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問答中的輿論氛圍?

(1)標的問題鏈接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 - 生活 - 知乎

截止提問,「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困難」下有49589個關注,4353個回答,萬贊答案12+,千贊答案數到62+,幾乎是現象級問答。

(2)一方面,基於其戲劇性,矛盾衝突激烈性,而且我們多有類似經歷的代入感,確實閱讀時每每感覺甚爽,很是解氣。

但另一方面,個人感覺其中很多處理其實非常之糟糕,幾乎通篇暴力解決問題依然贊同喝彩者眾,《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空氣嗎?

(3)所以有這兩個問題,

一、可以有更好的原則性或普適性的解決辦法嗎?

二、從原問答之輿論風氣,我們還可以反思些什麼?

(4)p.s:原問答被摺疊的最高贊答案為什麼要摺疊?

p.s.s:為了防止被貼聖母的標籤,題主並沒有為熊父母辯解,沒有反對熊孩子應當管教,但是反對絕對地暴力解決問題,比如物質損壞可以報警協商按規賠償,旅途吵鬧可以找乘務和乘警反應或要求換座。有效不等於最優,所以希望重點不在批判而在探討。

p.s.s.s:希望原答案繼續嬉笑怒罵輕快和諧,平行世界,互不干擾


。我先說關於為什麼用暴力解決,未成年人保護法是空氣嗎?這個觀點。

《未成年人保護法》分總則、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法律責任、附則7章共72條,對於未成年人保護法大家都有很多偏見,認為這是未成年人渣保護法。其實上未成年人保護法確實存在漏洞但主要是法律對於責任年齡的規定不夠與時俱進。現在的孩子跟當時頒布法律時1991年的孩子無論是生活環境還是心理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具有滯後性。我相信未來一定能做出妥善處理。

關於為什麼用暴力解決,大家還拍手稱快,有句話說得好

「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但能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有些孩子家長不會教就由你來教!可能我說的話過於片面,但是那些高贊的答案中答主的做法實在是大快人心!多數人都有被熊孩子折磨的經歷,當時沒有做出反擊,看到別人做了,於是不禁拍手稱快

等等再更我還沒說完

---------------------分割線-----------------------

我物權法老師說過,不要學法律學傻了,事事都想著用法律解決,法律是逼不得已才用的方法,是最後的手段。能自行解決的何必費時費力去走法律途徑呢?

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話是絕對有道理的,熊孩子的家長基本也不是什麼好鳥。

還有,如果不是有兩把刷子的,千萬不要跟人硬碰硬!挨揍就不好了!


中國熊家長延續了傳統糟粕觀念

——

小孩不算「人」……


當你知道用普通的方法對熊孩子教育時,已經起不到相應的效果時,那就只能用特殊方法了。

熊孩子之所以熊,很大一部分都是應為家長的問題,只有家長對孩子輸入正確的觀念,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熊孩子才會不熊。


對於那個問題下的答案,唯一的感想是:在「我」的故事裡,「我」無所不能。

事實上在日常中,至少對於我來說,熊孩子簡直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記得哪年春節,我去我外婆家過年。隔壁家的熊孩子就愛往路過的人身上扔炮仗(扔在地上就會炸的那種),我特別怕鞭炮之類聲大的。總之那熊孩子嚇了我好幾次,我實在氣,說了他幾句,又向他媽告狀。結果他之後不嚇別人了,專對著我扔。我那個時候看著他,7、8歲的小男生,就那麼小一個,脖子好像一折就會斷掉。我好像只要一用力,他就能馬上安靜下來。我一瞬間,就想抓住他,扭斷他的脖子。非常輕鬆地扭斷他的脖子。簡直魔怔。不過最後,還是我認慫。他們太脆弱了,像是我一動手,就會碎掉。對待賠不起的易碎品的方法,就是離他遠點。

猖狂的幼崽和被打擾到的亞成年。在森林裡,弱肉強食。一瞬間,撲過去,咬住他的喉管,殺死他,一切就解決了。但森林裡的幼崽沒有這麼蠢,幼崽的父母也沒有這麼蠢。

在以規則維繫和平的人類社會,熊孩子的父母放任他們的幼崽挑釁比他們更有力量的存在。只想在規則沒有做出明顯限定的地方,換種方式「殺了他們」。

我身上非理想的一面從來沒有消失。


可以認為是個解壓垃圾桶。

當下,我們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時常會活得『憋屈』;又看到在自己道德標準中出現了觸犯底線的事情,難免會變得愈加憤懣。而且諸多答主的回答和做法也是我們大家心中最理想的正義之身,就像一部電影壞人的結局終究被打敗一樣,讓觀眾大呼過癮。

當然,僅僅是釋放壓力和報怨,不必過於上綱上線。畢竟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其實啊,喜聞樂見,大快人心。

我們只是很高興罷了。

不過嚴肅點說,熊孩子也跟社會風氣有關。

當然,暴力手段不是我支持的。

我看的答案是那種溫和的整蠱。


熊孩子問題的根本是熊家長對這個問題的不重視,如果能讓家長重視的辦法除了一定程度的暴力回擊外別無他法的話,我最少是會一巴掌過去,告訴他我方水晶正在被攻擊!


(輿論至死)

好奇是人們探索未知的動力,刺激、滿足。

人有原始獸性……暴力。

這兩個點已經成功引起了我的好奇。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心理學 | 教育 | 未成年人保護法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