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強大到可以統一六國、卻又弱小到二世而亡?


 秦朝軍事力量強大但是最後滅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秦國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後,其本身已經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為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但是陳勝吳廣卻並不認為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國學者寧漢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於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

  2,秦國在伐滅六國之後,國家面臨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卻不能在全國全面開花。可以從陳勝吳廣的戍邊來看。春秋戰國時代國家疆域小,百姓戍邊來回旅途短,戍邊時間也不長。但是到了秦朝以後國家太大了,這個制度就會出現問題。到漢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為戍邊者稱為「過更」,自己戍邊稱為「踐更」)

  3,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4,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後也不過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這樣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後,以數百人之眾,就能「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見秦朝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從陳勝吳廣以扶蘇和項燕為號召來看(而根本不顧後者的國家正是被前者的父親所伐滅),顯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對秦室並無特殊的惡感。

  6,秦朝的徭役過於嚴重,並伴有族群間的歧視。稍微一觀察,我們發現,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就目前對始皇帝陵邊修陵民工瓦當的發掘來看,記載的籍貫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關東地區的郡縣。秦朝修築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糧草大部分來源於關東地區。我記得探索與發現當中有一期說秦朝伐匈奴的糧草來自於齊地的,運糧食的車隊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過黃河,每65.5石糧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達前線。由此可見對關東經濟的掠奪到了什麼程度。

  7,秦國的統一進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8,是秦領導人素質的變化。秦國講求法治,這種法治是建立在君權基礎之上的,皇帝的個人素質對於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顯然在秦始皇死後,即位的二世才能遠遠不如秦始皇(雖然按史記的記載,二世即位之後的春天就出行郡縣,在4個月內東到浙江北達渤海並太行而還,如果這個記載是事實的話,這無疑創造了古代交通條件下的高速度記錄。這似乎可以說明秦二世並非無能之君,但是顯然的,即便如此,二世個人的閱歷和火候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


商鞅變法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戰爭機器,農戰的戰略適合戰國的大背景,為秦統一天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商鞅變法只適合戰爭時期,沒有為和平時期的發展指出一條明路,所以秦統一之後,因為苛政會二世而亡。可以說商鞅變法為戰爭國家創造了一條最好的道路,但是秦國後世沒有改進,統一了之後仍然不改變國法,沒有對外戰爭了,內部就很快崩潰。秦國能把商君之法推行到滅亡而沒放棄,商君也該瞑目了。第一次正式回答,自己的一點看法,不對請多多指正,謝謝


秦滅亡的原因,和秦始皇年齡相仿的劉邦,從魏國楚國臣民到秦帝國基層幹部做到漢帝國最高領導層的沛縣那幫人,心裡最最清楚。

看看漢承秦制,漢帝國另外在秦帝國框架上打的補丁:

1、輕徭薄賦

2、郡國並行,大封子弟

秦完全的郡縣制,統一受中央一元領導,地方有亂,中央反應不及,3個月內六國全部復國。

漢郡國並行,地方上一大堆地廣兵強的劉二代,很好團結六國舊勢力,對於反叛勢力隨時方便鎮壓。還能對企圖在中央架空皇帝的勢力給予威懾。

3、重用外戚

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勾結,把秦始皇子女除了一個胡亥,統統殺光。

漢高祖死後,呂太后和功臣集團始終互相牽制,地方上還有劉王爺們,弱勢如漢惠帝位子都很穩當,漢文帝及以後的諸帝也都重用自己的外戚,說明重用外戚是一項基本國策,是權力結構的一個基本原則。

4、遷徙六國舊貴族

秦始皇死後幾個月內,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六國舊王族、舊貴族紛紛起兵割據一方。除了燕國王室可能因為荊軻刺秦而被誅滅,楚王心、齊王儋、魏王咎、趙王歇都很快和舊貴族聯合起兵復國,韓王成和張良在故地打游擊。

漢高祖把六國舊貴族,尤其是齊國田氏、楚國昭屈景懷四大家族全部遷往關中,此後就算是關中戶口了。楚國項氏賜姓劉,從此大家一家人了。逃到海島上的田橫,一定要確認那幾百人都自盡了,漢高祖才鬆一口氣啊。

