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外國少有高端中餐館出現?還都處在快餐、低端狀態?
為什麼沒有像在中國的哪些高端西餐一樣發展?就是說北京有很多價格很貴環境很好的西餐廳,但是(前提是我沒去過外國),在美劇神馬的裡面看到中餐都是外賣,或者小餐館。但是貌似外國人也挺喜歡吃中餐的,那在外國有沒有收費比較貴,環境比較好的中餐廳呢?他們覺的中餐只是一種快餐嗎?
我來個親歷者說吧。。。
我家在澳洲,就是 @leon所說的投資移民買飯店做身份,然後轉手賣掉的那種人。在我所居住的兩個城市,阿德萊德與墨爾本。。中餐館是嚴重的兩極分化。在阿德萊德,由於中國人本來就少,中餐館更少。僅有的一些都是像我家這樣的投資移民買下來做身份用的,雇的也都是半路出家在國內買了個廚師證過來做技術移民的所謂「廚師」。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餐完全淪為快餐。。甚至快餐都是低端的那種。。在我家飯店所在的FOOD COURT,普遍的價格僅僅是8塊澳幣一份飯,而對面的PLAZA為了跟我們競爭,很多都只有7塊。而且還有大量的相互抄襲的現象,誰家哪個菜賣的好,不出一個月,每一家都會有改了名字的換湯不換藥的東西出來。。比如我家接手前的師傅自己改良過的味道不錯的姜蔥雞,後來就變成了蔥油雞,蔥姜雞,油姜雞等等各種詭異的東西。。
所以,這店到我家手裡的時候,營業額已經縮水了一半。。而我家做完身份以後,接盤的老闆,生意還要差。。這樣轉手下去,不出三次,這個店肯定就廢了。。更不用說FOOD COURT的管理處還要從中抽油水。。每年的租金必漲5%,還強迫一定要用他們指定的洗碗公司,收費貴又經常打碎東西。。所以,一個二把刀的店主雇著二把刀的廚師,還要互相惡性競爭,還要被老移民壓迫,額外還有高昂的人工錢。。。怎麼可能去得到高端?而發展相對較好的則是由老香港移民帶到澳洲的早茶文化和廣東菜系。。在墨爾本,由於經濟和商業模式較阿德萊德已經相對完善很多。。有不少很正宗的早茶店和廣東菜飯店。。這些飯店一般規模很大,佔地幾百平米,還有連鎖。。廚師也是從國內專門找的。。這樣的店,在澳洲,不管是對華人,還是西人來講,都算是高檔飯店,一頓飯人均40澳幣左右這樣。。但也僅僅是高檔飯店的尾巴,跟真正高端西餐廳來比,還是不夠給力。。我知道的最貴的西餐廳,人均肯定要過100澳幣的。。但這也就到頭了。。。我聽我朋友說,兩個人去杭州吃大閘蟹,點了4個菜,吃掉3000多。。這在澳洲基本不可能發生。。。
總的來說,澳洲中餐之所以不夠高端。。還是因為華人投機取巧,不肯按部就班,很難做到規模化。。而只要不規模化,就一定難以高端。。
————————————————有人看,再寫寫————————————————————
其實說到底還是中國人做生意的方法問題。。在澳洲,一切都制度化,你按照制度走,無論如何都不會做死。。但如果總想著佔便宜,省錢。。那就一定會死的很慘。。一個小例子如下:
記得認識一個飯店的老闆,30剛出頭,國內學廚師很久,算是科班。。但人品也好,素質也好,都不高。。他自己搞了個飯店做。。發現頂不住,就想著賣掉。。。就在他剛賣掉,收了定金,還沒簽合同的時候,正好趕上政府衛生部門搞檢查。。一年一度。。到了他的飯店。。因為他認為已經賣掉了,就瞎搞,搞得非常臟。。被衛生部門警告了。。限期一周搞乾淨,提出了ABCD條問題。。結果這孩子自認為牛B,覺得店賣了跟他沒關係,不但不搞衛生,還把衛生局的人罵了一頓。。最後臨走臨走衛生局罰了他3000刀,他以為能抵賴,結果因為合同沒簽,店主名字還沒變更,加上滯納金,最後交了小4000刀。。。
現在的澳洲中餐行業面臨格式各樣的問題。。
廚師來源上,很少有靠譜的廚師,雖然每年都有好多人通過廚師的職位僱主擔保過來,但真正能夠做出正宗中餐的人少之又少。。而真大廚,一般英語又不好。。根本出不來。。真大廚,英語又好的,根本不需要出來。。而就算能夠做出正宗的中餐,是否能夠發展起來也很難說。。在海外,就要把客源定位在Local身上,那就必須對味道做出調整。。搞出來的東西中不中洋不洋的。。也失了中餐的本分。。
而老闆方面,除了大飯店的那些老闆,中小飯店(無連鎖都算中小)的營業者好多都是這樣的。。要麼如我,為了身份。。要麼如例子的那個人,斤斤計較。。。都不是能成大事的人。。而大飯店的老闆,一般都是老移民,年紀很大了,這些飯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接班或轉手這一步,一樣很麻煩。。。真正能夠做大的,就是像一樓說的panda express那種。。但那種,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不是中餐了。。。所以,想做高端中餐。。廚師,老闆,味道,規模。。這些都是攔在中餐前面的坎。。。如何克服,如何妥協,如何權衡利弊。。難上加難。。。普通中餐館都是為了投資移民(創造十個就業崗位),拿到身份就轉讓的。廚師也不是專業的,自己學一學,買好各種調味醬,很容易,看看千篇一律的菜單就知道了。非盈利目的、非專業廚師,談什麼高端?開餐館的只是為了拿到身份而已。
絕大多數外國人對於中餐的認知都屬於 第一口奶沒喝對。
主要原因是早期漂洋過海出去的都是在家鄉待不住的窮苦人民,帶出去的也不可能是什麼好手藝。
開高端餐廳需要大筆資金和人際關係,顯然非早期華人移民能負擔的。因此,早期中餐消費便宜,吸引到也是購買力有限的老外。
加上過去幾十年我們經歷戰亂,計劃經濟時代東西都沒得吃了,許多料理傳承也有斷層,且國際上之前沒什麼文化影響力。
國外也不是沒有高端中餐廳,只不過部分為了適應老外口味,華人反而不喜歡,因此在華人社區里的知名度可能不及洋人當中高,例如 Alan Yao在英國開的米其林中餐連鎖客家山。
無論在美國還是日本,中餐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現在其實是高端中餐進軍海外的成熟期。我必須同意一下一樓那位,跳過「是不是」來談「為什麼」絕對屬於耍流氓。。
我來介紹一下海外的中餐大概是什麼一個情況。。當然我並不是那種環遊全球的人士。那麼我就以我去過的幾個國家和地方來談談吧。
以紐約為例,中餐大概是用以下的形式進行經營。第一,美式中餐,這個代表就是panda express和運河街那些送外賣的為主要。所謂美式中餐的產生源頭,說法不一,但是總的來說,都是歸結於早期移民,在外國人不怎麼接受中餐口味的情況下,為了銷售的目的,所做的一種妥協。使這一塊的經營方式越來越接近快餐化,而且「中餐外賣」的主要經營商家也就是這些人。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panda express。但是這類中餐,中國人是很難接受了,凡是吃過川菜的人,都會對把「陳皮雞」做成橘子醬炒雞排條這種事情深惡痛絕到罵娘的衝動。。。這是正常情況下的正統蓉派公館菜代表(其實也有川南的做法)——陳皮雞。。這是美式中餐搞出來的狗屁
第二,簡易的中餐餐吧。傳說是英國人搞出來(待為考證),用於販賣一些簡餐食物和酒水,代表就是fishchip。。當然,中餐的存在也必然是有這樣一種形式,尤其是在美國南方,往往是在清吧或者撞球房裡面作為下酒菜供應。。早期的日餐也經歷過這樣一個階段。。在00年代初期,當時的供應方式是做一些諸如揚州炒飯,中式BBQ一些小食論盤或者論重量來供應,現在大概是和比較一般的壽司生魚片放在一起賣,揚州炒飯是其中的經典代表。。但是就南方來說,美國南方人口味latino會比較重,但是中南部的白人卻恰恰相反,所以清吧供應的小食。往往是味道非常奇怪,而且加有大量的sauce,會加入一些海鮮元素。。。
美式揚州炒飯第三,就是類似於大食代一樣的美食廣場,現在因為中式小吃,尤其是西安小吃和成都小吃,以及上海點心(雖然不太正宗),其中比較有代表性質的就是紐約flushing新世界附近,以及VAN的華人聚集區。。口味尚可,以較為廉價的小吃為主要經營。。
(flusing的新世界,美食廣場在地下三層)第四,就是類似於西村常有的日料一樣,小門面為主的店鋪,類似於居酒屋一般。。這種形式是由於,這段時間,11年以後,西安小吃和成都小吃,莫名其妙火了起來。。生意爆滿,而且大部分都是白人在消費,口味相當正宗,提供一些酒水供應。。這是目前來說,中餐裡面最有活力的一種的了。。。
火成一塌糊塗的西安小吃(不要看門面小,這是東村啊。。。)第五,就是很嚴謹的中華美食店。。實際上紐約在某幾個菜系,尤其是川菜,魯菜和粵菜的細分上遠遠超出你的想像。。即使在上海,粵菜最多給你分一個廣府菜和潮州菜就不錯了,川菜基本上就沒分開過,只要加了辣椒花椒的都敢說自己是川菜。。。但是紐約恰恰做到了,雖然實際上水平不一定很高。。這就是在國外來說相對高端的一部分中餐館,並且往往擁有極好的地段。。
比如這一家川菜館,就在時代廣場附近,紐約最好幾個餐館聚集的商業地段之一,人均消費其實還好主要看你吃什麼,比朵頤和草堂稍微貴一些,中午去吃個套餐,也就10美元左右,如果請客的話三位數也是消費的了
這家比較老一點,在西村,大四川。。其中在其他地方諸如chelsea或者中城也有分店
評論裡面有人提到了這一家,得過米其林一星的川菜館,傾城(cafe china)。但是呢,如果是聚會,請女朋友,倒是可以去體驗一下山寨的老上海風情。。但是前提,你絕對不能是四川人,否則你吃了要罵街。。。。
