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中有兩個孩子,例如雙胞胎,兩個孩子要求絕對公平(這當然不可能),因此引發爭執無數,怎樣給出一個孩子們可以理解接受足具說服力的平息理由?


替我愛人回答一個。 我家有姐弟倆相差兩歲,大約4/2歲開始有了爭東西的行動能力,開始我們也發愁沒辦法,後來我老婆想到的辦法是: 先把爭的東西收繳,然後告訴兩個人,他們要麼商量出可以一起玩的辦法,要麼兩個人誰都不可以拿到這個東西。開始施行時要費不少口舌引導,規勸,但是形成習慣以後,大部分時候大人不用介入,遠遠聽著姐弟倆自己商量就可以了。 現在兩人快6/4歲了,感情很好,互相都比較依戀。


我們家是龍鳳胎,男孩女孩本身個性差異比較大,所以這個問題會稍好解決些吧。女孩天性寬容,男孩則要被培養寬容,這是我作為爸爸對此問題的態度。


我家雙胞胎快五歲了,爭執從來沒有停過,絕對公平本來就不存在,讓他們學會理解不公平的原因,比刻意製造公平的氛圍更有意義。


我哥嫂有一對雙胞胎,能盡量公平的部分都盡量雙份一樣的。不能公平的時候就強調哥哥和弟弟的分別。他們已經有了哥哥會保護弟弟、弟弟依賴哥哥的觀念。


讓孩子自己來解決爭端...


我還沒孩子,但是家裡養著兩隻貓,所以也許大概可能算是有一點類似。我的感覺是,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想要做到絕對公平是不可能的。兩個孩子就算是雙胞胎,性格脾氣體質啥的也可能會有不一樣,所以家長一定會比較,然後覺得某一個比較喜歡,另外一個稍微差一點之類。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關鍵在於,給兩個孩子同樣的空間發展,給他們同樣的愛,盡量了解他們不同的個性,並尊重各自的特點。如果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那麼至少要在物質條件上做到一碗水端平。


我就是雙胞胎。

如果只有一個東西,就應該教會孩子,什麼叫做共有;而不是非要分個你的、我的。

其實,最重要的是教會倆孩子互相愛護,互相謙讓,互相讓與;而不是追求什麼絕對公平。

比如現在,我就願意把什麼都無償給我弟弟啊。


在向孩子灌輸平等、謙讓、和平這些原則的基礎上,讓兩個孩子之間自己解決爭執,比家長插手更有效。

雙胞胎的家長會自動地擁有很多寶貴的教育機會,比如:

  • 雙胞胎更能懂得手足之間的親情,學會忍讓、謙虛、和平、妥協。
  • 鼓勵他們自己找到解決矛盾的辦法。比如我和我哥哥解決分配問題的一個辦法是,由一個人把蛋糕分成(盡量均等的)兩份,另一個人選。下次再輪換角色。
  • 在家長有時間和條件的情況下,雙胞胎之間發生爭執時,可以讓孩子各自辯護自己,家長來仲裁。這樣能從小教會TA們表達自己立場、維護權利、追求公平,還有傾聽、妥協的藝術。

個人認為有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那就是為了追求絕對公平和省事,一切都完全均等對待(比如衣服、鞋、學具、禮物永遠是完全一樣的兩份)。這樣會讓TA們感到在別人眼裡是同一個單元,個體的獨立性沒有收到足夠的尊重,特別是到了七八歲之後。

以上是本人作為雙胞胎男孩的感受。做雙胞胎女孩的家長,可能更複雜一些。


孩子之間的爭吵,是最正常的事情,之所以他們想要求絕對的公平,是想通過這件事情來觀察你偏向於誰,這個時候,你如果不做出表態,故作糊塗,反而有利於事情在他們之間自己解決。當孩子發現你對於他們請求仲裁的要求經常不予理睬時,他們反而會覺得你變得公平,記住,血濃於水,手足之情可以解決很多爭端,大人的干預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世間本沒有絕對的公平,更何況是家務事。


