若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不二,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由斯故說:一切智不二即非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二亦非道相智、一切相智。」
爾時,具壽舍利子問善現言:「仁者何緣作如是說: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如是乃至一切智入無二法數,道相智、一切相智入無二法數?」
善現對曰:「舍利子,色不異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不異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受、想、行、識。由斯故說: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舍利子,如是乃至一切智不異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不異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異無生無滅,無生無滅不異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即是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斯故說:一切智入無二法數,道相智、一切相智入無二法數。」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觀察諸法,是時菩薩摩訶薩見我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見者無生,畢竟凈故;見色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識無生,畢竟凈故;見眼處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意處無生,畢竟凈故;見色處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法處無生,畢竟凈故;見眼界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意界無生,畢竟凈故;見色界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法界無生,畢竟凈故;見眼識界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意識界無生,畢竟凈故;見眼觸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意觸無生,畢竟凈故;見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生,畢竟凈故;見布施波羅蜜多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般若波羅蜜多無生,畢竟凈故;見內空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無性自性空無生,畢竟凈故;見四念住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八聖道支無生,畢竟凈故;如是乃至見佛十力無生,畢竟凈故,乃至見十八佛不共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三摩地門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陀羅尼門無生,畢竟凈故;如是乃至見一切智無生,畢竟凈故,見道相智、一切相智無生,畢竟凈故;見異生法無生,畢竟凈故,見異生無生,畢竟凈故;見預流法無生,畢竟凈故,見預流無生,畢竟凈故;見一來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一來無生,畢竟凈故;見不還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不還無生,畢竟凈故;見阿羅漢法無生,畢竟凈故,見阿羅漢無生,畢竟凈故;見獨覺法無生,畢竟凈故,見獨覺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菩薩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菩薩無生,畢竟凈故;見諸佛法無生,畢竟凈故,見諸佛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有情法無生,畢竟凈故,見一切有情無生,畢竟凈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二十四
第二分遠離品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具壽舍利子謂善現言:「如我解仁者所說義,我乃至見者畢竟不生,色乃至識畢竟不生,如是乃至諸佛法及諸佛畢竟不生,一切有情法及一切有情畢竟不生。若如是者,六趣受生應無差別,不應預流得預流果,不應一來得一來果,不應不還得不還果,不應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不應獨覺得獨覺菩提,不應菩薩得一切相智,不應菩薩摩訶薩見六趣生死深生厭患,為拔濟彼故得五種菩提。
「複次,善現,若一切法畢竟不生,云何預流為預流果,勤修永斷三結之道?云何一來為一來果,勤修倍斷貪、瞋、痴道?云何不還為不還果,勤修永斷順下結道?云何阿羅漢為阿羅漢果,勤修永斷順上結道?云何獨覺為獨覺菩提,勤修獨悟緣起法道?云何菩薩摩訶薩為度無量無邊有情,修多百千難行苦行,具受無量難忍重苦?云何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云何諸佛為度無量有情苦故轉妙法輪?」
爾時,具壽善現報舍利子言:「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六趣受生差別;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能入諦現觀者;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預流得預流果,見有一來得一來果,見有不還得不還果,見有阿羅漢得阿羅漢果,見有獨覺得獨覺菩提,見有菩薩得一切相智;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菩薩摩訶薩厭患生死得五菩提;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聲聞修斷結道,見有獨覺勤修獨悟緣起法道;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菩薩摩訶薩為度有情修多苦行受諸重苦,然諸菩薩摩訶薩不起難行苦行之想。何以故?舍利子,若起難行苦行想者,終不能為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舍利子,一切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諸有情起大悲心,住如父母、兄弟、妻子及己身想,為度脫彼發起無上正等覺心,乃能為彼作大饒益。
「舍利子,一切菩薩應作是念:『如我自性,於一切法,以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求不可得;內外諸法亦復如是,都無所有皆不可得。』若住此想,便不見有難行苦行,由此能為無量無數無邊有情修多百千難行苦行作大饒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一切有情、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時無執受故。舍利子,非我於彼無生法中,見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度無量眾。何以故?舍利子,以一切法、一切有情不可得故。」
親這並不是楞嚴經經文先
簡單說禪宗話頭是參悟用 執著文字是南轅北轍
要學禪宗也可以 參話頭不適合初機 先學入定觀照推薦閱讀:
※為何佛說可以吃素不能吃肉?
※為什麼佛教徒認為供僧、放生、抄寫佛經能夠改變命運?
※如何評價網易雲反佛系神曲《Fuck The Monk》?
※開悟的人近視眼會好嗎?
※談談你理解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