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跨學科學習?
知識細分越來越細,個人學習越容易偏狹,也難出成果,如何有效的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訓練呢?如何學習多學科視角看問題?如何讓不同學科知識雜交、碰撞出新知識新思想呢?
人人都知道該跨學科學習,但往往不知道何處著手。少數人知道如何跨學科學習,但幾乎沒人分享出跨學科學習的實踐技巧。
本手冊試圖解答以下問題:跨學科學習是什麼?如何理解學科學習?哪些人是跨學科學習的高手?哪些學科值得學?如何踐行跨學科學習?
我為何要寫跨學科學習實操手冊?
跨學科學習屬於學習中的學習,我雖喜歡學習,但大多是主題學習——圍繞人或主題來讀書學習,極少專門鑽研的學習科學。
主題學習「跨學科學習」算是我最近( 2017 年 5 月 )學習過程的 serendipity (驚喜) 。機緣巧合,源自以下事件。
事件一:讀西蒙的《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發現他在裡面提到了「遷移學習」的概念:遷移學習能夠使用學會的東西去解決新問題……我們通常稱為「類比」。
事件二:在編譯 2017 年 Edge 年度大問題時,發現《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Peter Lee 談遷移學習》:一個技能或心理功能的學習或改善可正面影響另一個技能。
事件三:在翻譯文章《矽谷鋼鐵俠 Elon Musk 超強學習能力的秘密》時,發現 Elon Musk 說:「遷移學習」可以將 A 環境中學到的東西應用到 B 環境中,學校或書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ce5enJHe2Th9pNp0azc1ibr0CubmkVeqfvtJHwibAC5uKMT50IZcnkk8UYfVToDYAsB9p4BX64ol5lkyibVqvXvo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事件四:聯想起芒格此前提到的跨學科學習倡議「人人都應該增強跨學科的技能」和《芒格的智慧核心:多元思維模型》,以及我曾在 2015 年投入大量時間讀《窮查理寶典》,寫下數量可觀的讀書筆記。
事件五:機緣巧合下又看到一篇論述西蒙如何跨學科學習的論文《問題、方法、知識:西蒙跨學科研究啟示》,裡面有我看過最詳細的踐行跨學科學習方法。
事件六:和朋友們聊天談起跨學科學習,發現很多人急需跨學科學習的科學指導,忽然覺得自己在跨學科學習已經有一定積累,非常必要將我了解到跨學科學習的知識完整地整理出來。畢竟上面已出現那麼多事件,巧合也好、需求也好、使命也好、內在驅動也好,於是就決定寫下這篇文章。
我是如何理解跨學科學習的?
遠古時代,人類需要習得大量知識才能生存,但人類理性有限,為降低學習成本,就得分門別類,例如狩獵、養殖、建築等。後來日漸發展,人類知識越來越多,原有分類再不能滿足需求,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學科。
現代社會分工機制已相對完善,人類發現其實不需要掌握那麼多知識也能在社會生存,只學好一個學科足矣,所以大學設立分科,試圖讓學生掌握一門在社會生存發展的技能,例如會計、維修、烹飪……你學好了進入企業、工廠、餐館工作就行。
但現實情況是,單學科學習局限太大,無法再滿足時代需求,跨學科學習是未來創造者的必修課。
如果再站高一點看的話,跨學科學習在遠古不存在,為了生存什麼都學,本來學習知識就是為解決問題,跨學科學習只是一種手段,為打破知識隔閡的一種呼籲和口號,從認知上,我還是建議在無視跨學科這個詞,在內心去除跨學科與學科的藩籬,知識無邊界,學習不分學科。
為什麼要跨學科學習?