還有一家也是得過米其林一星的中餐館,這家起源於倫敦,全球分店也很多了。。就粵地的本地人來說,即使放在廣府和HK,也可算尚可的餐館。。名字叫客家山(Hakkasan)所以,總結一下。。中餐相對來說在移民情況比較老牌的國外城市,其實算是主流的菜品。。也並非全是廉價消費,但是傳統的美國人確實對於中餐是物美價廉的印象。。。就紐約來說,頂級的中餐相對少(主要是超五星的酒店和各類club,以粵菜為主,偶爾有從國內挖過來的川菜師傅和魯菜師傅),頂尖菜館還是以法國菜為主。。但是中高檔的餐館還是很多的,不至於到全是廉價貨色的地步。。至於為什麼,中餐會給老外物廉價美的概念呢?二代華人將中餐產業化(實際上是快餐化),以及早期來打拚的華人在餐飲業的傳統有關。。。
(歐洲的情況,我明天再來補充)
更新2.0:關於倫敦@Rayna Li我想來稍微補一下倫敦的的,其實還是有高端中餐的只不過非常稀少。就像一般日本高端館子都不在japan centre附近一樣,很高端的日本館子一般都在市中心繁華地段的大街上,比如green park,oxford circus。中餐也是一樣。china town的可以說多數是亞洲人開的中餐。而在高端中餐館裡非亞洲人開的還是很多的。也遍布在市中心繁華地段的大街上。也比如oxford circus,regents street,Kightsbridge。我覺得高端中餐的稀少是因為需求不到。沒有對那麼細膩的中餐需求,國內國外都是。不過確實相當同意粵菜的精緻。 不過非高端的中餐也還是有不少,liverpool street的老地方,羊肉串很棒,菜多也便宜,很有國內北方吃飯的feel。或者伯明翰的燒鴨,都是公認的暫。辣的話據說紅滿江不錯但是由於我不吃辣,實在是沒有去拜見過。意外的在牛津的泰國店遲到了傳統北方風味的熱湯麵,就是那種湯里有胡椒的那種,當時大冬天著實讓我吃的眼淚都要出來了。感覺好像要變成好吃的討論了我還是打住。手機打的不詳細見諒orz更新下,
歐洲其實範圍有點大,我待過的地方也就大倫敦大約小住過半年,柏林玩過一個月,赫爾辛基玩過一段時間,其他地方大部分就只是簡單地轉過。
那麼,我就單純介紹一下倫敦吧,當然希望長居英倫的人士可以補充一下我這個外地佬。
倫敦和紐約一樣,唐人街的位置都相當不錯,天生的商業區。並且衛生條件較為紐約運河街,相對還是要好一些。倫敦除了少數粵菜著實出人頭地了一把,廣式飲茶和廣府菜在倫敦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消費。但是大部分中餐還是在唐人街附近轉悠,這個角度來說,倫敦相對於移民國家來說,中餐產業相對次一點。但是其亮點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無比正統的粵菜,幾乎除了溫哥華以外,倫敦的粵菜是海外最正統的,這一點甚至是超過NYC和LA的。。所以,倫敦與紐約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廣式文化在這裡的市場變得非常的強勢,這也是倫敦中餐產業格局與紐約最大的不同首先推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茶樓皇朝:royal china
這家店的成功幾乎在橋界稱為傳奇,足見其成功,並且新店正籌備到上海來。。裡面的茶點都比較推薦。然後說一下柏林,本來知乎上留德的非常多,比如@陳浩 ,我本不應該班門弄斧,但是,作為一個停留小一個月的過路客,談談我的看法吧。。首先德國在中餐的專業度上是沒辦法和純粹的移民城市比的,但是卻有一個高消費城市都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出奇地物美價廉。
就粵菜來看,柏林相當出名的有「老友記」。。最初是做廣式燒臘起家,菜品比較偏廣府菜,也有少量的順德菜。就燒味來說,口感相當之好,但是菜品本身還是相對比較粗糙的,本來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但是粵菜是以精細著稱的,這個對比起來就有點想讓人吐槽了,裝修大概停留在HK80年代的老街區的樣子。。但是價格是非常舒適的,在柏林常住幾天以後,會覺得曼哈頓和內倫敦都是地獄一般的地方。。。
貼個他家的鳳爪吧(一會補圖)就四川菜來說,我比較推薦天府,其實這個天府取名有點莫名其妙,其中兩個亮點,一個川南派的小吃,一個是火鍋。。。關鍵是以上兩類東西一個鹽幫,一個渝派上河幫,這和成都沒幾分錢關係啊。。。
這家呢,比較像成都的玉林和老鹽市口附近的小店,把賣小吃的和火鍋店混在一起,其中豆瓣魚和夫妻肺片還是不錯的,鹽幫口味還是有幾分相似。。火鍋好像10幾歐一個人,鍋底是進口的國內鍋底,口感還可以吧。。。北歐等一會我繼續更新。。少是少了點,也不是沒有。而且把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做得高端大氣上檔次再貼一個中高端的價簽還是有很多老外買賬的。
比如,我所熟知的一個叫Confucius的餐館,位置市中心,消費平均一個人$30-40左右(這個檔次應該是中端偏高了,一般牛排店或者市區中的海鮮、義大利店是這個價位),經常門庭若市,顧客盈門,不預定基本晚上9點才能吃上,而且基本全是老外(私以為是因為中國人不去吃做得不地道還貴的中餐館。。。)。另外,芝加哥和紐約也有不少中端偏高的中餐館,但是老外數量就沒有Confucius多了。
中餐館並非不能做高端,中餐也並非都不適合洋人口味(一些做得很地道的中餐館也很受老外歡迎)。問題不在於菜品,而在於經營者。市場中大部分中餐館的經營者都比較土鱉(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詞兒了),不具備把餐館往高端做的資金實力(裝修、商務區的租金、餐具、服務員、服裝等等)和雄心,大多數中餐館老闆只想著湊合賺點錢,得過且過吧。再有就是一部分老闆英語不行,禮節和穿著也不行,往那兒一站就不像是做高端生意的人。
個人覺得,如果可以仔細研究一下菜品的外形(我們覺得司空見慣的梅菜扣肉老外覺得看起來好噁心),並且敢於做大量的先期投入,租個鬧市區的店,把裝修搞一搞,並且做一些本地化的宣傳,雇幾個甜甜的美國妹子(或者英文利索的中國服務員,省的破壞所謂「中餐形象」),高端中餐館還是可以站得很穩的不算回答的回答吧。我以london地區為例。在great london地區,中餐館一般分為如下幾種:
1. 外國人去,中國人去的不多的廉價中餐廳。這樣的中餐廳分布一般在China Town里位置不好的角落和東部或東南部london地區。食物的特點是油膩、廉價,以及除了長得像中餐外幾乎沒有中餐的感覺。有的店也買pizza和一些泰國菜。老闆不一定是中國人或者華裔,越南人或者泰國人的也有。在這裡吃飯的基本上是地道的本地窮人,有時有一些走錯了的和獵奇者,以及一些忙於應付工作和學習的外來者(這裡有少部分中國人,但南亞及東南亞人居多)。這個一般有外賣。2. 中國人去,外國人去的不多的廉價餐廳。這樣的店一部分食物很有大陸風範,川菜及東北菜居多。但大多數是香港人開的粵菜。食物沒有什麼精美的概念,但也說不上難吃。基本在大學附近和中國人多的地區,偶爾也在幾乎沒有中國出現的區域但這樣的店外賣的形式居多。這樣的有的外賣,有的甚至只有外賣,也有沒有外賣的。3.中國人去,外國也去的中等水平餐廳。這一級的餐廳是會收取一部分服務費的。比如BBC總部附近有一家川菜不錯,Harrow公學附近也有一家川菜不錯(此處附近的概念是5公里以內)。這樣的餐廳一般老闆是不僅是地道的中國人(含香港早期移民),而且都是多年經營餐飲業的,有的是從國內搬過來的,有的是在英國多年經營出來的。顧客多是普通階層,小型聚會比較多或情侶出現的比較多。london這樣的餐廳我尚未碰見送外賣的。但london以外地區,這樣的餐廳見過送外賣的。這樣的店常有本地人和中國人互相非正式宴請出現。4.有錢人去的高等餐廳。這樣的餐廳一般是和賭場或者酒店相連的,收取服務費是一定的。曼城以南的大城市一般在市中心附近有至少一家。比如,london奧運會期間那個天價賬單,就是出自這樣的一種餐廳。這樣餐廳的食物,一般不錯,不過有些食物是外包的,比如港式點心。沒見過送外賣的。這樣的店如果自己買單的話很少見到本地人去消費。所以,在影視作品中看見的那些送外賣的餐廳,就很容易以為是快餐低端。不過,中餐的基本印象就是被低端的,所以容易被人主觀。總的來說,本地的窮人傾向去1、2型餐廳。中產,去2、3型餐廳(有個英國人吐槽說,看中餐廳好壞要看裡邊吃飯的中國人多少)的多。有錢人吃中餐的概率不高,比較傾向於法國菜、日本菜以及泰國菜,所以第4型餐廳本地人也不多。從上面的分析上就能看出來送外賣的中餐都是什麼樣的餐廳了。(還有一英國mm吐槽過說,只要是可以送外賣的中餐廳,她都不去。)我想可能是因為高端中餐菜單太難翻譯了。
這個問題出來好像已經有一些時間了,幾個高票答案已經說了一些造成這個事實的一部分原因,但是發布時間多在2015年前。現在是2017年,在最近的兩年里,境外旅遊和留學不斷升溫,在海外的華人數量也不斷增多,情況又出現了一些或好或壞的變化。特別是在巴黎這個各國餐廳林立,當地食客多樣且挑剔的地方,我們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和發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作為之前幾個月曾經想過在巴黎開一家中餐廳,但是現在作罷的人,我想談一談在經歷了一些對市場的初步調查之後引發的思考。以及,我也想表達一些關於如何打破現狀的淺見。當然,所有的討論都只集中在我所在的法國和某幾個歐洲城市。其他國家和地區我不敢妄言。
首先,我想先說一下為什麼。然後,我們可以嘗試著討論一下怎麼辦。
在正文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先來定義幾個問題和敘述一些現狀的改變。
1/ 什麼樣的餐廳是高端的?
