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吃東西時我在吃什麼?

為什麼暴食可以發泄?斷食真的有利於節食嗎?為什麼初入職場就胖五斤、十斤?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在吃什麼呢?


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吃什麼。大家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我抽的不是煙,抽的是寂寞。聽起來或許好笑,但我認識的一位企業家,真的就因為這句話把多年的煙癮成功戒了。當我吃東西時,我在吃什麼呢?正念禪修的第一個練習,就是很慢很慢地品嘗一顆葡萄乾。所謂正念,就是有意識地不評判地去覺知當下。我們大多數時候都狼吞虎咽地吃了手裡的零食,然而並沒有察覺它到底是什麼味道。因此正念地吃葡萄乾,就是將咀嚼一顆葡萄的感受,細緻到分毫。有的人說,這讓他們學會「尊重食物」。

當我們吃東西,吃的是滿足感。食物本身的滿足感之外,更是一種關係帶來的滿足感。對於中國人來說,吃飯是一種社交重要環節。想約心儀的人讓關係更進一步,吃個飯吧。上下級想交交心,吃個飯吧。朋友之間送走要離開去遠方的人,吃個飯吧。過年,吃年夜飯,過生日,吃蛋糕,過端午,吃粽子……以至於,很多時候,我們想節食,想晚上不吃了,但我們除了要拒絕食物的誘惑,更似乎要在社交中為關係作出一些犧牲。因此,前段時間,我和我的師姐去參加一次為期六天的辟穀,很多人是不敢跟家裡人說的,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如果你告訴家裡人你六天不吃飯,爸爸媽媽可不心疼壞了。

柔軟的食物給人帶來安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些人,會喜歡流食,喜歡軟性的、偏甜的食品。當然,這跟一個人的成長地區的飲食環境、腸胃健康程度有很大關係。但是,某種程度上,軟軟的,甜甜的流食是一種慰藉。就像研究依戀的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大體是說,給小猴子前面放置兩隻人工做的假的母猴。一隻是用海綿和毛織物包裹的木製母猴,裡面還有溫暖的燈泡,另一隻由鐵絲網製成;胸前均裝有奶瓶。科學家發現小猴子總是更喜歡柔軟溫暖的母猴,而非冰冷的鐵絲母猴。並且在害怕的時候更願意到木製母猴那裡尋求安慰。這個著名的實驗體現了柔軟的接觸給人們帶來的安慰。

很多時候我們吃的是情感,亦或者是情結,情懷。就像很多月餅商會主打思鄉這樣的情感,或者類似洗衣機「和媽媽洗的一樣乾淨」。其實身在外地北漂的人更願意找他更習慣的家鄉食物,至少,南方人找找燉湯,北方人找找麵食。對我而言,我會在廣東的時候很留戀北方的魚香肉絲,在北京則專門去粵菜館,吃到就很滿足。那種感覺就像聽一首老歌,你會立即回到跟它有關的記憶,人,地方上去。家,是人永遠的情結。前段時間我在知乎上看了一篇催吐的文章。結論是說,催吐還是對身體很不好的,不會有多少減肥效果,並且可能導致進食障礙。那為什麼人要吃了再催吐呢?恐怕就是想要這種滿足感,又想要排除掉熱量的一種極端的做法。

為什麼說斷食者復食後可能有更大的反彈?關於斷食,我不能說斷食就是不好的。但是個人親身經歷來說,斷食過後人的食慾似乎更強。除非你意志力非常強大,能夠做到長久地壓抑這樣的食慾,或者真的做到吃素食,吃流食。恐怕才會有效果。壓抑會引起更大的反彈。畢竟我們的自制力是很有限的。當你在一件事情上消耗了自制力,你就會在另外一件事上沒有那麼有自控力。

哈佛幸福課裡面,有一個經典的自制力實驗。大體是,實驗者請兩組人做實驗,到了中午餓的該吃飯的時候,請他們在屋內等候。一個房間里放了蘿蔔乾,另一房間放了誘人的餅乾,都告訴他們不能吃。然後讓兩組人一起去做一個放了巧克力的房間,告訴他們能忍多長時間就忍多長時間。最後研究人員計算,兩組的忍耐時間。結果發現,蘿蔔乾組的人忍耐時間更長,因為之前他們面臨更少的誘惑,就沒有損耗太多的自制力。因此,單從心理角度,我是不提倡斷食的。(可能是因為斷食6天瘦了10斤後,剛回來就迅速反彈n斤的心酸吧!)