學科學習會養成路徑依賴。
如果你遇到簡單問題——例如想把椅子做牢固一點,你會手執鎚子,想著敲牢鬆動的釘子就可以了,但如果遇到複雜問題——想做一把椅子,但你手上依然只有一個鎚子,你可能就愣住了。
可能,你也會想出正確的方法:停下來,思考獲取更多工具。
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會,也不能這樣做!他們依然會想著繼續用鎚子來解決問題,例如大學誤選了金融專業的人,畢業後會繼續選擇在銀行、證券、保險業工作。例如父母當公務員,會想方設法讓子女畢業繼續在國家單位工作。
單學科學習,你就很大可能像芒格所說的那樣:所學的知識會限制你的思維和行為,對於一個只有一把鎚子的人來說,任何問題看起來都很像釘子。
跨學科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解決複雜問題,更是為了拓展認知邊界,創造更多可能。
巴甫洛夫將生理學與心理學集合,拓展消化系統的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卡尼曼將心理學與經濟學結合,拓展了展望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你問我為什麼要跨學科學習?更經濟的理由是:分學科的初衷本來就是降低學習成本,讓人更容易學習更多知識,學科有邊界,知識無邊界。既然歷史上已經有那麼多聰明人花了那麼多時間將世界上的知識體系搭建得那麼精緻,網路如此便捷、唾手可得,何樂而不為?
向哪些人學習跨學科?
推薦三位。
第一位是芒格。他在《怎樣理性愉快地度過這一生?》中演講中說道:不斷學習世界各大學科中最重要的知識,並不斷用它們實踐。芒格的《窮查理寶典》堪稱終身學習者的聖經,建議至少讀一遍,我讀了三遍。
第二位是西蒙。西蒙職業生涯跨越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多種學科,取得了卓越的科學成就,在 1978 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蒙說,一個有才智的人可以在 7±2 年內學習新領域的知識,並創造出新的成就。如果你有紮實的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訓練,同時已經有了某種研究經驗的人,那就更好了,你可以更快地轉移到完全不同的科學領域中去。轉移領域的角度越小,時間就越短。
西蒙是我的學習偶像,相對於芒格,西蒙更像創造者,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ice5enJHe2TgsRa4yxs5FDrbPlpbqsNkk0K6aY6ub9213cCSd0ATYIlSqjTmqfvADAkBYib4ZSzNAy8VDKicOBPM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第三位推薦伊隆·馬斯克。他涉及並擅長的領域有火箭科學、工程、物理、人工智慧、太陽能和能源。他從小就跨學科學習,從科幻小說、哲學、宗教、編程、科學、工程學和管理學,後來轉移到物理、工程、產品設計、商業、技術和能源。
如果說前兩位偏學術你不太喜歡的話,可以看企業家中的學霸馬斯克,著作有《矽谷鋼鐵俠》,將跨學科的實力運用在商業領域,讓你不得不服。
如何開始跨學科學習?
芒格、西蒙與馬斯克跨學科學習各有法,我個人最喜歡西蒙跨學科學習方法,皆因他留下大量的文獻、著作與演講,有兩本傳記和無數論文,成長足跡清晰,跨學科路徑分明,是普通人最容易跟隨學習的榜樣。
以下是我根據各處資料整理的跨學科學習的方法,也正是我在踐行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找到大問題。
嘗試尋找一個你感興趣且值得你繼續投入時間的大問題,這個大問題最好是「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基礎性問題」。並且,你相信解答這個大問題能造福他人,激發起你的內在動機,引導你能有多種可能性的迷宮中進行著漫長而愉快的搜索,貫穿你的一生。
這種問題類似於安豬老師在 2016 開智大會提到的大問題:它們往往是困難甚至極端的。在極端假設中,才能做出真正有價值的發現,而這種極端問題導致一些延伸問題,讓我們在更深層面去思考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當我們往深層次走,去思考這些問題的本質,我們的行動方案和最終結果就會有更長期的價值。
如何確定大問題?西蒙提出了五條參考標準:
1)這個問題的解答是可檢驗你的解答不能只通過你的個人經驗來驗證,而是能用事實、數據來檢驗。例如日心說。
2)這個問題的解答有價值如何證明解答有價值?西蒙的回答是:如果把解答發表在一家有聲譽的期刊上,至少有兩個人索取論文複印件。個人覺得這樣有難度,建議找到頂尖同行,爭取認同。
3)這個問題的解答具有美學價值。理性的認知必然是通過感性的認知而普及的,大問題的解答必須能感性美,然後才有認識的價值,不然會有另一個更美的解答取代。例如愛因斯坦的等式 E = mc2 。
4)這個問題的解答能推動科學進步。這些大問題處在學科的中心或者學科交叉邊緣,一旦解答能給人類帶來啟發,帶動技術進步。例如人工智慧就是計算機科學、心理學、設計學等學科的交叉大問題。
5)這個問題有解答的可能性。你需要思考,這個問題是否付出價值相稱的努力就能找到解答,如果不能,你就要深入思考:是否是時機不對?現在不能解決,以後技術成熟就能解決?以往是否有類似的大問題可以用現在其他學科知識來解決?
