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比外國人更節儉?
感覺中國人不管是在物質匱乏的時期,還是現在物質充裕的時期,主流社會都是特別注重節儉和儲蓄的。相對來說一些發達的歐美國家、以及不發達的亞非拉國家都沒有中國這樣節儉儲蓄的傳統。
當然,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如果從統計學社會學方面來分析,中國人並沒有比外國人更節儉,也歡迎打臉。
正如題主所說,中國人比外國人(不管在是發達國家,還是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於儲蓄。
從圖中那條高高的深灰色線可以發現,大約50%的國民收入都被儲蓄起來了,而這個數據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實,高出的這部分主要來源於居民儲蓄。我們通常認為良好的社會福利系統是消費傾向增加的重要原因,退休後持續穩定的收入讓人們無後顧之憂地享受當下。可是當我們再考慮到那些相對不發達的亞非拉國家時,似乎就很難用完善的社會福利來解釋了。在2010年,福布斯發表了一篇文章 『Why Do The Chinese Save So Much 就從一個有意思的角度 -- 男女比例的嚴重失衡,合理地解釋了這個現象。
重男輕女的觀念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促使一些家庭根據偏好來「選擇」自己的孩子,由此產生的男女不平衡會造成婚姻市場的緊張,男方家庭充足的儲蓄在此時就成為了競爭優勢,所以這些家庭使勁儲蓄的動力就是為了結婚。調查結果證實在中國男女比例失衡越突出的地區,有男孩的家庭儲蓄率就越高。不僅在婚姻市場,一般家庭還會使勁存錢買房,當然部分還是歸因於要找媳婦,這些都促成了高居不下的儲蓄量。
雖然中國人更節儉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傳統習慣,社會保險系統等等,但是男女比例的失衡已經成為當前不可忽略的因素了。中國的社保制度沒有國外發達國家那麼好。
在法國、德國、美國等國家,最低每小時工資在9歐元,我們在9人民幣左右,人均收入也低很多。不存錢,萬一生個病怎麼辦呢?
中國普通人都是窮過來的,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是想消費的,只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不得不都去存錢!我想說猶太人比我們更節儉。
之前在一家對沖基金實習,老闆40多歲猶太人,儘管開敞篷賓利,在洛杉磯最繁華的比華利山莊好多棟寫字樓旗艦店,還是經常像孩子一樣很興奮地和我分享外賣優惠碼 ……
再看看咱們中國女婿扎克伯格,身家上百億照樣開著幾萬美刀的二手車。
總而言之,節(kou)儉(men)確實在猶太人體現得淋漓盡致,不該花的錢真的一分也不花中國的大多數時候都很窮, 即使在今天,印象里好像只有唐宋的物質是相對寬裕的。
今天物質並不充裕,比如地溝油,轉基因等等食品問題的原因之一是:這麼些糧食,養活不了這麼多人。數據可以看下中國每年的糧食缺口。
---------------------------------------------------------------
忽然想到記得好像鄧公說過類似的話 去找來了 年輕時候出過洋的鄧公視頻全程就說了這兩句話。窮慣了.
習慣沒改過來.
不過題主你真的確定中國人更節儉?你可能沒見到在街上到處撿煙頭的外國白人以及逢超市打折就瘋狂掃貨的家庭主婦們...危機感
中國人真的比外國人更節儉嗎?
根據《中國奢侈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014),中國奢侈品消費份額在2014年佔全球的25%,具世界第二。
昨天騰訊財經新聞就又說了這件事,
http://xw.qq.com/finance/20151018007557大體就是說境外奢侈品消費幾乎都是中國人在干,中國人花多少多少錢買奢侈品,什麼時候開始的現象,找幾個原因分析一下怎麼回事。
轉頭再看看雙十一賣得多火爆,中國人天天喊剁手,比起人家Boxing Day, Summer Sale有過之無不及。
所以,中國人真的比外國人節儉嗎?