當俺脫下一支拖鞋站在她們面前的時候,一切都安靜了


我們家雙胞胎兄弟已經在讀小學,爭搶的問題從小就不明顯。應該說兩兄弟從未抱怨過公平問題。和我們一直以來的做法有關係。

1.玩具每次買都是兩種不同樣的。換著玩,沒有具體歸屬。

2.衣服。自買的衣服都是同款不同顏色,換著穿。

3.課外書。大量買,隨便看。

4.興趣班或學校要求的教材。雙份。不論價格。

5.平時外出搶車後面的安全座椅座位,提前溝通好了規則。

6.自行車、一次買一輛,從小到大,不能用就淘汰再買一輛大點的。所以家裡永遠兩輛一大一小的自行車,換著騎。

7.尊重他們,平等溝通。開放性探討一切問題。

8.從不單獨批評一個,刻意讓他們抱團。所以只要批評一個,另外一個肯定會來幫忙。他們知道幫兄弟就是幫自己。


問問孩子她覺得公平是什麼,在告訴孩子公平應該是什麼


4歲雙胞胎的老爸路過,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理論一大堆,實踐起來都沒用。現在我家雙胞胎4歲了,有時我們就讓他們自己評理。


孩子普遍會覺得大人偏心,是因為這個時候心理還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在發展心理學上稱之為「前運算階段」,主要特點表現為:逆向思維很困難;很難做到在同一時間內考慮一個情境的多個方面,也很難做到去中心化;所以他們傾向於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去看待別人眼中的世界和經驗,當家長沒有照顧到自己,或者東西給的少的時候,他們就會忽視客觀原因,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自然認為大人」偏心「。

因此,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讓他去中心化的過程。可以試著從以下幾點入手:

  1. 儘可能地使用具體的道具和視覺上的幫助。討論一些抽象概念時,用具體事物來幫助理解。

  2. 指示要相對簡短,不要一次講太多,邊做邊示範;以講解遊戲步驟的方式。

  3. 幫助孩子形成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的能力;將不同人名與孩子的實際經驗聯繫起來,指出相同點和不同點等等。

  4. 讓孩子可以儘可能地多一些實踐經驗,仔細觀察別人。

教育孩子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不辭辛苦煩躁才能有所成長,祝好運。


只有用實際行為,有時候讓孩子自己來評價


不用刻意公平,但是一定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感覺到你不愛他。我家就一對雙胞胎,從小打到大,他們起爭執我都不大參與,但我一直在表達我做為一個媽媽對他們平等的愛,就像他們愛爸爸也愛媽媽,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兩個孩子同樣愛。無論男孩女孩,我們還是盡量要讓孩子們心胸開闊,看事情的視角大一些,讓他們從這些你多我少的小事情中掙脫開來。


家長們經常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讓,歸因為獨生子女問題,或是「溺愛」問題。其實根本原因是家長們對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機會,第三個壞處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互相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家長不必把這看成是問題,不必馬上出面干涉,更不必因此而生氣。

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們自己解決;較嚴重時,簡單地拉開即可,不必計較自己的孩子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道理可以簡單講一下,不講也行,關鍵要保持友好輕鬆的態度。這看似有些不作為,卻正是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係的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

我們把這種方法總結為「三不原則」: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圓圓4歲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時間差不多,且在同一層樓住著。三個小傢伙總是東家進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圓圓性格比較溫柔,小哲比較急躁,常常在搶東西時佔上風,發生衝突時就會狠咬對方一口。有一次圓圓去小哲家玩,突然哭著跑回來告訴媽媽,說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顯的牙印。

媽媽也總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著對她說:「哦,又打架了。」然後輕輕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問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說還痛,媽媽就再吹吹,或輕輕地吻吻,媽媽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劑。她如果說不痛了,我會愉快地說,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媽媽的態度對圓圓的影響十分明顯,她往往是淚痕未乾,情緒就完好如初,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爾會表現出持續的情緒,說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媽媽也笑笑說:「好,那就在家玩吧」,隨她的便。她多半堅持不了十分鐘,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過來了,兩人很快又玩得熱火朝天。

事實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圓圓和婷婷有時會倚仗比小哲個子高力氣大,情急之下會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

幾個家長持有的態度差不多,當然家長們都會告訴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搶東西,也盡量用引導的方式化解她們的矛盾。同時,對孩子之間的打架吵架,我們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沒有誰會在這裡算計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虧了,或是抱怨別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個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家長的這種態度,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即發生衝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地發展人際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

事實上孩子們確實很快就學會了協調,鬧意見的次數越來越少。圓圓4歲時,一家人遷居煙台,小哲也隨後和父母遷到青島。煙台、青島離得不遠,兩個小傢伙隔幾個月就要見次面,從那時起,她們不管在一起玩幾天,再也沒鬧過意見,總是那麼快樂默契,每次分別都哭得淚水漣漣,迫不及待地期待著下一次見面。這份友誼一直持續到現在她們長大成人。

「三不原則」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而且它內含一種信念: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這個信念的確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學兒童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上。沒有這個信念,「三不原則」就失去了支撐的力量。很多家長在開始接觸到這個原則時,總是將信將疑,一旦在生活中嘗試驗證,絕大多數人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對兒童的能力也會就此有新的認識。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鄰里小朋友的相處,在雙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兒園或小學裡,都照樣管用,因為天下的孩子都一樣。