根據這五條標準,西蒙確定了他的大問題——「人類問題解決」。
二、表徵大問題。
表徵(representation)是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意思是將概念用不同的學科知識的彈性遷移,在多種相似情境製造共性,抽取出概念的核心。
小問題用具象表徵即可解決,大問題就需要運用高級的抽象表徵解決
例如你小時候學「 1+1=2 」你可以用手指表徵,兩個手指擺在一起,再合起來數,就能輕易解決問題,但這種表徵只是適合輔助理解問題,一旦要上升到「 242+349=? 」這種難度,你就再不能藉助具體情境的表徵,需要利用抽象表徵。
所以,人類將各種大問題表徵為更有助於人腦記憶與思考,更能批量解決問題的形式,例如數學等式、符號標記、摘要排列、示意圖等。抽象的層級越高,可解決的問題就越多。
掌握大問題表徵技能,關鍵在於掌握足夠多的抽象模型,利用不同學科知識重新表徵所問題,生成問題表徵信息,並把不同的表徵聯繫起來,改變問題的表述方式,突破學習最難的關卡就,從而解決問題,
西蒙一生圍繞大問題不停在政治、數學、心理、計算機等領域來回探索,一生共拿了 9 個博士學位,就像學會了凌波微步,在學科森林肆意穿梭,毫無壓力。
大問題表徵就像一條線,跨學科就像一顆顆珠子,把珠子串成項鏈,問題往往就解決了。
西蒙是如何表徵大問題的呢?
西蒙的大問題表徵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組織決策——人的決策——人類問題解決。
西蒙的大問題原來是「組織決策」,後來發現,「組織決策」往往是「人的決策」,而人的決策問題是關於人類行為的中心問題,任何單一學科都無法獨立承擔這一重大的基礎性問題研究,於是,西蒙嘗試用其他科學知識解答
在嘗試過經濟學與管理學後,西蒙轉向心理學,用人類認知與計算能力有限提出滿意理論,後來又發現已有的心理學也無法深入解釋人類決策機制,萌生用計算機科學去模擬人的思維過程,此後西蒙研究的大問題表徵為「人類問題解決」。
如此可以發現西蒙問題表徵的過程:先用不同學科知識表徵大問題,在學科內遇到瓶頸時,不但不會囿於學科知識而停頓,而是繼續走出圈子,用更廣闊的思路解決大問題。
由此可見,問題表徵既拉開大問題的廣度,也能擴展大問題的深度。不同表徵下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可形成了大問題研究的多個層面,不同層面的研究相互支持,從而形成對這一大問題更全面的理解。
三、遷移學科方法
大問題之所以成為大問題,核心在於問題的解決難度,你需要不斷遷移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敲碎它。
在遷移其他學科方法之前,你必須至少掌握一個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才有遷移學習的資本與方法。你要明白,你面臨的是別處學科的壁壘,如果鎚子不夠硬,裂縫也敲不開。
一般情形下,一個學科往往具有自己的傳統方法,但久而久之傳統方法會成為該學科研究拓展的桎梏,研究者有路徑依賴,往往難以創新。這時,你就要不受任何學科傳統方法的束縛,大膽借用、移植其他學科的方法。