根據巴黎的消費水平,我們可以稍微幫他下一個定義。人均消費每餐40歐以上,環境舒適衛生,服務專業周到,餐食味道受到大多數的本地食客和中國食客的好評。
2/ 什麼樣的餐廳是低端的?
作為一個愛吃蒼蠅店的四川吃貨,我不希望把餐廳的環境和用餐舒適度作為評判餐廳水平的標準。但是,根據本地食客的偏好和當地的餐廳特點,我們可以暫且把標準定義為。人均消費每餐10歐以下,環境僅在最低要求左右,食物平淡無變化無特點,但勝在性價比高和便捷。
3/ 在國外的中餐廳都有一些什麼類型?
這個其實高票答案 @acel rovsion 已經說了很多了,這裡不再贅述。但我想說一下幾種常見的中餐廳的目標客戶群和幾種最新出現的餐廳類型,這樣方便我解釋之後的一些觀點。
- 打包店(快餐類型):這裡分為純中餐類打包店和以改良中餐為主的亞洲菜打包店。他們的特點是便宜,快速和低成本下的種類多樣。目標客戶主要是附近的學校學生,白領人群和路過只是想填飽肚子的人,客人的類型不分地域。多集中在商業街區,學校街區和住宅區。
- 中餐店(正餐類型):這裡主要討論認真做生意的部分,如 @鍾大仙兒 所說的經營餐廳帶來的附加效應我們暫時不討論。他們的特點是,有正規的座位,即點即做,也分為了改良菜和非改良菜兩類。客戶的類型分為兩類,對於非改良菜來說,主要是留學生和其他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對於改良菜來說,主要客戶群是附近街區的本地人和華人華僑。多集中在旅遊區,娛樂區和一些方便到達的地鐵線沿線附近。
- 網店:近兩年新增的最多的類型。一方面,微信的普及和網路支付的發展帶來了便捷性;另一方面,做飯和買菜對於留學生和有定時工作的華人來說是一個特別佔用時間和精力的事兒,外出吃飯的價格又太高。所以,一些有空閑時間和能力的人就開始在家裡開起了外賣。客戶群主要以留學生和華人為主,幾乎沒有本地人。(現在已經衍生出了買菜店了)
- 甜點店:這個需要單拿出來說,其實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類型,多不屬於正餐。主要出售中式甜點和飲品,很多實體甜點店的前身都是賣甜點的網店,因為有很多的華人還是比較偏愛亞洲風味的蛋糕。這些甜點店主也是網店的最早的一批,也是第一批從網店向實體店轉型的。他們的主要客戶群多是以女性為主的,多位於中餐廳比較多的區域附近和商店街附近。
4/ 在國外的中餐廳是否都還處於低端和快餐的階段?
答案是否定的。依照我的觀察,現在在巴黎的中餐館已經形成了段位分層。有大量的快餐類型的中餐,比如最常見但也最「低端」的打包店;有憑藉特色和口碑經營的網店和甜點店;有用心營造一定程度的用餐氛圍和堅持餐食的正宗口味的中餐館;同時,也有很少量的以米其林一星巴黎香格里拉香宮餐廳為代表的高端餐廳。所以,關於國外中餐廳「都」處在低端這個命題到今天已經不準確了。
但是,不得不承認,國外中餐館有個特別分裂的情況。首先,低端中餐廳出現在了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經進入了當地人的每日食譜,有很多人在中午的工作餐會選擇中餐。我和我的一些外國同事聊過,在結束了半天的勞累工作之後,味道比較重和有溫度的中餐比起西式的沙拉麵包更能激起人的食慾,也可以帶來更多能量。但是,中餐在高端餐廳中還依舊處在「獵奇」這個階段,因此你可以發現很多外國客人在餐廳中會提出很多的帶有好奇感的問題,同時,他們在點菜的時候也會避免點那些看起來「怪怪」的菜,比如鴨掌鴨舌什麼的。
以上就是基本的定義和現狀。
現在,我們來嘗試說一下為什麼外國少有高端中餐館出現?
其實很多的關鍵點在一些高票答案和我自己的原答案中已經被充分回答了,這裡不再過多重複。比如,經營者目的不純,從業者不專業,原料來源不穩定,中西飲食結構的衝突,等等。下面,我希望說一些我的新發現。
1/ 惡性競爭和經營不善
之前有答案說到了廚師不穩定的問題,並把問題歸結於廚師的非專業和以學生為主的情況。的確,在很多的小城市的中餐廳,後廚還是有很多留學生。但是在巴黎這樣的城市,為了生意穩定,老闆還是會僱傭專業廚師。但是,現在的關鍵是「優秀中餐廚師」成為了一個稀缺資源,他們主要是在本地已經長期生活的中餐廚師和老闆從國內引進的專業廚師。最初,因為人生地不熟,老闆們會用幫他們解決簽證和住房等等福利待遇來留住他們。但是,在餐廳漸漸走向正規的過程中,也隨著這些廚師們越來越熟悉當地情況,其他餐廳的老闆會來嘗試接洽這些廚師並挖角,或者廚師本人會自己單幹。這種情況會對這些正在上升期的餐廳造成毀滅性的打擊。甚至,會有一些自己老闆低估了廚師對於餐廳的重要性,導致關係破裂。
同時,優秀和高端的餐廳追求的是舒適的服務。大多數在國外的中餐廳,在點單和傳菜這個崗位上,出於節約成本的需要,依舊是僱傭留學生或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打工者。同時,因為這些人的不穩定性和對工作不緊不慢的態度,導致了餐廳的服務質量並不穩定。再加上很多的餐廳老闆並不具備管理知識或者管理經驗,在經營過程中導致很多不必要的錯誤。
2/ 做生意一窩蜂
在餐飲中存在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無論在國內國外,中國人外國人身上都有,那就是買漲不買跌。在國內其實也會出現,一個品類的餐廳火了,立刻會出現好幾個同質化極高的競爭者。但是因為國內市場足夠大,很多的從業者還能經營一段時間才會出現客源不足且競爭激烈的情況。但是,在外國中餐廳這個行業里,這個情況造成的問題非常明顯而且嚴峻。因為現階段很多中餐廳的客人依舊主要是留學生和當地華人,特別是那些常外出吃飯的人。對於這些餐廳來說,其實市場總量是相當有限的。特別是,因為餐廳的「客戶忠誠度」不高,客人很容易被新餐廳的市場推廣活動吸引(比如打折,大規模的朋友圈推廣)。在這兩年,因為海外華人群體擴大,很多人都看到了這一塊蛋糕,新餐廳數量快速增加,且同質化程度非常高。餐廳的客人很容易流失,同時還出現了價格戰和同類餐廳間「互刷差評」等惡性競爭。
3/ 客源不穩定
基於前兩點,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從經營行為本身和市場現狀出發,很多餐廳並沒有將新客戶轉化為老客戶的能力,客戶對餐廳的選擇更多依靠的是他們的一時興起。其次,客戶本身的屬性也加大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可以發現,外國中餐廳的主要消費群體其實還依舊是留學生和遊客。那些長期定居當地的人,因為有相對比較大的住所,生活技能更豐富和節約生活成本的需要,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多時候會選擇自己做飯而只在一些特定的時機外出就餐。所以,對於餐廳來說,他們的客源並不穩定,都做得是「一刀生意」和短期客源。特別是對於一些中端餐廳來說,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因為他們客戶中中國人的比例更高,客戶不穩定度也更高。同時,從業者很多也並沒有專業知識和多餘成本來規劃更加專業和有計劃的客戶群培養計劃。
但是,這種情況對於那些低端餐廳來說卻並不是一個問題,他們的本地化程度更高,客戶也更加的穩定,只要他們所在的街區不蕭條,怎麼都有生意做。這就導致了低端餐廳越來越多,中高端餐廳更難生存,除非依託於一個穩定的高端客戶源(如香宮依託於酒店),不然生意很難長期的穩定的發展。大家也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更加不想一上來就投入更多成本來優化菜品和服務,形成了惡性循環。
4/ 中餐文化普及不充分,分類不明
這一點中,我將解釋為什麼中高端的國外客人對於中餐館相較於其他類型餐廳更加沒興趣的原因。當然,固有印象(不幹凈)和口味不和(重油重鹽)是一個原因,這已經有答案提到了。我想說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普及不充分。任何生意想要變得高端,有一個關鍵點是增加附加值,對於餐飲業來說,除了餐廳裝潢和服務的舒適度以外,菜品特色和文化附加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外國食客的眼中,他們對什麼食物是中餐有一種困惑,比如,有很多外國人認為炸春卷這一道典型的越南菜是中國的。這一現象要有一部分歸咎於很多的外賣店把不同國家的亞洲食物都打上了中餐的牌子,他們是中餐文化推廣的第一線,也是量和密度最大的區間。所以,當很多人在真正地道的中餐館裡點炸春卷和炸餃子的時候,你拿不出來或出品品質不盡如人意,他們心裡就會對用餐體驗有更多負面的評價。因為,客戶期望遠遠高於了客戶體驗。簡單說就是,他沒有吃到他在進你餐廳之前想吃的那一口春卷,他很不高興。更別說中餐還有菜系之分,這對外國人來說更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客人不懂的情況下,無論你再努力也無濟於事,你們之間缺乏共情。至於改良,更是一個充滿了賭博性的選擇。
其次,在國外的餐飲市場里,同為亞洲菜的日本菜和泰國菜正在火熱發展中,且已經建立了體系和完成了基礎的文化宣傳。由於他們對於外國客人來說品類更單一且審美准入門檻更低,特別是在中高端餐飲里,日餐已經成為了一個強勁的對手。甚至有很多的中國人都選擇做日餐而非中餐。
以上四點是我發現的,近來限制了中餐在國外中高端餐飲中的發展新因素。
一切只說為什麼不說怎麼辦的回答都是耍流氓!