美食是願望的達成。美食是一個美麗的夢。我們總說,夢是現實的補償。一些你在現實中所壓抑的願望,焦慮情緒,都能夠通過吃得到一種緩解。不少暴食症傾向的女生,她們表達的煩惱當中核心的主題就是控制,核心情緒就是焦慮。如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她的暴食傾向與她在生活中有一個過度控制的母親不無關係。一般人可能認為胖子都是心寬體胖,是那種不計較的、憨厚好說話的老好人。事實上初入職場的很多小夥伴感受到了,一進入職場就胖五斤、十斤。除了跟久坐與應酬有關,就是一種「過勞胖」。

貪吃可能是安全感缺失的體現。前幾天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說慎重選擇一個對食物太過貪婪的人作為伴侶,我就很不幸地中槍了。其實我覺得是有點道理的。作者提到,「吃的背後,有許多心理、情感需要。人一生下來與母親最主要的連接就是吃,是吃才能讓一個嬰兒活下去。一吃就停不下來的人,可能意味著內心有太多關於被愛、被接納、安全感等等的缺失,所以,會用吃來填補。」

什麼是心理健康的人?高的心智化水平是一個心理健康的標誌。心智化是個心理治療中精神分析的術語,可以理解為反思與覺察。因此,當我們吃的時候,我在吃什麼,看到這一點就是一種反思覺察,就是一種心智化。

當你吃的時候,你在吃什麼呢?


吃,是一個是生物就離不開的事情。人吃,吃的不光是食物。當然從生理角度看,吃的就是食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素、微量元素、脂肪等等……但是很多時候,人這種有腦子的動物吃的更是一種心理需求,或者說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是相互輔助相互補充的。

進食的時候,人的身體新陳代謝加速、各種激素分泌變化、大腦也會有多巴胺愉悅起來,更有許多不同的食物是人獲得不一樣程度的愉悅感(一般熱量高脂肪高的食物愉悅感更大)。極餓則會低血糖等,使得人焦慮、難受、沮喪、暴躁等等。

心理上需求變化多得多。但是吃在許多文化和神話里往往充滿罪惡~《聖經》里亞當夏娃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印度有個什麼故事裡面說開天闢地的時候神本來在宇宙無拘無束,後來吃了地球上的土塵埃和水就飛不動了落入人間了等等……很多文藝作品裡面,吃也表現出特殊的意義:《鐵皮鼓》裡面,憂鬱的婦女最後生吃沙丁魚而撐死、《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在失去愛人以後不分晝夜地暴食最後身材變形極其自卑而自殺、《天下無賊》劉若英得知丈夫去世以後就不說話只是一個勁兒地往嘴裡嗎塞烤鴨、還有一個日劇《心理醫生》寫一個暴食症催吐的女孩子就是因為母親去世,父親忙於工作無人關愛而自己喜歡一個男孩子卻因為自己胖而自卑、日劇《大胃王》裡面男主人公永遠在食量比賽中獲勝是因為一直貧困為了贏得巨額獎金等等……

其實很多瘦子都活的很簡單,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心態好,會滿足自己,並且自信。當自身的各種慾望,不僅是食慾被滿足後,食慾自然不會那麼強烈和難以控制,吃的除了本身的食慾之外,還有在補充你其他沒有被滿足都慾望。還有一種是在節食減肥或者斷食絕食之後,因為你的身體已經處於饑荒之中,強烈的生存本能爆發和控制了你的理智則另當別論了,這個時候吃的就是生存的希望了。

心裡空虛的時候,胃裡就不能空著。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池不一定是真的餓了,只是饞了,想吃而已,不然覺得空虛無聊寂寞,覺得自己沒有安定的感覺。甚至很多時候是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沒必要保持身材那幹嘛不吃呢?但是吃了以後又會後悔或者時間長長胖了又追悔莫及,進入就好和自責中,然後再通過吃來緩解不滿和自責,以此惡性循環。

人往往越不讓幹什麼就想幹什麼,而就像《聖經》裡面說的原罪,每個人生而有罪。所有令人快樂的東西都會帶來危害,都不是讓大本能所會自然作出的選擇,人是一半神性一半獸性的動物,這種平衡奇妙而艱難。吃也是一樣,除了為了生存的吃,吃的是慾望和一種安全感。


推薦閱讀:

性格靠努力可以改變嗎?
學醫你最後悔什麼?
有些人為什麼總是寡言少語不想跟人說話?
那些來北京的外地人 討厭北京和北京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我都27了,進商場買衣服還會不自主緊張手心出汗,特別是沒有明確目標時候,怎麼解決?

TAG:健康 | 心理 | 情緒 | 心理諮詢 | 暴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