學習多學科的好處就是不同學科解決問題有不同的思路,如果能綜合運用,往往能打開單個學科的困境,就像你要做一把椅子,你僅有鎚子還不夠,你還需要鋸子、釘子、刀子……
西蒙用這個方法,成功在管理學和心理學中闖出了一條新路子。
西蒙為解答大問題「組織的決策」學習管理學,發現傳統管理學概念混亂,不符合科學法則,於是決定開闢新途徑,找出新的研究方法
他藉助社會科學的操作主義方法,對管理學中各種概念,如目的、過程等做出操作化定義,讓其符合經驗觀察結果或狀況,為其創立以決策為核心《管理行為》組織管理理論奠定基礎。
再如西蒙在為解答大問題「人類的決策」學習心理學,發現傳統心理學的兩個流派:行為主義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均存在問題,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思想、意志和意識不可觀察,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感覺、思維和知識理應是心理學關注的核心,兩個學科相互打架,非 A 即 B ,面對這一困境,西蒙決定採用新方法——藉助數字計算機來解決人的思維與認知活動。
他認為計算機對符號的記錄、儲存、複製、轉移、刪除等基本操作與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相似,可以像研究動物那樣研究計算機,便依照人類在解題、下棋等典型智力活動中的方法,編寫了各種程序,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思維與認知,觀測計算機在不同模式刺激下的表現來研究人類的決策,最終,西蒙實現了對思維的經驗研究,構建出關於人類思維和認知的經驗科學。
四、重新定義概念
天下並沒有什麼新知識,所謂新知識,都是從舊知識的流動,像活水流經一個個池子,形成了一個個學科。
重新定義概念是將自己知識池子的水活動起來。
進入新領域,首先面臨著如何處理概念的舊定義,而概念的知識往往與特定的學科知識傳統緊密相關,對概念重新定義有助於擺脫這一學科知識傳統的束縛,帶來更多創造性的成就。
如何重新定義概念?
很簡單,把原有學科中關於此概念的知識內容轉換成多個學科中的知識內容。
例如西蒙重新定義情感。情感在心理學文獻中被定義成與人類思維理性相對立的概念,或者說情感是非理性的。但西蒙認為情感與理性並非對立。
「情感是動機的主要來源,它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目標上,而且情感會有助於對其激起的目標進行積極的相關思考。」因此,西蒙把情感定義為「中斷系統為響應突發強烈刺激而啟動後產生的行為」,這樣,情感就可以成為計算機認知模型能夠處理的對象,實現了由心理學到計算機科學關於情感概念知識的轉換。
概念的轉化,不僅讓舊概念更清晰明白,而且可讓新概念應用到新學科,獲得更多啟發,從而解決問題。
五、同行合作交流
一個人學習未免過於無聊和單調,好的學習者善於與其他學科的學習者合作交流,取長補短,融合百家之所長,實現知識在不同合作者之間頻繁而密集的流動、轉換,從而實現知識創新。
