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里那麼多疊詞?
例如ぶらぶら、ときどき、きらきら等等,是因為可愛嗎?還是因為朗朗上口?這種造詞法是根據中文學過來的還是日本自古有之?
日語的這類詞叫做オノマトペ,分為兩大類:擬聲語和擬態語。
先回答題主問題,這類詞日本自古就有,很多古文中都有出現。至於是不是中文傳過去的,個人認為關係不大。一是表達同類意思的擬聲詞和擬態詞中文和日文相差的很多。比如:形容心臟撲通撲通跳的どきんどきん、形容打雷轟隆轟隆的ごろごろ。二是日語的擬聲詞和擬態詞比中文多的多。光是形容表面滑不滑,粘不粘的,我腦子裡就能浮現出一連串…つるつる、すべすべ、ざらざら、がさがさ、べだべた、ねちょねちょ、べとべと、ぐにゃぐにゃ、さらさら、ねばねば、とげとげ、ぷつぷつ、ぶつぶつ。中文的話我能想到的也就是:拉拉巴巴,嗞溜,黏糊糊。這可能還是東北話…
擬聲詞和擬態詞是日語很重要的一部分,它表達的意思十分切身,讓以日語為母語的人產生強烈的共鳴和直覺感受,上面的任何一個詞都能讓日本人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有的翻譯成中文都是一樣的。不在日本這個環境下成長,很難有這樣的感同身受。至於熟練應用更是難上加難。
最後為什麼是疊詞比較多,個人推測是因為加強感覺。中文也有類似的:嘩啦啦的大雨。為什麼不說嘩啦要說嘩啦啦呢。這個沒人能說出一套理論吧。因みに、日語形容嘩啦啦的大雨的話用ざあざあ…形容大雨滴往下落的話ぱらぱら、形容淅淅瀝瀝的話しとしと。
另外和日語很像的韓語也有很多這類的詞。日語里的正式名稱叫:畳語(じょうご),別稱:繰り返し言葉。
從中還可以細分出愛稱,強調,オノマトペ(onomatopee)等等。
關於疊詞生成並被廣泛使用的原因,我找到了些資料可供題主參考,簡單翻譯一下貼在下面吧。
(下文僅僅是一家之言,可信度有多高本人不得而知)
《ポリネシア語で解く日本の地名?日本の古典?日本語の語源》—— 井上政行
國語篇(その一)
金田一 春彥先生在他的著作《日本語の特質》中提到,「在日本周圍的國家使用的語言中,並不存在像日語一樣所有的音拍(mora)以母音結束的語言。與日語結構相似且地理位置最為接近的應該是波利尼西亞語。」
大野 晉先生也在他的著作《日本語の起源》中提到,「日語的發音以及語言組織與印度尼西亞語,波利尼西亞語非常接近,而語法等部分擁有阿爾泰語系的眾多特徵。」
所謂的疊詞,就是包括屬南亞語系的波利尼西亞語,印度尼西亞語等,其他還包括緬甸語等,南方語言擁有的典型特徵。雖然在阿伊努語,漢語,朝鮮語等語言中我們依舊可以找出很多疊詞的使用情況,但使用頻率遠遠不及波利尼西亞語等南方語言。
(在這裡,筆者提出了一個觀點:古波利尼西亞語在繩文時代傳播到了日本島,並與後來彌生時代傳播到日本島的大陸語言相融,形成了如今人們廣泛使用的日本語。)
也就是說,現代日語中所使用的疊詞,或者說日本人使用疊詞的這一語言習慣,源自古代繩文語,源自南方語系的古波利尼西亞語。
原文中筆者列舉出204個日語疊詞與波利尼西亞語進行了仔細對比,發現幾乎所有的疊詞在日語中的意境,都能在波利尼西亞語中找出合理的解釋,並且其音韻變化也是非常相近。
例如:
ペロペロ(pero.pero)
ペロ?ペロペロ、PERO(dog)-PEROPERO(a call for dog)?犬-犬を呼ぶ聲→(呼ばれた犬が飼い主に抱きついて)舐める→物を舐め回すさま。
サラサラ(sara.sara)
タラ?タラタラ→サラサラ(原ポリネシア語の「サ」のS音が日本語ではそのままで、マオリ語ではT音に変化して「タ」となっている)、TARA(loosen,brisk)-TARATARA(scatter about)、分離する、活発な-散亂する→物に濕気や粘り気がなくてさっぱりとしたさま→物が軽く觸れ合う音。風や雨、雪、波などの音。
ブラブラ(bura.bura)
なすこともなく、怠惰に暮らしているさま。目的もなく、ゆっくりと歩くさま。
細長い物が、ゆるんだり折れたりして固定せずゆれ動くさま。
フラ?フラフラ→ブラブラ、HURA(uncover,discover,begin to flow)-HURAHURA(uncover,reconnoitring party)?発見する-偵察隊(があちこち動くさま)(162フラフラの語源に同じ)→なすこともなく、怠惰に暮らしているさま、目的もなく、ゆっくりと歩くさま。
キラキラ(kira.kira)
