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日劇《天皇的御廚》最後一集?

看日劇不多也不少,《天皇的御廚》是我個人認為會使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也是我心裡的top系列,前11集每集都很佩服編劇,最後一集看的時候處於覺得難看,難以理解,理解,聯想到自己的民族情緒複雜的混亂狀態,評論各異,我想也許我太年輕並未能剛好領會,想問,從客觀主觀以及各方面如何看待這部優秀的日劇的最後一集


同題主,剛剛看了《天皇的料理人》最後一集,看到篤藏極力維護天皇的那一段,覺得怎麼都很難以理解,尤其是作為一個中國人。

第一,在看到篤藏說戰爭的責任是屬於軍部的,而天皇什麼也沒有做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有些不可理解。可以看到劇中通過天皇跟民眾接收一樣的配給,而且特寫了天皇吃沙丁魚和乾魚這種事件,來維護天皇的形象。但正如知乎上其他關於裕仁天皇的問題所說,在天皇還掌管國家實權的二戰時期,對於東亞其他國家的侵略也好,對於日本部隊在中國的殘忍行徑也好,都是保持著默認甚至於鼓勵的態度,具體可見天皇在中國是否遭遇誤解?真實形象如何? - 歷史這個問題下的回答。劇中完全不提這些事情,而只表現篤藏和師傅是如何極力維護天皇的,也許這一段是為了塑造主角的形象才這樣表現的,但是我覺得卻起到了粉飾天皇在二戰時期的罪行的效果。所以在看這最後一集的過程中我都是非常難受和糾結的。如果說前面十一集為了塑造主角的形象,雖然採取了一些在我看來有些「過火的」藝術手段,但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且為之動容的話,那麼最後一集我真的有些不能接受,因為我覺得這種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做的藝術的加工真的有些過火了。

第二,在看最後一集的前半段的過程中,我都在思考天皇的存在對於當時的日本國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可以看齣劇中並沒有像其他涉及二戰的影視作品一樣,表達了當時日本民眾對於「建立大東亞共榮圈」和「向世界展現大日本帝國強大力量」的狂熱情緒,而是主要通過主角來表現對於戰爭和「那個令人討厭的時代」的厭惡。既然這樣,「為什麼以主角為首的日本民眾對於領導戰爭的天皇還是這樣的不離不棄,甚至不惜一切願意維護他的存在?」,在前半段我一直是帶著這樣的困惑在看的(其實前面主角在法國聽到明治天皇去世的時候,那個激烈反應就讓我產生了這種疑問),可以看出導演也是有意想讓人產生這種疑問。這實際上是為後面,主角師傅回答麥克阿瑟的問題「What does tenno mean to him」做了鋪墊。導演也許是故意拋出一個問題,然後在自己解釋?不管怎樣,我覺得主角師傅那個把天皇比作味增的回答都較好的解釋了這個疑問,也解釋了為什麼天皇在二戰後仍然得到了保留吧(當然我覺得更主要的就是這是各國政治博弈的後果)。

總之,這部劇結束了,而加長版的最後一集也同前面十一集一樣在對主角形象的塑造上不遺餘力,但是這裡為了塑造主角的忠誠形象而作的這種「粉飾」處理,讓我同題主一樣感到糾結、難受,以及難以理解,這也使得這部讓我追了幾個月的十分喜歡的日劇,在我心中打了一點折扣。其實我一直覺得這部劇跟我國的某些樣板劇真的有那麼一些些像呢,只是導演對於尺度和感情的把握不得不說有些微妙和技藝高超,才讓人沒有覺得這部劇充斥著過於黏膩的感情,反而覺得感動。只是,這最後一集。。。


天皇在日本人心目中已經超越了一般人的存在。換句話說在歷史上乃至今日,天皇對於日本幾乎每一個國民來說是宗教信仰,是神一般的存在。二戰中許多日本戰俘其實抱有反戰情緒,他們會將挑起戰爭的罪惡歸咎于軍方,而幾乎所有人都一致認為天皇是純潔無辜的。記得中間有一集,主人公和基友在巴黎時得知天皇去世的消息,本來還開開心心吃飯泡妞耍帥,突然兩個人不約而同丟下妹子跑掉還痛苦絕食。作為中國人雖然不能接受這種價值觀,對我來說甚至是有些厭惡,但從日本文化與國民心態角度來講,整個劇的走向到最後的結局都真實反映了現實中的情況,正是編劇忠於歷史,認真客觀審視國民心態的寫照。不能理解並不代表它不是一部好劇和一個「好的」結局。

(ps:整部劇看過來都被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直到看到倒數第二集就要氣死了,深深不能接受這樣的價值觀,儘管砂糖很帥還是果斷棄劇,果然只適合看《廢柴》一類的,主角負責帥氣美麗,我負責花痴中二就好了,hhh)


作為中國人的確覺得最後一集十分難看。不過,我想知道美國人怎麼看最後一集,尤其是拍了《珍珠港》的美國人。


推薦閱讀: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為何極端推崇天皇?二戰後美國為什麼不廢掉他?
日本皇室男性成員名字為什麼都有個「仁」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像「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之類的外國君主,應該稱他們為「陛下」還是「殿下」?
日本明仁天皇在魚類學上的學術造詣如何?

TAG:日劇 | 日本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