如果將知識定義為水,學科定義為格子,學科知識就是冰塊,你需要做的就是用熱水來融化冰塊,使之一體。
為此,西蒙提倡作出各種嘗試。
提倡結交朋友。西蒙如此形成朋友的好處:「你會發現所有你需要的程序都儲存在你的朋友之中。只要你不過多干預,這些程序會富有創造性和富有成效地執行任務。」逐步結交你可能感興趣的領域中的朋友,這些朋友會讓你被動了解領域中的真正重要的和驚人的進展。
當然,這裡說的朋友是指與你旗鼓相當,或者水平高於你的朋友,這些朋友可能會成為你的貴人。如果你水平不足,又想拚命想擠入某個圈子時,你就註定是個旁觀者。
提倡與人合作。西蒙把與合作者看成是具有頭等意義的「啟發式」,與這些精力充沛、聰明睿智、博學多才的人進行合作受益無窮 例如他就與紐厄爾合作構建計算機模型,西蒙善於程序設計的策略思考,紐厄爾善於精於用計算機程序語言實現策略,二人互補知識結構和關注點,促進了知識在他們頭腦間迅速轉移,創造出一系列思維模型。
提倡加入或創建跨學科小組。這個跨學科小組要求成員對不同學科有相當的專長和良好的基本知識:可能是數學,可能是計算機,又或者是藝術設計,如果他們只對學科感興趣而未曾深入研究,那就很難激發出新的思維。
提倡跨學科爭論交流。創新知識得到認同需要過程,在此期間,有關這些知識的內容、理論前提以及形成知識的方法都會受到質疑。公開而理性的學術爭論,有助於完善知識內容,建立更可靠的理論前提和澄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從而實現知識由創造者向學術共同體轉移。學術爭論的結果除了幫助學習者完善內容和澄清問題外,還擴大創新知識的影響力,實現知識轉移。
小結
如何用文學中英雄之旅的隱喻來更好理解跨學科學習的方法?
以下以我喜歡的《海賊王》為例。
找到大問題:我可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表徵大問題:成為海賊王需要穿越偉大航路,路上的所有故事都是大問題的表徵,例如《生存之海·超新星篇》的七水都之戰與頂上戰爭,《最後之海·新世界篇》的魚人島之戰與四皇大媽之戰。
遷移學科方法:每進入一個新島嶼,島嶼都一片平靜,雖有抵抗強權的勢力,但一直無法突破,而當草帽紅賊團進入後,都會打破已有的秩序。例如在進入堂吉訶德家族統治的德雷斯羅薩島嶼後,草帽團就四處竄動陸續激活並牽動出島內的暗藏力量,最後大膽進擊,一舉擊敗堂吉訶德家族。
重新定義概念:如何才能成為海賊王?是找到前任海賊王羅傑的寶藏嗎?是解開全歷史原文秘密嗎?是走完偉大航路抵達海洋盡頭嗎?是成為新世界最強的人嗎?還是顛覆海軍統治建立新秩序嗎?
同行合作交流:與同行合作的例子有:與白鬍子海賊團聯合參與頂上之戰,與紅心海賊團合作打敗七武海之多弗朗明哥,與班吉黑幫團合作狙擊四皇大媽;與同行交流的例子有:與青雉、赤犬、藤虎、人間兵器交戰,深知與海軍力量差距之大,退後與雷利修行兩年。
建議學那些學科?
陽志平老師曾在《人性與暴力》 說:「對於二十一世紀來說,最重要的是網路科學、認知-神經-心理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與詩學。」
建議先從這個五個學科開始。
我現在如何踐行跨學科?
