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中:「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其詳細意思是什麼?
「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此句話在《雜阿含經》中頻繁出現。其一般解釋我也知道,但總是對一般解釋不滿意。個人認為需要把「我」字在《雜阿含經》中的多重定義結合在一起才能較為透徹的理解。
這裡的「我」字是否含有現代常識中「人格我」的意思?還是說這裡的「我」字和平常意義上的「我「字有根本性的不同?另外,我還想知道「非異我」與「非我所」這兩個名詞之間的關係,是否是可以互相交換使用?我在這裡先來個拋磚引玉:《雜阿含經》第106經(佛光版)中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中的「我」與「如來」兩個名詞互相調換使用,如此說明「我」字至少包含「如來」這一重意思。可以將句子轉譯為「非如來,非異如來,不相在」。
《雜阿含經·一〇九經》
尊者舍利弗作解釋、展開。
㈠是我,㈡異我,㈢相在(一〇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於意云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
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㈠色是我、㈡異我、㈢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㈠是我、㈡異我、㈢我在識、識在我。
「㈠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行即是我,我即是行,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㈡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
「㈢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㈢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㈠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見是我,我是受,是名受即是我。㈡云何見受異我?謂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
「㈢云何見我中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中。㈢云何見受中我?謂色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想、行、識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受中我。
「㈠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名想即是我。㈡云何見想異我?謂見色是我,想是我所,識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異我。
「㈢云何見我中想?謂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想在中住。㈢云何見想中我?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想中我。
「㈠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㈡云何見行異我?謂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
「㈢云何見我中行?謂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行、識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㈢云何見行中我?謂色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謂受、想、識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行中我。
「㈠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㈡云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
「㈢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㈢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
「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斷諸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生、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關於我和如來,可以看看我的這個回答。如來並不是在所有地方都等於佛。
對《雜阿含經》十四無記的理解? - 張沐的回答
==================
所問: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一個固定句型,講的是否定二十種身見(薩迦耶見),身見五蘊各有四種,合計二十種身見。
二十種身見有哪些呢,以色蘊為例:
1、以色為「我」,其他四蘊就是「我所」,
2、以色為「我所」(異我),其他四蘊即為「我」,3、以「我」在色中,
4、以色在「我中」,每一蘊都有這四種情況的身見,五蘊共計二十種,其中,第3.種與第4.種合稱為「相在」。五蘊里沒有一個能夠恆常不變、獨一永存、自性自在的我,五蘊外也沒有,也不存在互存、共同以及相涉關係的我;而對於五蘊有所取,即成五取蘊,於五蘊有所建構和抓取,那麼就會帶來不可避免的苦空,因此只有斷舍對於世間的執取,才能達到非我,即不再又任何的建構抓取,達到無方所的自在與解脫~~這是佛法無我思想的核心,也是佛法最基礎最根本的精神。
三種我見。即蘊,色就是我。離蘊,色為我所有。相在,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雜阿含經》109經正解。 @雲上觀
這個問題問的不錯!不過你的思惟還真是糟粕。。。
學佛用心甚於用腦,認真聽我說,很簡單的:
比如你兩手擊掌,傳出掌聲。「掌聲」是手掌嗎?不是吧!沒有手掌會有「「掌聲」嗎?沒有吧!「掌聲」還在嗎?不在了!----這就叫「非掌、非異掌、不相在」!明白了?一切法相統統如此,本無其實! ~ 祝願聞我所說,即了真諦,現證解脫哦這是描述五蘊假我與如來藏真我之間的聯繫。
五蘊由如來藏所生,其存在及運作亦由如來藏支持。,無得一剎那離於如來藏。說五蘊之一一蘊,色、受、想、行、識都沒有恆常之自體性,故說非是真我。但其整個生住異滅的過程均離不開真我的支撐,說白了,也就是所謂五蘊無非是真我中諸類種子的流注現行而已,但其速甚快,故人所不易察覺,以為實有,如電燈之發光,如電影之影像。故說非異真我。五蘊假我是如來藏真我所生,故二者雖同時同處,但不能說假我在真我中,也不能說真我在假我中。故說不相在。所以這裡的「我」是指佛法中的真我,即常,樂,我,凈之義。非是現代常識的「人格我」,現代常識的「人格我」等義於假我五蘊,而所謂的「我所」亦是依假我而言,故假我及其我所均為真我如來藏所生,因其非我,不異我,故常說二者聯繫為非一非異。因經文引自阿含,故說明如下,此真我與阿含中說為本際,說有識入胎,有識住胎之「識」,即是涅槃所依之實際理體。若有一分二乘行者意味涅槃無有本體,則滅盡五蘊同於斷滅,純屬戲論。若說涅槃非謂實有,乃非常非斷。則因其所依理體亘古不滅,故說非斷,但其所含藏諸類法種有變異故說非常,故實有其體。仁者於此義自思自擇之。
謝邀,很久沒用知乎,加之知乎新版的通知不太給力,因此一直沒有看到邀請。抱歉。看了下其他人的回答,@慕容小六 的回答也說到了。非我即無我,只是翻譯上不同而已,雜阿含有些譯為非我,有些譯為無我。「無我」或「非我」我現在體悟可以意譯為「不絕對」——是指「我」(的認識)不是絕對的。由此就可以導出「非執」,前後是有邏輯關聯的。異我是指「我」(的認識)之外,「不異我」是指——「我」的受想行識都不外乎只是「我」的認識。不相在即為非相之所在,意指非真實相。這段話在《阿含經》中經常出現,也是佛陀的核心思想。尤其是《雜阿含經》36經,結合上下文較易理解,我把它試著譯成現代漢語:一切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都不外乎是「我」自己的認識,而真實並非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一)先說不重點的部分做為鋪墊。
鋪墊一。五蘊,略為名色,繁為百法,僅是個分法粗細的差別。以五蘊為例來說明有不同的劃定「自我」的方式,如認色為我,或受為我。。。由此總結羅列出一些不同的我見。實際俱體的劃法無數之多。比如五蘊中還有多種組合,如以「色受想」為我,以「想行識」為我等等。若五蘊細分如七十五分或百分法來描術時,不同組合的「自我」劃分法就更為繁多了。每個個人的「自我」劃分,別管多普通或多奇怪,也只是其中之一。不管你是怎麼劃的,划出的結果都是:我與我外(我所,非我)。
鋪墊二。用個例子。假設以身體為我,某色法比如說肝臟:說它非我,行;不異我,行;我不在肝里,行;肝不在我里,不那麼行。
二)下面說重點部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不管你怎麼劃的我與我所,這句話說的不是某法或某蘊與你划出的那個「我」的關係。它說的是「劃」這一動作與你划出的那個什麼的關係。劃,這一行為或動作,才是真正展示你自我的地方,它顯示著你能力範圍。比如划出"身"是"我",這一團色或身,與顯示能力的「劃分」這個行為(這種行為更配稱為我)的關係,即是那個色我(或身我)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再舉個一般認為是身外的例子,比如水,不管你指的是什麼,或江或河或水氣或水分子或霧或流動。。,只要有那麼個圈定,那麼它即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再舉個例子,比如「思」,不管它是我或我所,範圍大還是小,它與圈定動作(也就是我)的關係,即是「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總結:「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句話說的是能所的相狀。不是那種同是思惟內容的「我」及「我所」,而是割裂、圈定這種心行動作(我)與心行內容(我所)。
三)最最最要害的地方:實證無我。本應細說,但由於有上面二步的說明,這「無我」,還是不說更好。 相信智商過得去的人,怎麼也能看出個大概方向了。
如果看不懂,或認為這不合經義不合佛意,沒關係,就當這是個邪解好了。我沒想與誰辯論或去說服誰。
就是二十種薩迦耶見的概括。
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佛家,重要的是修行.念佛最好.三藏十二部,交給他人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