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人都認為心臟是思維器官?
為什麼古代人,無論中外,都認為心臟是思維器官?人類知道腦組織才是思維器官以後,思維方式或者思維機制有什麼區別?當一個人潛意識用腦思維,和他潛意識用心思維,會有什麼不同?
外國人怎麼想的我就不知道了,反正中醫主流的理論是沒把你所定義的那個「心臟」當成是真正意義上的思維器官,當然,民間的小可愛們是怎麼亂攪的,我並不感興趣。
有一個大前提,是老生常談了,中醫的五臟概念到底是什麼?
最一開始的時候,也是解剖得來的,但是後來加入了更多的關聯性屬性與功能,於是逐漸演化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關聯內涵的功能性概念單元,理論上有對應的物質基礎和功能基礎,但是卻並沒有專屬的、邊界清晰的、直觀易觀察的物質實體。
在這種整體思維模式下,中醫以肝心脾胃腎五臟為中心,與很多其他的器官、功能和現象都關聯了起來,其中就包括「情志」內容,比如情緒、精神、思維、意識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關聯,而並非「等價」,關聯和等價可完全是兩個概念。
中醫認為,「心主神志」、「心藏神」,這個「神志」或者「神」嚴格來說並不是「思維」,而是指高度清晰的意識,包括正常狀態的認識、感覺、運動、思維、言語等(內在本質+外顯表達),但並不是具體的思考流程和細節,而只是一種狀態程度。
而在「五神志」當中,主要有喜怒悲憂恐,這顯然是五大類情緒,其中心主喜。
由此看來,中醫的「心」是一個具有超大內涵的統合概念,其中包括與意識狀態的關聯,因此並不能說中醫的「心」是思維器官,只是和精神情志等精神活動有關聯。
所以,中醫認為心與思維相關,這本身就不是一種「推斷」,也不是「發現」,而只是一種具有叛逆內涵的「人為定義」,無法證偽,也不需要證偽。
更何況在中醫理論中,本身就有「腦為精明之府」之類的說法,這說明認識到了人腦才是主思維的。有這兩種分別的說法,證明中國古人並沒有將之混淆。
而人的精神活動,不只是跟心相關,還跟其他臟腑也相關,只是有不同的關聯領域。
當然,要是非得認為現代醫學中的胸腹腔臟器與人的精神活動內涵沒有任何關聯,是完全孤立的,在功能上是完全割裂的,那我也無話可說。
所以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認清概念的來源、發生、演變、實際內涵等方面的內容,才能進行真正有意義的分析和對比,否則就是自立靶子自己打,這跟站在大街上手淫沒有什麼分別。
中醫的很多理論,是非常適合進行庸俗化解讀的,不只是中醫這樣,理論物理、哲學等領域,在民間都有這種現象,這是非專業人士的通病,而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也一樣有認知有偏倚的,這再正常不過了。
從更本質的層面看,一門科學理論是否具有科學性,與其在共同體圈內的共識度高低並沒有本質上的關聯。
但一門科學理論是否能成為主流,則取決於其在共同體內的共識度高低,普適度越高的,越易成為主流,否則就只能是假說、個論、參考、非主流,被批判甚至被否定。
在知識分子群體中,畢竟學習型者要多於思想型者,很多自認為有思想的學習型者,其實只是把他已經認同的知識用類似思想格式的方式表述出來了而已,這不是真正的思想,因為沒有延展度。
因此,從共識度角度看待科學主流觀念,其實可以看出,所謂的科學,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社會屬性」的鉻印,並非絕對純粹地以學術姿態呈現,但這沒有辦法。
中醫理論的整體性和高度系統性,使得每一個看似孤立的理論,其實都必須放置在整個理論的大背景之上去進行相對性認知,才可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但很多外行人,只能把中醫理論以孤立的形式單條提出來進行質疑,這就導致相對背景缺失,從而不能獲得這個理論的相對屬性,那麼後續的分析其實是不完整不完備的,那最終的結論還有什麼意義呢?
我猜是因為你恐懼,憤怒的時候心跳加快,所以認為心跟思想有關。
心情好…心情愉快…心想事成…你換成腦試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