留學的時候,身邊的中國同學幾乎都在用蘋果手機,歐洲學生則即為少數使用蘋果手機,就算用,我們那是6,人家可能還是4。中國同學一周幾套衣服換得勤,每個月購幾次物,歐洲同學幾套衣服換了一年。看看人家fb,幾年前也是穿著這件衣服。而我們,幾年前的衣服哪裡還在。當然中國的衣服比歐洲要便宜多了,畢竟勞動力也便宜多了,你可能說這不說明問題。
去某國旅遊,本地同學帶我去玩,吃飯找地方的時候低頭羞羞地跟我說,這家太貴,那家也太貴,我們選家划算點的,最近還沒有找到暑期工,手頭有點緊。
本科的好朋友是某國來的留學生,假期要來我家玩,訂票的時候跟我說,我們坐火車回去吧,我是窮人,飛機太貴了。
在外面,我們總喜歡渴了就買個什麼喝的,外國同學那個瓶子,喝完了再裝水去。
中國人真的比外國人要節儉嗎?
沒有硬性證據也懶得找,但是就以上情況來說,真的沒有吧。
但是話說中國人真的愛儲蓄,沒辦法,我們的土地是國家的,我們買的只是使用權,幾十年後又得還給政府,又得買,房子又辣么辣么貴,大家又使勁炒,房子越來越貴,但是沒辦法啊,沒房沒有安全感。
好吧為了買房子我們要存點錢。
但是我們不是加拿大有醫療保險,也不像巴西看病免費,看病得花自己錢,還特別難,一不小心得個大病就得花大價錢治,沒錢就是死路一條。
好吧為了保命我得再多點錢。
突然想買車了,外國人買卟卟車可以買二手的,信得過還不心疼,窗玻璃壞了撞凹了都不要緊,報紙貼貼就能繼續用,撞了別人也不要緊,車保好好的,無所謂。我們買車,車吧倒也不難買,二手現在挑一下運氣好的話還是買得到的,但是買了車沒牌沒用啊。車牌就那麼多個,搖半天,歐不搖半個世紀搖不上一個,那就跟別人買吧,沒辦法,車都買了,這點錢得花。
好吧那還是再存點錢吧。
於是我一個月也沒賺多少,存著存著我能花的就不多了,看到喜歡的東西咬咬牙我還是會把要存的錢花掉一部分,於是會和自己說下個月節儉一點再省回來。
回過頭想想,是不是因為這樣,節儉的錯覺就出現了?
(好吧每次答題大部分都是因為睡不著,每次睡不著就愛瞎扯,有錯請輕奏(′?_?`))因為窮!
窮怕了。
生活沒保障,隨便一場大病就壓垮了整個家庭
苦日子過怕了。千萬富翁的父母一樣愛撿瓶子。
我能不能弱弱說一句…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福利制度不完善。要是我們看病不花錢,政府基本生活給我們保障,大家也都不會節儉了。
因為沒有具體數據支撐,所以只拋個觀點:「節儉」是對物質不充裕的美化。直白點說,當下中國並不處於物質充裕階段,仍處於供不應求階段(糧食肉奶蛋人均供給是多少?),貧富差距(基尼係數)多大,這個數據你沒看到啊。政府向來鼓勵儲蓄不是有悖提升GDP初衷嗎——那為什麼還宣揚儲蓄?原因是人太多,沒那麼大供應量(包括自產和進口)滿足各種需求;另外,產業結構是否健康(一股腦地全去種橙子,誰來種蘋果?)。等等。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不節儉的中國人都被淘汰了
有個叫霍夫斯坦德文化考量的模型,裡面有一項指數叫長期取向,我覺得能回答題主的問題…
整個東亞人群都愛儲蓄,我覺得這是進化的產物。
賺多少錢,做多少事情。中國有太多的窮人。
主要是生活沒保障啊,真玩奢侈歷史上還是有很多人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