其次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辦。要是我知道我就不會放棄之前開餐館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依舊想說說中餐的所謂「高端化」之路。但是,我在這裡依舊想說,作為一個蒼蠅館子派成都人,我並不認為好餐廳的標準是精美的裝修和舒適的服務。好味道,煙火氣和親切感對於我來說才是一切餐廳的命根子。
但是,我仍然希望嘗試著回答「怎麼辦」這個問題。
嘗試著有始有終,簡單說我覺得是關鍵的兩點。
1/ 文化的普及和職業道德
說實話,我不期望著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出品的產品的印象有髮夾彎式的轉變。但是,作為我們自己,在全球化的今天,希望每一個餐廳從業者可以在經營行為中尊重自己的職業道德,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盡量親切的把手中的別人的一餐一飯看的更重要。中國餐飲的魅力大家是心裡清楚的,做好它,都有錢賺。惡性競爭,互相鉗制,最終就是一個漁翁得利的結果。
2/ 規範化的經營
希望更多的從業者可以引入或者學習更加先進的管理方式。其實現在已經開始有很多的國內大餐廳品牌開始進駐國外市場了,希望更專業和強大的競爭對手可以讓其他從業者有一絲緊張感且不喪失鬥志。
以上
歡迎討論!
鼓起勇氣求個贊 @elyn @汪惟 @小林手
原答案
我是一個在歐洲生活的中國留學生。就我的經歷和了解,在巴黎、羅馬、柏林和巴塞羅那等歐洲主要城市都有一些初具規模的中餐廳,他們集中在一些中國人比較集中的區域里或者是遊客比較集中的區域里。當然,這些中餐館的規模相對於國內的中餐館還是很有差距的。
集中在歐洲的中餐館主要經營的是溫州菜、廣州菜、東北菜和四川菜等。這些中餐館很受在當地的華人和當地居民的歡迎。
言歸正傳。
據我觀察,您說的問題的確存在。在歐洲的很多餐館的確規模很小,主要提供的是外賣和快餐等服務。我認為理由有以下幾點:
1. 很多在國外的中餐館的經營人員都不是專業的餐館的經營人員,特別是廚師等專業人員。很多的餐館的副廚或者是主廚都是當地的普通華人或是留學生等。他們都沒有受過專業的廚藝培訓和服務培訓。在這種情況下,餐館的規模很難發展。
2. 這是中餐的特點決定的。很多的中餐有味重、油大的特點。在烹制 的過程中和出餐之後,缺乏美感。在所謂的高端餐飲方面,的確不佔優勢。
3. 中餐的飲食結構和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有矛盾。西方人的餐飲很大程度上尊重食材的原味,他們喜愛食材本身新鮮的味道。而大多數中餐著重於經過烹制和調味之後的複合的味道。
4. 原料的差別。在歐洲很難買到地道的中餐食材(例如優質的豆瓣醬,新鮮的花椒等),做出來的味道也會有一些差別。
當然,在各個城市也依然是有很多高檔、優質的中餐館。他們提供的餐點優質而昂貴。 總的來說,我認為現在中餐在國外的示弱主要是因為從業人員的不專業和歐美人對於中餐文化的不了解。希望有更多的專業的中餐人士去到歐美國家,讓他們更加了解博大的中餐文化。
08年的我在美國的時候住在一個阿姨家,她是我媽的大學同學,後來和一個台灣人結婚90年代的時候在美國開中餐館
她說過去美國中餐廳還是很高級的,出入都需要穿著西裝。可是後來來了一大批中國沿海的某地人,到處開店,打價格戰,然後中餐價格就低下去了
她還說中國人和日本人不一樣,日本人看一個地方有兩個日料,就不會開第三家了,而中國人就喜歡扎堆,打價格戰,不過呢,現在中國開始開日料了
說到這個,我想起我去年在瑞典進了一家中國自助餐,99克朗(1克朗約等於0.8rmb)隨便吃,裡面做了好多壽司,我看好多白人一大盤子一大盤子的光吃壽司,雖然壽司做的很粗糙,但是在日本人開的日料店幾個壽司就上百克朗了(那個地方一杯可樂都30克朗,物價超級高),而且對大多數西方吃壽司群眾,壽司做的好不好也不一定吃的出來啊。我在店門口發現,有老闆娘和瑞典王儲在店裡面的合照,看來王室也想試試這種廉價的誘惑。
希望同胞們再接再厲, 開日本人的點,讓日本人無店可開
雖然我不是廚師,但是也想說說自己的拙見,不願費事看的有結論在最後。歡迎指教及糾正錯別字。法國的米其林餐飲評定機構每年為世界上不少餐廳評星,他們早已將自己國家的餐飲規範化,流程化,也就是說對烹飪的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從服務員的態度到後廚備料再到大廚下料出鍋,每個環節都在評選者的考慮之中。也因此,法餐聞名於世界不只是因為它令人垂涎欲滴的菜品,更是贏在對烹飪技術的重視,評星標準就是標準化的見證。可以說法國餐飲已經上升到了美學程度。然後還有日本:不得不說,日餐,因其精緻的菜肴,符合當今潮流的飲食理念,加上日本人對待本職工作的嚴謹態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其次,以我所見的在巴黎的日餐行,是良性競爭的。所以說,能力不俗,一致對外,自然會向上發展。現在我們來說說中餐。咱們國家有八大菜系,每個街頭巷尾的特色小吃就更海了去了--當然我經常吃的就是川菜、粵菜,有些只是聽說--可以說咱們的菜肴烹飪之學的豐富程度絕對可以傲視群雄了。但我想問的是,如何才能將囊括了如此之多的食物製作方法的中餐規範化?煎炒烹炸,燜餾熬燉,每一門規範起來都是難之又難。我們常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正是全國各地的差異,才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美味佳肴,也因此一種方法一個標準不能適用於全國。那麼諸位,"內"都安不了,如何"攘外"?好吧,雖然他很難,但終究不是不可能,那麼國內的中國廚師行業協會是否有這方面的建樹?或者有類似機構能夠統領全國餐飲行業?我沒關注過不可亂說,但難度是擺在那裡的。接著,我們假設有不少仁人義士在下這方面的功夫,那麼作為一名廚師,他的社會地位如何?我們經常說某某是律師,某某是醫生,某某是藝術家,並對他們加以讚賞,但又有多少廚師,當我們聽到他的名字時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讚美他?大家在心裡默念我是名律師,和我是個廚子,感覺自然就區別開了。結果,本來努力發展中國美食的人就少,大家又不重視,怎麼發展的起來?再次,街頭開一家餐館,生意紅火,賺得缽滿瓢滿的,不久街尾又開一家,菜品精緻,服務周到,把街頭餐館的客人都拉走了。街頭餐館不幹了,今天降菜價,明天裁員工,少發工資,要麼就找人騷擾街尾同行,再不行就想辦法把大廚挖過來。反正是從來不想怎麼提高飯菜質量,改善服務態度。中餐,或者種種我們的好東西在很多人眼裡只是可以賺錢的工具,至於這東西本身那關我屁事!在國外開中餐的國人中有多少是為了發揚中國飲食而開店的?賺錢,過活罷了。說到底,態度不對,目的不對。第四,我們說日餐有名,其實就是壽司,至於烏冬面,燒烤之類就差一些。那麼製作一個壽司,我們需要大米,海鮮以及紫菜,加上米醋,山葵末。原料簡單,在每個環節上下功夫就簡單明了一些,而且易於流程化。中餐呢?做個佛跳牆需要什麼材料?怎麼切怎麼放怎麼用火---娘嘞,你怎麼給外國人解釋文武火是啥意思?德國人做飯用天平啊有木有!---加熱多長時間?凡此,如何流程化?其結果就是張三做味厚而湯濃,李四做肉爛而湯稠。都很好吃,只是怎麼才能在沒有張三李四的情況下把店面開到別的地方?不能把製作過程細分,菜品如何完全靠廚師,那你讓外地人怎麼吃到這些美味?名氣就下去了。結論:廚藝,同時也是一門藝術,是比較個性化的行業,公說天是圓的,婆說地是方的都對,因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問題,結果也不一樣,所以想要統一一國的飲食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中國飲食,對咱們一般人來說除了好吃,說白了也就是一個賺錢的營生。中餐在國外沒有高端化,因為做高端有難度,也因為沒人願意費這個事。PS:你會像尊重一名律師一樣尊重一個廚子么。我們的心裡從來就沒有把學而優則仕之外的東西平等相待過,要不然怎麼會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句子。這是不對滴,也是許多問題的癥結。再補充一點,沒看到不等於沒有,允許特例存在
作為一個當下弱勢且封閉的文明,中餐的國際待遇已經讓我有點受寵若驚了。畢竟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遠不及中國對西方的了解。如果他心裡俯視你,他就不會認真品味你,也就不懂其中妙處,不懂當然就不會讓你高端了。同理,這裡有人懂非洲菜的精華嗎?