5、大搞封建迷信

輿論上組織批判,秦始皇統一天下是靠的殘酷暴力。

大漢一統天下,那可是因為漢高祖是龍的後代,身上有各種祥瑞異兆。受天命拯救蒼生於水火之中。劉邦一副動不動「爾翁」的罵罵咧咧無賴相,喜歡美女洗腳,打敗仗逃命連自己老爹老婆親兒子都可以不要,可是有天命,皇帝就得他來當!不過對於開國皇帝的人格形象進行醜化以彰顯天命,效果不佳,後世效仿者甚少。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正常農業生產被強行打破的惡果——評長城,驪山,阿房宮工程


獨斷專行,群臣失語。殘暴不仁,盡失民心。


中國歷史上的亂世被某一個政權大一統,致使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貌似都不長久。秦,隋,民國。


本人沒有其他資深的「學者」滿腹資料,就說說個人一點淺見吧

戰國之前的政治,拿國君與卿大夫的關係來說,他們就像董事長與股東的關係,因為諸侯國是由國君家族與數個卿大夫家族組合而成,處理國事商量著來。諸侯之下,每個卿大夫都有獨立的世襲食邑,食邑就像一個家族,而「卿」就是這個家族的「家長」。春秋原本強大的晉國,就是因為君權沒有強力的管理許可權,才使得被三分肢解。

當時的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靠的不光是數百年勵精圖治所積累的國力,更顯著的是他的新興制度!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打破了宗族管理系統的局面,特別是郡縣制度的集權,把管制單位從城邑轉化為「行政區」,用委派官員體系替代了貴族領地世襲。貴族的權勢收歸中央,瓦解了分封階級,貴族自此不再有封地,因為任何一寸土地都受到了王的直轄,軍政受到整合,君主開始說一不二,實權統治變得更有效率,慢慢出現「海內為均線,法令由一統」的帝國錐形。

秦國的強大,不僅是君權的集中和野蠻的軍國主義,還有其中幾點重要的改革:

在內,秦國解放奴隸,不論出身,因材施任,能者皆可加爵。況且,律法凌駕於貴族之上,公子之尊更不例外。改革前,庶民為貴族而拚命,改革後,庶民則為己而戰。試問,有一視同仁之法制,秦國百姓,誰人不效忠?

在外,秦國從普遍的任人唯親到任人唯賢,誠招各國精英,包括在六國受到排擠和迫害的人才,其歷代丞相幾乎都是山東六國之人。在一個容百家之長,沒有國別歧視的國家,才使得天下的人才趨之若鶩。

在發明科舉考試的渠道之前,平民人才需通過推薦介紹。以此秦國就立法「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意思就是:若誰敢推薦庸才讓秦國喪失前進的機會,那負責的保舉者,也就是推薦者,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這能大大的降低以賄牟利,濫竽充數之輩的存在。

在秦國的追究責任制度系統里,每一項工程,每一批軍械,都刻上責任人的名字,上到丞相,下至工匠,一層層負責,若是哪一道工序出了紕漏,將會面臨秦律嚴酷的懲戒。所以秦國的征服機器,才能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現在的中國公務員考試、廣告、建築等事業,就是缺乏這種態度,才歷遭詬病。

再加上,秦國統治者有六國貴族所沒有的堅定恆心,敢以國運作賭,窮盡民力,不懼你死我活。他國貴族就算比秦國強大,也不敢賭。他們捨不得享樂的生活,且戰且退,互不協心。就如楚國,當面臨亡國之日,才發現,就算舉全國之力抗秦,已為之晚矣。

所以,秦能一統中國,絕非偶然。

說完秦國的成功,歷史也離不開秦國的滅亡。

秦國生也秦法,滅也秦法。關於秦國的滅亡的緣由,當然有諸多條件相互撞擊。但本人認為,秦之滅亡,離不開秦法的複雜和嚴苛。起初,法家的學者們,他們的志向是為了在混亂的時代,建立一個穩定的秩序,並且在秩序面前一視同仁。但法家諸子不知道,兩千多年後,教育普及這麼高的現代中國,無理取鬧的市井依舊繁多。更別說戰國那種年代,秦法哪是那麼容易實施的?