圓圓4歲前的固定玩伴是婷婷和小哲,都是女孩,出生時間差不多,且在同一層樓住著。三個小傢伙總是東家進西家出地在一起玩。婷婷和圓圓性格比較溫柔,小哲比較急躁,常常在搶東西時佔上風,發生衝突時就會狠咬對方一口。有一次圓圓去小哲家玩,突然哭著跑回來告訴媽媽,說小哲咬她了,胳膊上有明顯的牙印。

媽媽也總是看看她的小胳膊,笑著對她說:「哦,又打架了。」然後輕輕地吹吹她被咬的地方,問她:「不痛了吧?」她如果說還痛,媽媽就再吹吹,或輕輕地吻吻,媽媽的吻是最好的止痛劑。她如果說不痛了,我會愉快地說,好,不痛了,那就再找小哲玩去吧。

媽媽的態度對圓圓的影響十分明顯,她往往是淚痕未乾,情緒就完好如初,馬上返身又去找小哲了。偶爾會表現出持續的情緒,說不想去找小哲,要自己在家玩。媽媽也笑笑說:「好,那就在家玩吧」,隨她的便。她多半堅持不了十分鐘,就又想找小哲,或是小哲自己就跑過來了,兩人很快又玩得熱火朝天。

事實上,婷婷也常被小哲打哭,或者圓圓和婷婷有時會倚仗比小哲個子高力氣大,情急之下會把小哲推倒,惹得小哲大哭。

幾個家長持有的態度差不多,當然家長們都會告訴孩子要和小朋友好好玩,不要打架不要搶東西,也盡量用引導的方式化解她們的矛盾。同時,對孩子之間的打架吵架,我們都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沒有誰會在這裡算計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吃虧了,或是抱怨別人的孩子如何等。所以三個孩子一直在一起玩得非常愉快。

家長的這種態度,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即發生衝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地發展人際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

事實上孩子們確實很快就學會了協調,鬧意見的次數越來越少。圓圓4歲時,一家人遷居煙台,小哲也隨後和父母遷到青島。煙台、青島離得不遠,兩個小傢伙隔幾個月就要見次面,從那時起,她們不管在一起玩幾天,再也沒鬧過意見,總是那麼快樂默契,每次分別都哭得淚水漣漣,迫不及待地期待著下一次見面。這份友誼一直持續到現在她們長大成人。

「三不原則」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而且它內含一種信念: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這個信念的確立非常必要,它是科學兒童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遷移到其他問題的解決上。沒有這個信念,「三不原則」就失去了支撐的力量。很多家長在開始接觸到這個原則時,總是將信將疑,一旦在生活中嘗試驗證,絕大多數人都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成果。對兒童的能力也會就此有新的認識。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鄰里小朋友的相處,在雙胞胎或多子女家庭,以及幼兒園或小學裡,都照樣管用,因為天下的孩子都一樣。

以上內容摘自尹建莉老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本想自己回答,但是尹老師的這篇文章有理有據,闡述明晰,我想我照搬過來應該對你的幫助更大。


丘立東的方法很好,競爭和合作是不可分的,尤其是兄弟姐妹,作為大人,可以充當轉移矛盾的點,競爭不可消除,那就加強合作關係。東西不是你們互相搶,而是你們一起合作,商量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分享方法,當然大人的引導還是要有的,不能打架誰贏了就歸誰。


我家兩個孩子,差了1.5歲,現在大的不到3歲,小的剛1歲多,天天打架,家裡隨時驚叫喚,兩個只要一靠近,我就緊張。沒有偏袒哪個,遇到問題我們都是好言相勸,但是老大太霸道了,什麼都要佔住不放,太小也不好怎麼收拾……坐等前輩來解疑


最初都會有想要一碗水端平的念頭。甚至為了端平,刻意等到老大8歲才生老二。結果是,好啦啦,端不平噠,偶爾灑出去也沒什麼影響啦,他們自己也會學會找平衡,不指望爹媽,本來長大之後能指望爹媽的日子,也就有限噻。


公平是存在的,但是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定義不同。所以家長要明確初始分配的方法和理由,然後鼓勵他們交換使自更愉快。


我覺得,給同樣的起點,同樣的規則就可以了。

至於最後的結果,要讓孩子覺得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我想要公平就可以了。


對於孩子教育而言 讓TA了解現實中存在的不公平 是給TA的最好的禮物之一吧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雙胞胎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