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寂寞在當前社會是否應當是學者的一種美德呢?
01-31
忍受寂寞是任何想要在自身領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應有的能力,但是倘若將之上升為恪守的高度呢?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對於學者這一群體來說,恪守寂寞是否已經成為了一種美德?
蟹妖。
美德的評價,早已過了靠職業和形容詞結合來簡單評價的年代。
同樣在人類的美德中,對單一職業的美德要求,也早已不應是人所共識的事情。
例如淳樸和農民,勇敢和戰士,例如寂寞和學者。做學問的人有很多,清貧寂寞但是毫無貢獻的人一點不比富庶通達但是學術上卓有成效的人少。對於評價職業來說,能夠良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對於評價從業人員是否優秀的美德。而不是其他人提出的各種「要求」。而且還是那個觀點,美德既然只是道德評價中的一種,那就不要隨便拿來律人。道德只合拿來律己。
沒有一種美德叫作恪守寂寞的,如果你知道什麼是美德的話。可見這是一個偽問題。 但不幸的是,這個問題在今天的中國是現實意義的。這隻要看看今天的學術腐敗能達到什麼程度就知道了。提出這個問題,大概就是在毫無希望中,還想著有點希望吧。 這個國家,真的是沒救了。添加對羅心澄的回復:
羅心澄為澄清主貼問題的語義而提出的兩種表述::1、「一個好的學者是否應該恪守寂寞?」;2、「是否只有能夠恪守寂寞的學者才能用『好』來評價?」,我以為,第一個更貼切主貼問題的本意。主貼問題是:「恪守寂寞在當前社會是否應當是學者的一種美德呢?」它並沒有問是否只有恪守寂寞才是具有美德的學者,或者才是學者的美德,所以第二個表述離題了。
我前面提到,並沒有恪守寂寞這種美德。現在需要補充一句:這也不會是學者的美德。這裡需要做語義分析的應該是「洛守」和「美德」。所謂恪守寂寞,其實是指耐得住寂寞,也就是不功利,或者說是不為錢、不為權、不為利所動。進一步說就是,學者應以學術研究為己任,功名利祿不應成為學者做研究的目的。概言之,學者的美德是為真理而獻身。在這個「後現代」的物慾時代,任何恪守寂寞(通常也恪守貧寒)的人及其行為,都是不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崇尚的。所以是人被時代裹挾。「壞」的從來不是「人」。在歷史的視野下,人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了。「壞」的是貪慾、嗔念和痴心。
而能對抗這些「壞」的東西,大約可以稱為美德。
拾金不昧,是戒貪。與人為善,是戒嗔。拿得起放得下,是戒痴。做學問的人,本是最容易做到這些的。所以會有這許多恪守寂寞的先賢。
愈難做到,那麼對於做到人來說,就愈是一種美德。當自己所從事研究的東西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時,完全沉浸其中就根本覺察不到寂寞,興趣本就是最忠誠的陪伴。由此,寂寞一說即不存在。至於美德,贊同@笑道人 對於評價職業來說,能夠良好的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才是對於評價從業人員是否優秀的美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