中華料理在日本(至少在東京)是個非常兩極分化的類別。可以非常便宜也可以非常高級。而且在我的觀察中,中餐普遍比同級別的日料貴,高級的中餐佔大多數。在大多數日本人眼裡,料理大致分為三類:和,洋 ,中。和就是日料,洋泛指西方料理,中就是中華料理。可見中餐在日本的地位。在東京想吃頓體面的中餐(必須是中式圓檯面,中間有轉盤)人均至少要5千日幣(現在的匯率大約是300多人民幣),更不用說六本木,銀座的那些中餐老鋪了。如果有魚翅、鮑魚、烤鴨(烤鴨在日本基本上是和魚翅鮑魚同等級的奢侈品)的話人均沒個1萬基本上是出不了店門的。
第一次上來答題。 作為在倫敦生活了3年多的西安人。這幾年中也去過米其林2星法式餐廳,以及在royal palace hotel上的所謂高檔中餐,也和愛美食之西方人討論過這些問題,所以看到樓主提問,拙見以下:
1。西方沒有好廚子!!!難道都沒有人注意過歷史問題么? 這邊的中餐開始大多是因為來到異鄉又無一技之長的低端打工者開始,秉承老中華人人都能做兩手的傳統,在沒有其他活計的情況下,開始的營生。並且,迄今為止樓主所說的take away 大致都這樣起源,且遍地開花。其便宜,油膩,外賣,自助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個是中國參議在國外的主流。 好廚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其對地區餐飲影響。97時候,香港很多富豪移民加拿大,帶走了私人廚子。過些年後,廚子們單幹,溫哥華現中餐水平高已盡人皆知,悉尼也是一個情況。
2。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外國所說中餐基本就是粵菜最對加個北京烤鴨(還是香港人做的)。所以,概念完全和國人中餐對不上。所接觸到菜系種類實在有限。3。系統不一樣+西方世界話語權絕對掌握在法國人手裡。菜且放一邊談,法國人概念中的美食是一種體驗,其包括了整體服務,(上菜順序,餐具使用,服務態度以),餐廳氛圍營造,菜品本身,酒的配搭。形象一點,西方人的吃飯是豎向的,是完整的程序。我們吃飯是橫向的,更注重菜品本身。所以中國人最好的中餐米其林的絕對欣賞不了。能讓他們看得上眼的也是西化了的中餐。(再加一句,也全是港式)。是金子總會發光!凡是我周圍來過中國,真正吃過中餐的人,無一不被我帝國之美味打動,個個說起來都很激動滴!
最後再說下,其實反過來看也一樣阿!中國的髮式餐廳,那做的真是慘不忍睹(95%以上)... 而且總有很多人吐槽,怎麼這麼一點點。其實真正好的法餐那麼一點點的食物是有很對層次的阿(味道,質感)!裝盤擺設又超講究!這些都是人的創造力阿。在享受的時候國人也要轉換思維阿,吃畢竟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嘛!
好啦,就這麼多拉,祝各位看客牙口胃口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享受生活!我的外行之見:這個說法不能說是空穴來風。中餐在國外確實給人便宜又好吃的感覺。
但是我認為這就是中華美食的魄力。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法國大餐和中餐根本沒法比。
法國美食是在上層社會的,不想花錢的話,窮學生一般也就是 Pizza 和 Crepe 這些東西可以吃。而中國美食,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下廚房露兩手,不管手藝多差,騙得西方人口水直流還不算難。中國美食是在普及在民間的,中國人民是全民吃貨,普通人都能做上等美食。我能想到另一個全民吃貨的就只有義大利了……最近在維基上讀到這段紐約猶太人喜歡中餐的情況:Jews and Chinese cuisine in New York city
看起來海外的中餐館熱情好客,非常包容,很會做生意。平易近人也挺好,沒必要高端大氣。如果沒有看懂,我對問題的答案是:中餐本身就是深入民間的美食文化,不求高端。因為高端餐飲是要靠歷史文化噱頭和罕見食材(包括常見食材中的特等品,取決於物種、產地、節令、粗加工工藝等)的。菜系輸出方的文化越強勢、菜系輸入方在吃食方面的求知慾越強,高端菜輸出就越順利。然而同等程度 open-minded (的)中國人和老歐洲人,前者更可能樂於虛心地了解各種葡萄酒的知識典故,而要後者興緻勃勃地去聽中國文人如何愛吃河蟹的故事就困難些。至於罕見食材,原本哪國都有,可中國人普遍更願嘗試,吃不著常覺可惜;反觀老歐洲人呢,倒連現有的常見食材也要漸漸清理淘汰,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敢吃蝸牛、甚至連熟透的牛肝都不要碰(理想中,牛羊肝、准高端的小牛肝以及高端的鵝肝都該煎到剛不流血、外灰內粉的程度,煎熟透已是無原則的讓步),蔬菜中又不歡迎辛辣的。這樣指望他們去積極了解生蔥、春韭、泡筍、豬舌、牛蹄筋、驢火、香螺、帶殼小龍蝦的魅力都難,真正高端上去就更難了。
話說回來,如果我作為平民,打小頓頓都有部位上好、分割方正的精肉吃,又要憑什麼由頭去學吃內臟呢。「英國無美食」也應該這麼理解:有牛沙朗、羊肋、無刺炸魚和酒煮貝類,配啤酒、黑啤酒和威士忌,以及奶油糕餅,你還需要什麼?人類的取食範圍主要是由飢餓邊緣的人拓寬的。
日本飲食之所以是異數,只因為日本文化太優秀了。別國人輕易不要有可效仿其事的錯覺為好。個人感覺,這是因為中餐不是以材料取勝,所以成本可以比較壓縮吧。至於是不是/為什麼沒有法國大餐那麼貴,這個還要聽聽專業人士的解答。
高端中餐是有的但是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所以不是很出名吧,因為原材料貴不容易找到地道的原材料,而且外國人對味道和肉質的要求不一樣所以很多餐館其實同一道菜給外國人和中國人做的味道是不一樣的,所以很難做到高端
以英國為研究對象:
英國的中餐館多是中低端餐廳,因為當地缺乏對中餐的需求。
原因有兩點:
(1)中餐目標群體小。(2)中餐主要目標群體消費能力弱。英國的中餐消費者主要還是以留學生和當地中國人為主,一個人口幾十萬的城市,一兩家高級中餐館就能滿足喜歡當地人和亞裔對於高級中餐的需求了。
中國人和老外本身口味是有區別的。完全正宗的中餐在英國前景並不樂觀,中國人是吃爽了,但是老外就不高興了,濃油赤醬各種辣椒他們都接受不了,他們喜歡吃的就那幾道(我的希臘朋友永遠去中餐館點Mushroom duck fried rice),別小看什麼芙蓉雞,天津飯,那是商家為了本地化的智慧結晶,部分中餐館用英語中文兩張不同的菜單,那簡直是誠意到極點了。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做那種一頓人均50~100鎊一頓的中餐基本是沒戲的,食材用石斑魚烏骨雞,且不說千里迢迢運送原材料就要大量成本(想起當年提前幾天去中餐館預定紅燒豬手的日子),門可羅雀就尷尬了。
再往下是人均20~50鎊這一檔,基本上一個幾十萬人的城市,有一兩家這樣的店就能滿足全部需求了。
而剩下的,人均20鎊以下的中餐就只能算是中低檔了,卡在這個點上的中餐在英國非常非常多(非倫敦這樣的大城市可能降到10鎊左右),從自助餐,火鍋,粵菜,普通的蓋澆飯都有,這個區間是生意最多的價位。所以大多數中餐館選擇把中國留學生和只想吃頓便飯的人視為主要消費者,跟Kebab,炸雞競爭市場就情有可原了。在國外不是沒有很貴的中餐廳。
我在韓國的時候見到過貴的不敢進門的中餐廳,而且一般的中餐廳價格也都比韓餐要貴;美劇Criminal Minds里數次出現過FBI們去中餐館聚餐的場景,考慮到他們的身份和工資,可以猜測他們去的中餐館絕不是路邊小飯館;美國真人秀節目Hells Kitchen出現過評委帶著選手們一起去紐約的烤鴨店品嘗學習的環節,想想評委拉姆齊大叔的身價和節目的預算,基本可以肯定那家烤鴨店便宜不了;英劇Sherlock的劇組在推特上發過一張慶功宴圖,照片的背景是一個大大的「囍」字(有種一群老外集體結婚的趕腳),結合裝修風格可以看出聚餐地點是一家非常豪華的中餐廳。我也沒有周遊列國的經歷,跟題主一樣對「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餐的」這個問題基本靠猜,信息來源就是國外的電視節目。但即便如此也可以證偽你的問題——在國外確實有高端中餐出現。
但是你的錯覺不是完全沒道理的,中餐在國外大部分還是以快餐啦外賣啦這種形式出現,主要賣點就是便宜快捷又好吃,高端的較為少見。而西餐在中國基本都是高端大氣,即便是KFC這樣的快餐平均價格依然高於普通中式快餐(尤其對於中小城市的物價水平來說)。我想造成這樣的現象,跟國家的發展水平和中餐入洋、西餐傳入的不同歷史有關係。早期的華人在國外工作掙錢,主要方式就是做苦工和開餐館,所以早期的中餐廳必然不會檔次很高,雖然現在海外華人和中餐的地位大大提高,但要改變傳統的形象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反觀西餐,它們進入中國從來都代表的是一種西洋的高品質生活。開西餐廳的人一般都是頗為有錢的老闆,他們當然願意掙有錢人的錢,把店做的越高端越豪華越好。普通的餐飲業者很難有機會接觸到正宗的西餐,自然也就不可能開出較為便宜低檔次的西餐廳了。但這種現象慢慢在改變。
高端中餐館的例子之前舉過了。再來看看西餐。開封菜麥叔叔不斷降價代表了洋快餐在漸漸喪失其獨特的地位,「洋快餐」這個招牌已經不能兌換成價格換取顧客手裡的人民幣了;另一方面非連鎖形式的便宜西餐也漸漸多了起來,有外國人開的也有中國人開的,總之熱狗啦漢堡啦意麵啦比薩啦這些玩意兒在街頭也可以吃到了。中國這樣的吃貨大國在全宇宙的難有對手,不用擔心,天朝食物佔領地球是遲早的事兒。餐館一樣是金字塔,塔尖哪裡都不多。
杭州也算外國人夠多的城市了,塔尖上的義大利餐館一隻手數的過來,頂級日料不超五家,法國菜我沒聽過,有人知道哪裡有的話可否告知一下…?