我先從認知科學的大師西蒙開始,計劃是這樣的。
1)以西蒙人物為起點:縱向學習。搞了一個「向大師學習:西蒙」的書單( http://t.cn/RanoUws ),列出了西蒙所有的著作,主力讀書,間中讀讀別人研究西蒙的論文和文章。我現在正處於這個階段。
2)再西蒙的理論出發:橫向學習。西蒙關於認知科學的議題有:認知科學、有限理性、理性決策等,把這幾個議題相關最好書籍找來主題學習。目前建立的書單有 認知科學必讀書單 和 元認知書單
3)最後中心圍繞西蒙人物:網路學習。既然西蒙如此牛,研究西蒙的人吉仁澤不會差吧,他的《有限理性:適應性工具箱 》得去看看吧;另一位西蒙的朋友馬奇是管理學大師,他的《馬奇論管理》也得去讀吧、西蒙的弟子安德斯·艾利克森寫了一本《刻意練習》,你也得買吧……
這樣一來,求知慾驅動,你已經在被動跨學科學習了,哈哈。
一個領域的巨人可能是另一個侏儒,但有跨學科思維的人即使是侏儒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強大的基礎足夠他在另一個領域也能看得更遠。成長的更快。
簡單來說,跨學科思維像是一本名著,當你的閱歷和經驗到了一定的層次的時候,不管是什麼表達方式,什麼語言,他都能對某些東西心領神會,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共鳴或者異議,這是我們能夠啃下去晦澀難懂的譯文,亂七八糟的表達方式的根本。跨學科思維,就是這種心領神會。
學習和培養跨學科思維,就是培養這種能力,能迅速地找到共通之處,在另一個領域也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1.自然科學等基礎
跨學科的思維,是建立在有學科基礎之上的,而自然科學是最基礎的基礎,更簡單的來說,這是我們基本要掌握的常識,至少要具備基礎的聲光電力的知識,能自然且博學的解釋這樣那樣的自然現象,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哲學,邏輯學等抽象的思維
如果說自然科學是基礎,那麼這些哲學類的思維就是橋樑,它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知識和收益,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這種思維卻幫助我們梳理思緒,和思考,鏈接自己和他人,過去現在和未來,豁然開朗,一點就通,這在跨學科的領域中會讓你如虎添翼,同時,又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融入在新的領域之中,溝通不同的學科,找到共通之處。
3.實踐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句詩小孩子都會背,動手接觸一遍,和只看只想絕對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達芬奇,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文藝復興人文主義(Renaissance humanism)在科學與藝術之間並無相互排斥的極端現象。達·芬奇鑽研科學、工程領域就像他的藝術作品般令人難忘與突出。手稿中約13,000頁的筆記與繪畫全是混合藝術與科學所組成的紀錄。這些紀錄是達·芬奇在歐陸行程中透過觀察周遭並不斷的創作而來。
所以,跨學科能力的培養,至少要善於實踐和專研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科目。
4.有意識的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
當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嘗試著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理清邏輯,解決方案,結合和對比,知道最後的能總結歸納出來一個更好的,屬於自己的解決方式,有意識的鍛煉一下自己,將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內容找到共同點,融合,創新。
對於不是自己的專業,要注重學習的方法,每個人都是以讀書做為學習的主要方式,但閱讀是有方法。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我建議還是以加快理解的「類比讀書法」,針對學科,先要深化行業的專業知識技能,廣泛領會這一行業的知識,以該行業的書籍為主,進行主題閱讀。
首先,解釋一下,與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的垂直閱讀與水平閱讀。
作為職業發展方向的兩條路,一是成為專業領域的專才,而是成為多個專業領域的通才。解釋一下所謂的專才,是指在某一特定的行業中,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專註於這個行業的工作者。通才是指沒有固定專業,在多種專業上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工作者,綜合性人才。
在商業中,不同的人才,相應的讀書方式,也因人而異。首先,個人要成為某一專業的專才,積累到一定階段才能躍升為多個行業的通才。就像登山,先從最低處爬起,慢慢越過一個個台階,才能登到頂峰,閱讀也是如此。作為某一行業的專才,先要深化某一行業的專業知識技能,廣泛領會這一行業的知識,在閱讀方向上,隨之深入某一行業的書籍閱讀。要想成為通才,需在某一行業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對所有行業的知識應用於自身。這種以特定行業的垂直閱讀為基準,在水平方向上閱讀所有行業書籍的方式,就是水平閱讀。