光り輝くさま。際だって立派なさま。
キ?ラ、KI-RA(ki=full;ra=sun)?太陽がいっぱい→光り輝く→際だって立派なさま。
*註:日語中的擬聲詞疊詞,不在探討範圍之內。
為何重複使用會頻繁發生呢?本鄉先生認為,重複使用某詞可以誇大表現形式,加強語氣。如今人們更傾向於強勁有力的表達,相比於語法上的錯誤,人們更關心語言能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才造成了語言的重複使用。
另外這裡有個免費的日語課程 大家可以去試試 最重要的是 可以免費為大家制定學習計劃 感興趣可以來申請課程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能力考這道題分很高很高
看到有人邀請我了?還是懂一些日語的那就答一下吧……
前天查成績N2過了,想想自己已經學了這麼久日語了……對這個問題也很好奇。不過之前關注的地方都在漢字詞和音讀這些方面,很少關注擬聲擬態詞這一點。
個人認為日語的擬聲擬態詞應該大部分(不敢說全部)都是日語固有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擬聲擬態詞在語言中算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表達,記得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里在講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時有提過這一點,
真正的擬聲詞不僅為數甚少,而且它們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就是任意的,因為它們只是某些聲音的近似的,而且有一半已經是約定俗成的模仿。此外,它們一旦被引進語言,就或多或少要捲入其他的詞所經受的語音演變,形態演變等等的漩渦;這顯然可以證明,它們已經喪失了它們原有的某些特性,披上了一般語言符號的不可論證的特徵。
其實我覺得索緒爾這話不一定適用於日語,我當時讀到這的時候就在想,日語那麼多擬聲擬態詞,而且好像還成系統一樣??不過可能索緒爾這裡說的是絕對比例吧,但是我覺得日語擬聲擬態詞系統這一點真的挺反人類的。
前面說了,擬聲擬態詞本身應該是語言中比較原始的一種存在,在日語中也會體現,除了表達「聲」和「態」,更多的時候帶有一種感情色彩,且幾乎每一個擬聲擬態詞都可以用普通辭彙解釋替代;此外擬聲擬態詞的出現應該是根據語體的不同,比如正式一點的書面體文章就不會用擬聲擬態詞……用擬聲擬態詞一般都是日常會話等口語語體。
為什麼是疊詞……我覺得這個可能跟語言的音節特點有關係?中日韓三種語言特點是大多數情況都是一字元對應一音節、這種ABAB的重複構詞形式在這樣的音節特點下可以有強調作用,會比較引人注意。漢語中這種ABAB(或者AABB)構詞大多數存在於北方官話,就我所了解的北京官話、東北官話里還是很多,比如「ɡù yonɡ ɡù yonɡ」、「哼唧哼唧」、「吭哧吭哧」、「黏黏糊糊」、「得得(dè)瑟瑟(sōu)」等等;有些也進入了普通話,比如前面答案有提到的「嘩啦嘩啦」,還有「沙啦沙啦」、「嘎嘣嘎嘣」、「轟隆轟隆」、「嘀嗒嘀嗒」等等。
所以你看這些詞其實都不算正式表達,只是口語辭彙,使用範圍十分有限。當然日語的擬聲擬態詞也比漢語多得多,使用範圍和人們日常使用頻率也相對漢語來說更大,但總體來說也是有限的。
聽說韓語也有類似的詞,請教了一下學韓語的男票確實也是這樣,而且據他本人感覺使用情況和日語差不多。其實他之前也有跟我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我對這方面實在沒什麼經驗啊……希望有日語語言學大佬來專業角度分析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 ̄)~*
個人感覺,一般這種都算擬聲擬態詞,(日語學渣,說錯了輕拍,別當真)當然有從中國文化引申過來的,但一般訓讀的都是在唐朝傳過去時,沒有與之相應的意思及讀音,日本人自己創造的,中日文化稱得上一脈相承,不過隨著時間流逝,文化的差異進一步導致表達方式不一樣。再說我們也有著一堆疊詞呀~
日語動詞相對較少,主要是表單純動作的動詞。這類擬聲詞就對此起到很大程度上的補充作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