杭州消費不高么?人均1k,上的還是杭幫菜的館子一抓一大把。
反過來是一樣的,國外中餐館不是沒有高端的,而是少,和國內頂級的外國餐館不多是一個道理,而且你不能拿北京上海跟人家一個普通城市比,要比也得紐約洛杉磯也有對比價值啊。
就像外國人到了中國,倘若他還不知道藏在某隱蔽巷子的家鄉餐館,看見遍地的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會和你一樣的想法。國內的西餐和國外的中餐一樣,都簡易化、快餐化、本地化,做得專業的餐館少、受眾小。拿北方面食和南方米飯類比,南方認為北方做面簡單,就上大蔥做一次吃幾天。其實人北方人吃大餐麵食極其複雜,手續繁多,配菜多樣。南方人吃個熱乾麵相當於在北方炒個蛋炒飯。所以,正宗的美食在民間。美食在中西方、南北方都是工藝複雜的。只是你進肯德基和麥當勞吃不到罷了。
以美國紐約為例,高檔中餐館的確是屈指可數。受歡迎的中餐館大多以物美價廉取勝。
我從 http://Yelp.com 上抓取了曼哈頓島上全部有30條以上評價中式、日式、法式餐館的數據。其中中餐館有280家,日式餐館有381家,法式餐館有208家,數目大致可比。
在價格方面,http://Yelp.com 把餐館劃為四檔。最低檔($)到最高檔($$$$)的人均價位依次是10美元以下,10-30美元,30-60美元,和60美元以上。在最高檔的餐館中,中餐館僅有3家,日式餐館和法式餐館分別有35家和25家。可見高檔中餐館的確是屈指可數。
從用戶評價來看,http://Yelp.com 上打分最高(4.5或5顆星)的餐館中,中餐有9家,日餐和法餐各有17家。9家中餐館中的7家價位是10美元以下,剩下兩家價位是10-30美元。相比之下,34家日式、法式餐館中,沒有一家價格低於10美元,只有7家價位在10-30美元間,剩餘27家價格全在30美元以上。足見中餐館在最低檔受歡迎,而日式、法式餐館在中高檔受歡迎。
附:曼哈頓島上 Yelp 用戶評分最高的中餐館曼哈頓島上 Yelp 用戶評分最高的日式餐館曼哈頓島上 Yelp 用戶評分最高的法式餐館老四川都開到N. Michigan Avenue 了誒還不夠高檔么orz
舉幾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中餐館的栗子吧,都在倫敦:
1. HKK by Hakkasan Group:Hakkasan Group已經有Hakkasan(米其林一星),Yauatcha(米其林一星)等一系列中高端中餐館。我只去過Hakkasan和Yauatcha,裡面的裝修很現代,領台的外國MM非常漂亮,一下就襯托出國際范兒。而新開的HKK更是集團中最高端的一家,晚餐只提供15道菜的tasting menu,95磅(約900人民幣)一人。感受一下menu: http://hkklondon.com/wp-content/uploads/2013/04/HKK-Sample-15-Course-Menu-%C2%A395.pdf2. Hunan:
名字叫湖南,可是其實是台灣人開的。和HKK一樣,也是不需要點菜。晚飯45磅(約400人民幣)一個人,各種小菜大菜會源源不斷的上來,最後數一數大概十幾種吧,每樣都很精緻。3. China Tang at the Dorchester開在老牌高端酒店the Dorchester裡面,檔次自然低不了。由鄧永鏘爵士創立,口味偏廣東。比較有意思的是三間包房分別叫Ping,Pang,Pong,和圖蘭朵裡面的三位大臣一樣。確實,和日系比起來高端的還是差不少(因為對原材料的講究可以upcharge),但是也不至於沒有啦。
我回國的時候想的最多的是街邊的小吃,而不是去高端餐館。熱乾麵臭豆腐之類如何高端呢。
如果你的高端是指環境,那拉斯維加斯不要太多啊。
紐約和LA也都有差不多的,但真不需要Vegas這麼浮誇。MGM的Hakkasan
Bellagio里的JasmineAria里的BlossomWynn的Wing LeiCeasar『s里的Empress Court還有說是翻譯原因的,我不覺得這些翻譯有什麼問題啊:中國菜在國外是少有檔次很高飯店的 這個不是怪他們 只能怪我們 中國菜是很容易做的 做好是非常苦和難 而且 在國外食材是個問題 調料是一個問題 所以成本很高 在加上大廚 基本一頓飯 白領吃了也要哭一會 這個是中國菜不能面對世界的一個 問題
至於便宜 主要是就地取材 和維持生活 所以根本做不到正宗 更不要說味道了 高端餐飲文化一個亮點 中國的飲食文化真的很豐富 非常豐富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是在學文化 有多少會做飯的 帶出去的是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 貌似比紅酒更有聊頭 !!可是中國的酒商 除了價格還是價格 那裡有文化? 不是國外給我們菜的價格低 是我們自己將 自己的菜 降價了 在中國 肯德基可以說是很貴的快餐 在國外呢? 中國做菜講究 刀工 火候 一大堆東西 可以這樣說任何單個方面單拿出來 比國外強的太多了 說白了 國家沒有重視過文化 這個方面多學學日本 一個破動畫片都可以做到 讓自己的菜 高端起來 我都快成憤青了!!我就來說說我熟悉的巴黎。中國餐館,絕大多數用的大米永遠是最便宜的泰國米,又干又瘦,沒有任何嚼勁。人家日本店,不說5區6區那種高檔壽司店,哪怕是OPERA附近的拉麵店,用的大米永遠都是顆粒飽滿的日韓大米。就這一條,足夠說明問題。
法式大餐之所以高級,是因為只有一流廚師和食材才能做出來,成本擺在那,供應是有限的。相對而言中餐的成本就低多了,即使普通的食物,配合大量會做菜的廚師能做出美味且高性價比的食物,這麼大的供應,需求有限的情況下,很難有大量投資者進入高端市場,無法形成足夠數量高端餐廳。另一方面,中餐隨著移民進入歐美,已經形成了價廉物美的印象,要改變其實不太容易。在中國由於需求大,做高端即使競爭激烈,也能保證一定量的需求,所以才會出現高中低多樣化的局面。
簡而言之,中餐門檻低成本低,做高端會面臨大量競爭,所以少。一個導演怎麼可能會拍一堆帥哥美女在高檔中餐館連筷子都用不痛快的鏡頭。
我成年後連續在生活洛杉磯六年多,之前偶有玩而已。在洛杉磯,有貴的中餐廳的,但是不是貴到非常頂級的程度,出品確實也不是國內頂級餐館那種,而是根據當地改良的,例如魚就是不能有刺,例如就是沒有內臟入菜,等等。對於評級來說,是真的,以前我老聽人爭諾貝爾獎和中國獲獎人的關係,或者就說說神馬奧斯卡,終評委和多數參評的委員,以及評出去影響的受眾,不是中國人,我自身就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可比性。文化和眼光來說本來就存在差異,國際化的一大重點就是,接受各種差異。並不是誰比誰好和不好,誰比誰高端低端來說的。扯遠了。米其林你可以跟著它的那些評價,去吃西餐廳,沒問題,非常好,但是中餐廳,除了硬體來說確實米其林評出來的硬體會非常好,就比如說選料啊衛生啊廚師硬體含金量得過神馬獎那些,但是我現身說法,周末跟一幫朋友爬爬山去去公園,還是去海邊沙排,潛水,搞得非常累,回家洗澡休息一下,立馬想約著大家聚的地方往往是USDA評級不高,但是非常合口的中餐廳,例如川菜,而沒有去個什麼高檔西餐廳去點什麼鵝肝配什麼很逼格的紅酒的慾望。順便透露一下在洛杉磯評級評級B的就是很好的中餐廳了,大多數評級C,但也是很可口的餐廳,難吃和不幹凈的餐廳一般不會存活超過一兩年的。洛杉磯,我不敢說是頂級的全球的海外中國人聚集地,這麼說也比較矯情,雖然我心裡其實很多時候是這麼想的。不過真是有很多不是你說的快餐的那種中餐廳的,中小的很多,大的也很多,就是跟國內的那些五星超大的那種有得拼,環境是很好的,出品也不錯,有的朋友選在那些地方結婚的,就是教堂後的聚餐點,或者為小孩慶滿月啊慶生那些,但是他們在美國沒有辦法拿到非常高的官方評級。紐約我也呆過,雖然時間不長,紐約也有高檔店,不過呢,是中小型,多數是中式快餐。紐約好多東西更精緻,其實紐約會更接近歐洲的感覺的。還有就是很高級中餐廳,我們很少見到老外,偶爾會有個個別,跟家人朋友出席的,多就是ABC啊帶著朋友啊,一般都會有「移一代」加入,也有很多是看起來像留學生吧,那樣。如果完全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去很高級的中餐廳,未必懂怎麼點菜,未必會喜歡好多菜的。美國喜歡快餐文化,你看星巴克就是各快餐咖啡店,我們上班提前十分鐘出門,就開入DriveThru那邊車窗下來直接點,再往前開就拿做好的咖啡和打包的早餐食品了,其他歐美國家我沒有長期生活過,光旅遊很多東西看不出來的。我意思是比如說美國,不是說沒有很多好的中餐廳,我們說好的就是超級精緻坐下來慢慢吃的吧,是整體文化和需求來說,不高,不拘於中餐,日餐法餐墨西哥餐美餐等等,在美國都是快餐會比較生意好的。我覺得,吃,是種文化,也受其他文化和背景的影響。
常年生活於馬德里,以馬德里為例。
首先做一個分級,大致可以分為四個級別的中餐館。第一級別,這邊俗稱「垃圾餐」,就是沒有店面,專送外賣,口味極其奇怪的各類中餐外賣店。基本每十個街區就會有一家,甚至好幾家。第二級別,比較正常的中低檔中餐館和各類中式wok自助。wok主要分布於市中心plaza espana和郊區(大部分本地人周末開車去聚餐的節奏)比如王朝,香格里拉,哥斯達等。中低檔餐廳主要分布於兩個位置:市中心plaza luna周邊和plaza espana附近的十幾家(大福源,您好火鍋,旺旺小吃,拉麵王等);中國人聚集區usera的很多家(皇朝,老頭排檔,金谷等等),還有幾家分布於各處的比如東來,新雅飯店(西班牙國王曾到店品嘗)等;在這裡要說明的是馬德里沒有唐人街,而華人聚集區usera是典型髒亂差的地方。第三級別,在我看來稍微有些許檔次的中國飯店有兩家。El bund, 東來和在皇家馬德里主場伯納烏里佔用多個vip包廂的zen market。El bund位於大使館附近,做川菜和滬菜,主要客戶群是大使館工作人員們,味道只能說差強人意,相對於口味來說,usera的會更好;zen market位於皇馬主場伯納烏內,位置在我看來應該是全球中餐館內排名前二十的了(在皇馬球迷心中,我相信排第一都不為過);但是,也僅僅是因為位置好,裝修比較好而已,味道,慘不忍睹。第四個級別很特殊,就是私房菜。據我所知馬德里的私房菜好吃的有兩家。一家是老萬私房菜,一家秋哥私房菜。老萬私房菜是一個重慶留學生自己開的,實話實說,味道比我在國內除了重慶和巴蜀地區外的大部分川菜都要做的正宗好吃;秋哥私房菜則是粵菜為主,是一名大廚退下來後自己開的,偶爾可以去喝喝湯。兩家店都是按人頭算,15一位,物美價廉。但是很可惜,只有國人才會去光顧。首先還是要借用樓下的話,在知乎,不問是不是只問為什麼的,都是耍流氓。
當本地僑民大部分沒有充足資金,只能操起飯勺有如雨後春筍一般的用廉價的食材和劣質的烹調手法佔據了每個西班牙家庭的外賣半壁江山的時候,如何讓咱們的八大菜系在馬德里高端起來?