例如,你想在醫療行業,成為心血管內科的專家。那平時閱讀的書籍就以心血管方面的知識為主,廣泛閱讀有關心血管方面的診斷學知識,藥物學知識等。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在內科方面,具有全面的權威。除了閱讀與內科疾病相關的書籍之外,還需要與相關專業知識的書籍為基礎,閱讀在心理、行為、溝通、思維方面等,看似與專業無關的其他方面的書籍,將不同行業的知識應用於自身。
垂直閱讀適用於想成為專才的人,可在創建個人擅長的專業領域,形成個人的思考方向。水平閱讀,適用於想成為通才的人,閱讀在不同行業的所有專業書籍,具備廣泛的知識,寬闊的視野,在遇到困難時,可利用個人的思考主場,考慮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類比讀書法,就是以某一專業為基礎,在垂直方向上深入該專業的知識,在水平方向上對其他專業進行跨學科的閱讀,通過比較,總結,經過知識的碰撞,產生新的創意。
說到閱讀,首先,要知道如何有效閱讀,牢記書本內容,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這也是跨學科學習需要掌握的方法。
一 ,設定讀書目標
專註於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通過斷舍離,快速抓到書本4%的精髓。
所謂,斷舍離是日本提出並非常流行的現代家居整理方法。是以自己為 主題,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
一本書的內容只有20%是重要的,根據斷舍離的方法,捨棄書本80%的非重要內容,根據二八定律,從20%的重要內容中快速抓取到4%的核心部分,進行研讀,消化。
二 , 製作思維導圖
美國國論學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想要讀完一本書,牢牢記住書本的知識,除了傳統的讀書筆記之外,非思維導圖製作不可。它是將一本書的內容,濃縮到一張紙上,抓取關鍵詞,快速掌握書本的結構,使書本信息,一目了然。
要牢記書中的內容,除了繪製思維導圖之外,還需用80%的精力,閱讀書中20%的重要內容,通過反覆閱讀,強化記憶。但是,光讀書,不行動也是行不通的,只能是光說不練 的假把式。學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行動,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那到底要如何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個人建議,設定具體的行動目標,思考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將目標具體化,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並開始行動。
日本的培訓講師大岩俊之,在創業前,偶然讀到關於周末創業的《不用辭職,照樣年收入翻倍,無風險副業創業的完美指南》這本書,根據書中的內容制定了兩個行動目標,以「提供免費的服務積累成績」及「三個月內不收取任何費用,以研討會講師的身份出道」。根據當時作者所處的位置,發現在現實與目標中有10%的差距,為了縮小這種差距,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動方案,比如:「將自己做講師的宣言」群發郵件,」尋找有企劃能力的人合作」,「詢問思維導圖講座的授課老師」。選出最想做的切實可行的一個方案,最終選擇去東京與速讀講師見面,諮詢了關於創業的問題,邁出了成功創業的第一步。
個人所建議的類比讀書法,來自《高效能閱讀》這本書。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原尻淳一的著作。是閱讀的方法論。主要介紹簡單實用的閱讀技巧,幫你改善讀書體質;保持讀書熱情;解剖你的閱讀模式;建立積累經驗數據;幫你贏得職場競爭力。
通過有效閱讀,牢記書本內容,將知識轉化為能力觀點。出自《實用性閱讀指南》。整本書,更側重於實踐能力。總結了實用性的閱讀技巧,讓你不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
身為一名互聯網設計師,需要學習交互、產品、平面相關的技能,最近看一些同行用C4D做出來的效果越來越炫酷、用AE做出來的動畫好牛逼,深深的感覺焦慮。而我平時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閱讀文學、經濟、投資方面的書籍,在設計領域高不成低不就。
如果跳槽到其他崗位,設計類的知識就等於全部放棄。所以,跨學科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前期,除非某天你一躍枝頭,再也不需要考慮靠著專業技能吃飯,否則,總有一條路是你後悔沒走的。
推薦看一本書《如何高效學習》,主要精髓就是學會不同學科(專業)的知識建立聯繫。
跨學科,並不難,你想,高中的時候還文理不分家呢。所謂跨學科,就是把你曾經丟掉的那些學科拾起來,再研究。學習,什麼時候都不晚。學到一點,就有一點的收穫。。。。。。。。好吧。。。。。雞湯了
舉個栗子。。物理和數學,他們之間有相互交織的內容吧。或者說,歷史和政治,這個你們懂得。。。兩者交匯,就會有1+1=3的效果。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