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到底有多難?

一句話被我們說出口的時候到底能表達多少我們想表達的意思,這句話被別人聽到的時候又有多少我們想要表達的能被理解。如果說語言是交流的工具的話,那麼交流的本質是什麼。交流到底有多難


」句話被我們說出口的時候到底能表達多少我們想表達的意思「

一句話說出口不能完整地表達一個人的意思,幾乎不能。複數的句子會達到這個效果,但會像一篇150左右的小短文一樣,正如我現在向您呈現的一樣。至於原因,很巧地是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很簡單:一句話(個人判斷中文的話,一句話大約1個字元到20個字)所含有文字所能表達的信息量是非常少的,精鍊的語句會提高信息量,但這又需要另外的時間了,意味著交流難度的增大。

然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靠積累填補,接下來的問題才是交流的最大障礙——交流的雙向性。

交流和朋友、戀愛等事物一樣都是雙向性的,也就是說是建立在1對1的基礎上的,這要求雙方要在事物的同一理解上才能達到互相交流,而為了交流你得理解對方。

「這句話被別人聽到的時候又有多少我們想要表達的能被理解...交流到底有多難

理解對方意味著什麼?那又是另一個領域的事了。我們最常用的是肢體語言和文字語言,而文字語言又佔大部分。這又意味著我們的大部分交流是建立在肢體健全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要達到這一條件,不是你去理解對方的交流方式、就是對方來應對你。你和啞巴怎麼交流?你說是一句話嗎?那聾子呢?手語和盲文,你又得為了交流而學習這些技巧。

即是雙方肢體健全,頭腦正常,也不意味著能相互談心。語言的問題依然很大。撇開語言文字所帶有的同音同字、一詞多義問題,仍有個大問題,而這問題是體現在大部分人身上的,就我有所了解的三種語言(中日英)來看,因為中文漢字每一個漢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的過大,區分度比日英要低得多,詞語詞之間的界限雖然能由不同的搭配來完成,但記憶量不是一般大。如此一來,在完成認知記憶之後,真正能夠提取出來的熟悉度高的字詞就變得非常有限了。因此中文要比其他兩門語言嚴重的多。

本人高中文科生英語專業小語種為日語,自我判斷的對三種語言的熟悉度為:英&>日&>中。會覺得奇怪嗎,儘管我不是中文專業的,但為何作為母語的中文是最不拿手的呢?注意,這裡我說的是熟悉度而不是認知範圍。

認識一個字詞並不就代表你了解它,而當你想要交流時,你越是理解這個字詞,你的語言越精鍊,同樣字數的信息量才會顯現出差異。而多少能被理解?這完全取決於水桶中的那塊短板——我雖然想這麼說,但是現狀是,我們都不知道那塊短板是否存在,因為它有可能不會識字——也就是說連認知都做不到,更不用說是說話乃至正常交流了。(例子就不舉了,似乎分析起來挺麻煩的還不一定效果好)

"交流的本質是什麼"

信息交換。

PS:問題問得很大,還好幾個,理論上回答可以無限擴展下去。雖然不是面對面的,這也算是一種「交流」吧。你覺得能理解我的話嗎?再想想交流到底有多難?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交流 | 表達能力 | 語言表達 | 語言表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