偏安一隅,一家之言。以上。題主如果說國外各個區域都可以的話 就不能忘記東南亞區域了 那邊才是中餐在國外發展的最好的地方 就那新加坡為例 高端的中餐館絕不在少數呢 還有好幾家吧連鎖店布局中國大陸的 比方說新加坡的翡翠餐飲 旗下各品牌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有門店 甚至像御寶軒那種的新加坡中餐名店把分店開到了上海外灘源和廣州珠江新城 而且上海店還奪得米其林2星 所以說高端中餐在東南亞市場還是很受歡迎的。
下面再說說中餐在日本的發展
如果只論東京地區 高端中餐其實發展的真的還算不錯了 大膽的說在國外菜系中是僅次於法餐的 東京的高端中餐最主要還是分布在各個頂級酒店的餐廳里 大名鼎鼎的sense餐廳就是位於東京的文華東方酒店之中 也算是獲得過不少榮譽了 不過需要註明的一點是 東京絕大部分稱得上高端的中餐廳 做的菜式並不是傳統的中國地方菜 大部分都是法粵融合料理 擺盤法式 食材粵式 結合起來的創新中國料理 形式和香港那些高端米其林中餐比較相似 所以是不能用味道正宗來衡量的
取個人在英國、歐洲的經驗,中餐由於其油煙、動靜較大,無法同許多其他餐廳一樣在食客面前現場料理食物,故無法走「高端」路線。
粵菜在國外比較流行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粵菜清淡和比北方川菜和其他菜系偏甜。
西餐是歌劇,中餐是評書。
怎麼沒有,請到悉尼情人港,我已經聽過無數澳洲本地人推薦它多好多好,而且價格也是極好。。。據說想去要預約我自己沒去過,只是因為覺得怎樣也不象家鄉,回家也頻繁,所以沒必要去。
現在中國的高檔中餐館都少了。。
你能想像 你請重要人物吃飯 進了肯德基 大喊一聲 點最貴的 嗎?
歐洲某國
有便宜的有貴的
雖說貴的以及比較正經的中餐通常都是中國人去消費(比較極端的例子 來公派調查的官員還要求拉那種紅底白字的橫幅)
比較大眾的是自助和餃子館 自助通常比較奇特 總能看到同事吃炸春卷什麼的
哦 還有烤串 不過喜歡標榜自己是蒙古烤肉
另外就是假中餐 sichuan chicken什麼的 極難吃 也不算便宜
總之遠不如開的滿大街的thai和kebab和sushi低端和親民 甚至很多sushi店都是中國人開的 味道相當差但是依然很受歡迎
感覺上做法其實還好(某家學校附近的炒麵超受歡迎 而且其實超難吃 經常炒糊) 主要原因大概是食材什麼的歐洲人沒見過所以無法接受 比如一次請鄰居吃火鍋 會對麵筋 豆腐 以及各種蔬菜什麼的問上半天 然後做好心理準備嘗一口 然後放棄 再比如某香港老闆娘聊天說在市中心開了家海鮮館 按國內的架勢弄 結果不出一禮拜因為沒人點諸如鰻魚螃蟹之類的都臭了 「他們就知道鱈魚和三文魚!」 而泰國菜因為歐洲人經常去玩所以雖然食材也有點奇怪但更容易被接受
另外我們比較習慣的拿一個大單子點十幾樣再單點米飯的方式歐洲人非常不懂 舉極端例子某鄰居去北京玩因為完全搞不懂餐館所以吃了一周的mac
還是需要接受的時間吧 單拿豆腐的花樣比起cheese來就能甩出十條街了坐標加拿大
我去過美加的不少城市,感覺問題不僅僅是中餐館,而是國外大部分chinatown都很破舊,低端,就像中國二三十年之前一樣。除了中文招牌,其他實在找不到有什麼能和現在的China聯繫起來。
怎麼沒有,溫哥華那一堆是什麼?
姚明不是開姚餐廳嗎。。。
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都少有高檔吧,不僅僅限於餐館
國外的中餐一開始主要受眾就是當地移民,早起移民大多數都是些窮苦屌絲,隨便做一頓飯糊口度日的,開個餐館賺些小錢,顧客主要也是自己人。中國移民沒文化加上種族不同也很難混到社會上層,能進去的精英都被西化和忙著跪舔法餐了,久而久之也沒什麼人關注。直到鬼佬們開始接觸這些移民食物,雖對其倍感新奇,但面對這些並不精緻的菜肴,又沒真正踏足中國嘗過真正中餐的鬼佬自然而然的也對中餐下了「low多油厚芡重鹽不健康」的標籤,這種偏見根深蒂固延續至今,哪怕現在很多帖子「中國留學生下廚老外吃了都說好」的帖子很多,好吃歸好吃,裝逼還是得靠法餐。
相反西方屌絲也很難混進中國,能進來的大多要麼是高管精英,要麼就是達官貴人。在華飲食方面絕不能馬虎,正宗西餐價格當然高了,再加上崇洋媚外的屬性加成,連那些半中不西的「豉油西餐」都雞犬升天。
萬一哪天開放外勞,說不定滿大街都是賣咖喱的蒼蠅館子呢。三線城市湖州,800萬常駐人口,沒有高端餐館。 中國自己都沒多少高端餐館,你指望國外?
法國中餐館吃一頓25-30歐吧,像我這種比較能吃的再點一些酒要更多錢,低端的是kebab,7-10歐一頓吃到飽
見好像沒說韓國情況的,說說在韓國的中餐情況。在韓國,中餐基本就是炸醬麵,海鮮面和糖醋肉的代名詞。而這些食物,基本都是大家在工作的中午啊搬家的間歇啊(簡而言之就是時間緊,條件較差的時候填肚子用的)很多韓國人叫外賣吃一個炸醬麵就可以頂一頓飯,奢侈點最多再多點一個糖醋肉。多見的是外賣炸醬麵和糖醋肉的,可能是因為這兩樣醬料是另外放的。在我印象中,外賣人氣第一的是炸雞(最愛半半的??)下來叫炸醬麵的就很多啦。在韓國干拌面一類的速食食品就有炸醬麵啦,可見很普及啦。回到高檔餐廳,韓國也有高檔中餐廳,基本古風裝飾,不過炸醬麵還是有賣==無法拒絕的對炸醬麵的愛。中餐廳差不多的和烤肉店價位差不多,在全民烤肉的國家,猜猜中餐廳有很大銷路嗎。。。韓國人很享受一大幫子人一起在一起烤肉,喝酒,聊天,在這種時候大家一起會說很多心裡話呢,也是韓國人很珍惜的。不管是和家人還是朋友,一起烤肉都是很增進感情的呢,價錢差不多的中餐館沒有這個功能哦。
大部分美國人沒有那麼捨得花錢錢吃好吃的中餐
個人看法。沒有親歷。1 高端的也有 不過很少出現吧。而且出現了你也八成認不出它是中國料理。2中國不愧是美食大國 分量大 用料普遍 好吃管飽 這也導致了它泛濫不上檔次的一部分原因吧。(墨西哥菜也有點)
提這個問題說明沒來過多倫多,國外的高檔中國餐廳還是不少的,特別是廣東餐廳。餐廳什麼口味主要和開在哪有關。我送過一周外賣,是一家中國的夫妻店,全是外國人口味的中餐,因為那個區域全是外國人沒中國人,那個就比較廉價便宜了,我感覺賣的最多的是炒飯,還有各種炸春卷炸雞翅。高檔的餐廳有名門金宴之類的,反正我和同學在紫爵金晏吃早茶一般一人30刀。那個地方宴席十人桌貌似是888起步。
在美國 中餐 外州的 外賣點 都快餐化 說是CHINESE FOOD 其實 根本不是給中國人吃的 人家的客戶群都是老外 就簡單的炒下 加入本店特色的SAUCE 但是分量多 口味重 價格實惠 多好啊 其實老外吃的很簡單 他們 的嘴巴大多數也都不挑 你去問 BILL GATES 人家的 FAVORITE FOOD 其實 就是很簡單的 漢堡 我們中國人 嘴巴會挑 所以在紐約的中餐館 會更專業些 但是跟國內比 還是天差地別的 畢竟 人家的主要客戶群還是老外多 而且哪裡去找 那麼專業的廚師 又剛好移民到這 又剛好要找工作
因為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還不足以培訓出來頂級的中餐廚師。類似於中餐,中醫之類的中國式手藝古時候應該都是從小開始學習的,而不是現在大部分的4到5年的集中培訓,雖然在這方面現代教育可以培訓出的人才平均水平較高,但是真正驚艷的尖端人才培訓時間肯定是短短不夠的。其次據我的親身體驗,國外好多中餐廳的「炒鍋」其實就是福建附近偷渡的普通中國人,根本就沒有學過廚藝,培訓都是極少的,或者靠觀摩飯館裡面同樣沒有系統學習過廚藝的老師傅幾個星期後就開始工作了。當然也有比較有水平的中餐館但是畢竟較少,我一個中國人都覺得菜難吃你讓老外怎麼喜歡你。那什麼時候中餐重新讓世界人民認可呢?我覺得還有中國保持發展勢頭50年以上,等我們的人民真正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之後,等中國廚師也可以有時間研究技藝之後。等西方人民可以認識到他們並不是宇宙最強的時候(起碼在食物方面),不過到那個時候那樣的中餐真的是我們普通人可以吃的起的嗎?
