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修的好是一種什麼感覺?
六根中意根以外的其餘五根本人都可以守護的比較好,唯獨這個意,也就是mind感覺實在是很困難,很難定的住.
感覺自己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一天到晚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念頭不停的冒出來,上天入地,摧枯拉朽,嘗試過觀呼吸,很容易就走神了.還有就是本人比較敏感,有時候就算是別人說話的聲音大一點我的心都會一緊.
有沒有定修的很好賢友過來談一些感受或者體驗,真的可以做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嗎,或者說火燒眉毛了都可以像沒事一樣?
@十里塵華笑春風 @旋律
兩位抬舉了。說真的對於題主這一方面沒有涉獵過的體驗說太多對修行是毫無建設性的,只會增加不必要的幻想而已。而這不必要的幻想想多了也會成為修行的障礙。所以在禪定方面,怎樣會有火燒眉毛或泰山崩於前意識不變就不多說了。
至於題主所問及觀呼吸會走神這是很正常的。時下很多人去學觀呼吸也常常會遇上類似的問題。平時雜念原本就很多,在五蘊間打轉不停,突然叫你觀呼吸,在沒有正念正知下,觀呼吸只是變成了其中一種五蘊表現。然後從此蘊內容也就是觀著呼吸,然後走神打轉至其它五蘊的內容,就這樣已經不經意走神了。例如以意行蘊提起觀呼吸意念,保持了一下子而已,不自覺意行蘊已漸漸離開觀呼吸越來越遠,也不自覺一些想蘊(景象)切入了,就這樣走神進入了想蘊了。可能在想蘊運作了一下,或輾轉了幾個景象,然後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早已經走神了。
南傳僧人即便聖者高僧,已在聖境多時,不太懂凡俗的人在凡俗境內的狀態。因為他們的狀態對自身是正念正知,對他人的狀態觀察也正念正知,非常難有對他人的狀態作出分析與判斷。大部份很刻板地依照南傳方式去教授。缺少了一些變通。可能這樣解釋還不夠貼切,只能論述個大概而已。對於一般來求佛學的人,南傳各自都有了一種例牌的招牌菜來招待(教授)。
但是並不一定全部南傳都是很刻板的。我相信也有圓滑變通的聖者,只是屬於很少數而已。在原始佛教佛陀和舍利子就是懂得變通的例子。
南傳聖者心不自生,如實觀察,正念正知。即緣下所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所見,無有添加,我稱之為無有繁衍,上座部稱之為無生智。
而一般凡夫,本來就在五蘊間打轉不停,即在五蘊間不斷繁衍。從此蘊繁衍他蘊,從他蘊又再繁衍其他蘊,繁衍不斷的。那麼突然叫他觀呼吸,他以意行蘊繁衍觀呼吸態勢。早已打算維持著這個意行蘊來保持觀呼吸態勢。然而五蘊無常,意行蘊本來就不能常住保持,必有消退時,那麼其它蘊就會隨之繁衍而隨時切入。所以南傳僧人與凡夫觀呼吸的分別就在於此。
佛陀教法四聖諦,第一必須對苦諦有證有知。若苦諦沒有證知,更別說對苦集、苦滅、苦滅道諦有證有知。
身為凡夫,肯定會經歷苦,只是有沒有正面去認識苦而已。一般凡夫都是會逃避、或選擇安逸那一邊,相信有安逸,追求安逸滿足那一邊而產生執著的。所以在追求快樂和滿足時,就是常因離理想快樂與滿足越遠就越擔憂或煩惱,若理想幻滅時就會悲痛失望。這些過程都是苦。
若凡夫能正面去認識苦,透過這些過程體驗去證去知苦,那麼就不會再選擇安住一邊(凡夫自定義的快樂與滿足)。透過苦的證與知(已深刻認識),五蘊繁衍的速度自然會因苦諦變得越來越緩慢,甚至靜止,而有了四念處。那麼就會觀察到四念處的集起,然後退沒。亦知集沒起因起緣。
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有貪苦、嗔苦、痴苦。又有五蘊苦。要透過自身苦的體驗去證去知。你就會知道不如實的就是苦了。
證知苦,離五蘊而逐漸有了四念處,然後正念正知會觀察到苦集,苦滅然後有正見,能行餘下八正道分。沒有苦諦的基礎下,有見、有思維其餘的八道都是八邪道分,而不是八正道分。
不應該忽視苦諦,應該去證知苦諦。沒有苦諦,其餘三諦是不會存在的。經歷的多了,吃過見過,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說到底,貧窮限制想像力……
你想不明白為啥有錢有勢的人總那麼淡定……
等自己也有錢就都好了……
末學自己是談不上的,說說家師。
去年某日,印象是三八節吧。凌晨五點,晨鐘起,熏法香,家師全球聯線布法。
八十歲的老人,日日晨鐘,三點半自修,五點布法,為佛教,七點志工早會,為眾生。
已經幾十年了。
正講著,忽然畫面震動,末學心裡感嘆:新來的攝影師兄還不熟悉呀(隨師的小陳師兄恰於幾日前往生,圓滿了。)
布法最後,家師淡淡勉勵弟子:人生無常,要珍惜呀,慎勿放逸,就象剛才地震……
地震
地震了完全看不出來呀!一個手勢一句語調一個眼神的起伏變化都沒有。我想,這就是「定」了吧!