先教化愚民,再立酷法才是正道啊。

除了秦人深受秦律影響,其他被征服的各國農民,文化低下,無紀律慣了,一個不慎,動不動就成了罪犯。小到妄語,都屬於違法,無辜的鄰居都會被牽連。秦建立帝國十四年,服勞役的囚犯,成批倍數增長,農桑荒廢,血親離散,民怨沸騰。所以後來劉邦入主關中,才約法三章,獲取民心。

在商周奴隸制度下,奴隸一生下來就被等級定死,不能翻身,就像一個人的姓無法輕易更改一樣。我前面說過,秦國率先粉碎奴隸制度,貴族被趕下神壇,奴隸得到了自己的田地。這種轉變也造成了底層人民心理變化,在此之前,對奴隸來說,成為自由民已經夠奢侈了,更別說推翻王權,他們發現「一切皆有可能」。所以這也是陳勝吳廣搖旗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勇氣所在。。

。。。。打字累了,其他人補充


前面的答案大都只回答了第二個問題。其實這是兩個問題。

1.地理位置很重要,人才很重要,國君很重要。總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地理位置來看,秦國在最西面,不在諸侯列國的包圍之中,又有函谷關為關隘。地理位置不好的比如韓國,在列國包圍之中,整天戰戰兢兢地生存,戰戰兢兢地發展,最後首先被秦國滅了。

人才。從秦孝公任用衛鞅,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強盛,而且商鞅還帶兵伐魏,秦國的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後來的秦惠文王,任用張怡這樣的連橫家,遠交近攻,出使楚國,不僅欺騙了懷王入楚,同時也讓楚國損兵折將,割地求和。在到後來秦莊襄王的白起,攻打楚國,直逼楚國都城。

賢能的國君。其實各個諸侯國都是人才濟濟,最主要看怎麼去用好人才而不至於人才的流失了,這一點就要看國君是否是賢能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魏國人才輩出,魏武王排擠吳起,致使吳起入楚,魏惠王不聽大臣的推薦排擠商鞅,致使商鞅為秦國效力,聽信了龐涓的話,排擠了孫臏,孫臏拜為齊國大軍師,楚國的國君後期都是糊塗蟲,懷王被張儀騙的團團轉,任用靳尚等奸臣,排擠了屈原,致使屈原含恨投江。齊國齊閔王排擠田文,燕國國君糊塗到要禪讓於他的丞相,趙國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就慢慢滑坡了,趙武靈王廢長立幼,小國君膽小怕事。縱觀七國,唯有秦國的國君不糊塗不到二,雖然有些國君不厚道不講信用,比如秦莊襄王,但都是為了秦國的發展。

2.天下苦秦久矣;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國剛剛一統天下,經濟發展還沒開始,百廢待興,面對這千瘡百孔的天下還有很多事要做,文化的統一,經濟的發展,民心的安撫,休養生息等等。但是國君並沒有把這些視為基本國策,搞了一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強壓政策讓百姓苦不堪言,更有苛捐雜稅,百姓怨聲載道,結果陳勝吳廣起義。由於秦國剛剛統一天下 ,很多戰國諸侯的舊貴族多有不服,所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項羽劉備等舉兵。


法家思想足夠強國,只有法家並不利於長久統治,竊以為這是最關鍵的原因。


秦國強大到可以兼并六國源於商央變法。發展了國內的經濟,政治等。然後到始皇才有足夠的實力統一。到攻打楚國,秦國也是傾國出動,最後的資本了。等到統一之後秦國國力已經很微弱了,這個時候接班人的執政能力就凸顯出來。原本始皇定的是扶蘇。無奈著了趙高和李斯的陰謀,自刎邊疆。胡亥這個熊孩子在帝國大廈將傾的時候又沒有能力有所作為,故到二世就亡了。我想說的是國家初定就應該休養生息,學文景之治,才能穩定國家。誰又能知道扶蘇有沒有後世文景的覺悟呢?


畢竟槍杆子出政權,軍事法西斯政權,用軍事消滅了所有其他政權,就把軍隊撒開到外面去了,於是老百姓被逼到左右是個死而起來謀反了,像北棒的金胖,軍隊就駐紮在當地鎮壓老百姓,只要不像滿清那樣連軍隊都要推翻它,秦朝法西斯暴政就可以像金胖一樣一直持續下去。

所以金胖深知老百姓可以餓死,軍隊不能反對他,所以實行先軍政治,以確保他的家天下。其正統性自由朝鮮的自干五來維護。暴秦因為沒有軍隊幫它鎮壓老百姓,都派外面去了,所以垮台。


一共為何一夜之間亡國了


推薦閱讀:

秦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你死我活的君位之爭?
如何評價趙姬?

TAG:歷史 | 政治 | 社會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