什麼餐都有它的定位,不能一概而論,西餐也有take away之類的。電(Yi)視(Shu)源於生活,但是那只是一小部分,不能一概而論,以偏概全。以下是最近在悉尼中餐館吃的人均150澳幣,按現在匯率算來是750人民幣人均的一餐,不知道應該定位為什麼呢,這餐廳也做take away
因為中國人窮同時也沒節操,為了能賺錢把中國菜糟蹋成什麼樣了,又便宜又難吃。有沒有看到中國滿大街的法國餐廳,裡面招牌菜是青椒牛柳或者干鍋蝸牛?
還是有的 就澳洲來說偏粵菜系的高檔餐廳還不少 基本是地道口味的
以美國為例吧。panda express這種假中餐並且以外賣為主的自然是便宜的了。但是主要以工薪階層和學生為消費群啦。跟炸雞,披薩之類的地位差不多。大多數比較靠譜味道也不錯的中餐館基本上在$$,也就是人均30$左右的地方。這些餐館你就能吃到比較好吃的中餐啦。頂級的中餐館當然也有啦,但是一般在紐約,LA之類的城市會有。但其他的小城市或者美國大農村就基本上看不到了。貴也是可以堪比牛逼的法國菜的。
本人留學生 國外的很多粵菜館都是定位高端奢華的,可以點一些海鮮例如扇貝,芝士龍蝦等,人均也要換算後幾百塊人民幣(幾十磅)
老外不懂中國的飲食文化,還有就是價值觀道德不同導致
根本上是文化影響力帶來的認同不夠,造成appreciation的不足。社會發展的相對階段,並無所謂。
事實上,中餐在國外實際代表的是好吃而實惠,但指的是濃油赤醬的菜系。老外喜歡分餐制,因此中餐無法上檯面,他們更喜歡蓋澆飯的形式,那麼請問,蓋澆飯又如何高端大氣上檔次呢?
的確不得不說說美國的中餐館,要不食物除了名字還是用中文其他跟中餐沒什麼兩樣,要不就是地方小髒亂差。分析原因,一來美國開餐館的運營成本不低,而來在美國開中餐館的往往是外來移民,本身只是為了糊口,資金不夠多,因此傳統的中餐館無一例外都是小本經營,發展可能不大。再加上來消費的客人往往也非富足的白人,社會階層也不高,因此餐廳如果抬高價格就會流失許多用戶。長此以往的惡性循環導致了現狀。
國外大城市高檔的中餐館有,但確實很少。好的西餐勝在食材,好的食材很昂貴,但中低檔的實在很一般。而中低檔次的中餐花樣和口味太過豐富,而且高級的中餐廳成本估計在國外未必賺錢,否則不會那麼少。
我猜高端中餐需要用到大量野生動物食材,老外實在看不過去。。。
你自己去看看去外國做生意的都是什麼人,而且人家都是私人經驗,去創業去拼搏的。哪像那些大公司去國外發展那樣。
坐標紐西蘭
國外不是沒有高大上的中餐廳,而是裝修沒有那麼下力氣。
很多都是移民過來的,找不到什麼好的工作而隨隨便便做起中餐廚師。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開個飯館做廚師。
現在投資移民創業移民越來越多,很多人都開個餐館,堅持兩年拿到綠卡之後就轉手了,根本不用去想這個店要怎麼走下去。高大上的也有啊,隨之而來的就是菜價水漲船高,但是環境擺在那裡了。如果沒有中國人帶著,洋人是不會去吃的。只有那種take away,也就是快餐店,很多島人都會去的,各種炒麵,炒飯,炸雞,量大而又便宜,也就是你在美劇看到的啦吃過外國人開的像酒吧一樣的小清新 的 粥館...粥館啊.....
粥還做的不錯啊不過擺盤都很好啊讓我覺得我已經不再喝粥了不過不是那麼正宗了吧 像是融合菜系了鼎泰豐在我們這兒開的挺好的 服務環境營銷都很到位 中國人外國人都去吃 應該算是中高檔了吧 反正不是平常沒事就去吃吃的小館子。
坐標西雅圖俄羅斯的中餐館還是十分地道的啊,類似北美的那種變異體基本沒有。聖彼得堡。
在胡志明市中心一家廣東菜館子吃過一頓,就地理位置、價格和口味來說,算當地很高檔了(人均300人民幣)。
在吉隆坡華人一條街吃一頓的價格也遠高於當地其他餐館。兩個人隨便點條蘇眉也過千了。
如果越南和東南亞算「國外」的話,供參考。哈爾濱人問「鍋包肉」怎麼翻譯比較好?
高端的中餐都是領導吃。。。人家才不會告訴你什麼叫做高端中餐。。。
因為做中餐館的很多都是第一代非技術移民 沒法做出高大上的東西來
中國人吃的最多的西餐——肯德基麥當勞之流,不也是爛大街的廉價貨嘛。
西餐 日餐 都有形態複雜 多元發展趨勢。
國外 高級中餐 周英華 Mr chow 啊,進去進餐 明星政要 絡繹不絕。服務員都用 義大利人中國市場 也是,遍地大排檔 蒼蠅館。但是不乏 高端 中餐:俏江南 小南國 蘇浙匯。中餐在我荷蘭屯相當高檔了……
我家在日本開飯店的,說說日本中餐的情況吧
先簡單說一下日本中餐的歷史吧大約從江戶時代就開始有移民在日本開設菜館了明治維新之後在神戶長崎橫濱等口岸聚集起大量中國移民,因為這些移民大多數是福廣人,開設的菜館也大多是這些菜系。戰後大量舊滿洲定居的日本人回到日本,同時也讓東北系中餐在日本普及(鍋烙 焼き餃子、拔絲地瓜 大學イモ)不過中餐成為日本家常菜就不得不提陳建民,他是四川人,為了將中餐在日本普及改進了大量的菜譜,同時在nhk的美食節目上將這些成果公開四川飯店第一代店主 陳建民好了說了這麼多廢話現在談談中餐館的情況吧,簡單的來講:
兩極分化,競爭激烈高級的就不說了,和中國沒什麼兩樣。在中國能吃到的在這也能吃到,在中國能不吃到的在這還能吃到。西麻布的富麗華 上海大閘蟹比較出名赤坂四川飯店本店 老陳師傅他家的下面說說平民化的
連鎖類的像王將の餃子, バーミヤン之類日本人開的簡化中餐在日本是快餐類主流同樣以快餐為主打的還有老式中餐館,一般都是日本人或中國二代,三代移民大多數中國人開的中餐館都是個人經營,連鎖類較少由於近幾年中國人海外務工,移民的熱潮,中菜館遍地開花,湧現了大量的受歡迎的中餐館新橋沸騰魚府,川菜味正,老闆人不錯千里香 以前味挺正,最近好像換廚師了。老闆嫌中餐不掙錢去開拉麵店了中餐競爭空前激烈,原因和上面鍾磊寫的差不多最主要的就是反映在橫濱中華街,街上到處都是發傳單舉牌的。同時自助餐成為主流龍翔記 殺價殺的太狠了。。。總體來講日本的中餐為了迎合日本人口味進行了大量的改進,不少東西都是在中國看不到的(外國中餐都一樣)。由於歷史上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和近代優秀的中餐廚師的努力(代表的老陳師傅,老周師傅)中餐在日本成為一種主流,樓主說的那種情況在日本是不存在的在法國老佛爺百貨附近吃到了一家叫「天府」的川菜館,作為一名四川妹子那裡味道尚可,其餘時刻自帶老乾媽出遊!
我會告訴你巴黎老佛爺百貨六樓就有一家高檔川菜館么
凡事都得比較,因為西餐行業經營管理得太好,太「不低端」了,襯托得髒亂差的中餐「高端」不起來。
連肯德基、麥當勞這種外國「包子店」、「煎餅鋪」在中國都能成為奢侈品。主流中餐除了「海底撈」這類的,只要是從大陸剛出去,哪兒能有多少「高端」的機會?倒是香港、台灣或者華人二代移民開的店或許還有些可能。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都是。。。LA的眉州東坡和OC的鼎泰豐都屬於高端的個人感覺是,移民建立的餐館大多是小而便宜低端,而來自亞洲資本/品牌的餐館一定要高端
中餐在國外很貴的。。。而且被改良了,更適合當地人的口味。
對國外的情況沒有發言權,但可以說說為什麼川菜這麼受歡迎,但在外省卻幾乎沒有像樣的品牌和門店。根本原因還是整體的商業意識和品牌意識太差了,並且小富即安的觀念在蜀中深入人心。好不容易出了個海底撈,在本省的知名度卻幾乎為0;而在外省真正叫得響的川菜品牌,往往還是當地的本土品牌(例如杭州的川味觀)。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四川人和江浙人基本是兩個極端。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連順旺基的門店隨便炒個菜都喜歡放郫縣豆瓣了,這算不算是川菜無聲勝有聲的最高境界呢?
我覺得這跟lz的問題是一個道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