上人承師訓,一生致力奉獻於:為佛教,為眾生。完全無我,完全無畏無懼無憾,如此方才能隨時住於甚深禪定吧!
但老人家最常講的兩句卻是:「來不及」、「多用心呀!」
至誠頂禮!首先,這樣理解「定」是不對的,是錯誤的。
「定」是心的「定」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定。
死人的「眼耳鼻舌身」不會動,不是定。
「定」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斷滅。
你的修行目的不明確,所以導致你有這樣的想法。
「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是心不隨境轉。
現在我舉個例子:你一年級時,我給你一百塊,你都激動不已。現在我給你一百塊,你可以面不改色。
這就是心不隨境轉,但它不是修行的目的。
心不隨境是修行特定時期的工具、輔助。是為了心的平靜安寧。
心平靜了,才能更圓融地處事,利益眾生。
而高僧大德或者領眾修行者是要隨時處於心不隨境轉的狀態中,這樣才能給人以領袖者的信心。
非領眾者,則毋需執於此。天地任行,本來面目,水向低流,無有掛礙。
意根難守,是你守的方式不對。你已有意想讓意根停止,這是錯的修法,沙非飯本。
你現在應該這樣守護意根,起初:
我想到我腦洞太大時,我清楚地了知,我腦洞太大。
我冒出奇奇怪怪的念頭時,我清楚地了知每一個念頭。
我上天入地時,我清楚地了知我上天入地。
我觀呼吸時,我清楚地了知我觀呼吸。
我走神時,我清楚地了知我走神了。
我聽到聲音大時,我清楚地了知聲音大。
我心一緊,我清楚地了知我心一緊。
你要這樣去守護你的意根,就好像守城的衛士,他們看著來來往往的每一個良民,知道他進入城中,知道他出離城中。
不追逐,不去盤問。
是開放式的觀察了知,而非抑制性的逃避或者糾纏。
這樣的修習得到身心安寧後,再進行觀察。
你應該這樣如實觀察:
我想到我腦洞太大時,腦洞太大就是我。
我冒出奇奇怪怪的念頭時,每一個念頭都是我。
我上天入地時,上天入地就是我。
我觀呼吸時,呼吸就是我。
我走神時,走神就是我。
我聽到聲音大時,聲音大就是我。
我心一緊,心一緊就是我。
如果你進行這樣的禪修,契入了無我。
那麼再來會心。
沒修對。戒定慧,是止觀禪的結果。止念清凈,就會減少雜念干擾,這是你需要做的。達到的效果就是戒。觀念來去,不依賴,不依附。由此,產生不外溢,慢慢的清凈穩定下來。這個就是定的狀態。禪,是一切靜,動中不失去清明本覺的狀態。清楚每一個動作,在做什麼,每個細節清楚。這種狀態下,洞察清楚,不會亂想,客觀而清明,這是智慧。所以,提問本身有問題,概念不清楚。做的方法也不對。守護的應該是本覺清明,意亂動,而不去追逐。這本身就是一種方法。
你的問題不在於定,而在於慧觀,定無法做到你說的那樣,定只是暫時壓伏,必須修慧觀,知乎的話可以向司馬義師友請教
你還是先把腿子盤盤好吧~至少盤個幾小時~真有定的肯定不會玩知乎~就算看到你這問題也不會輕易回答你~因為怕你定不成反而亂想
據說可以不鬧心
戒定慧,是修行人的整體的描述。定力,就是你的智慧之門打開了。你明白一切,自然不恐慌焦慮,定力自然而然生成。
佛法的正定也就是色界禪,正知正念,離欲離不善法後,身心統攝、安適、自在,比欲界的任何快樂所不能比的。
雙盤30分鐘,堅持100天,你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