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廣義解讀: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隋廣義「群眾智慧」是個偽命題
《莊子》說:「如果道可以拿來獻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拿它獻給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們就會拿它送給親人;如果道可以說得清楚,人們就會把它告訴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傳給別人,人們就會爭著傳給自己的子女。然而上面說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正確的對道的認知,那道就絕不會駐留在他心中;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的規則,那道就絕不會在他身上呈現。」
隋廣義認為有道的人,難以把得到的道獻送給別人;有智慧的人,難以把擁有的智慧贈送給別人;有境界的人,難以把體悟到的境界轉送給別人。所以學生能從老師那裡繼承的,是知識,而非智慧。我們現在,見聞知識超越老子的時代太多了,但智慧,卻仍然難以超越。
「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當然罷了。一個白痴是白痴,一萬個白痴仍然還是白痴,並不會因為數量的變化就引起質變,從白痴變成了智慧超群。
智慧既然不能繼承,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時間而累積;智慧既然不能因為數量的變化而引發質變,也就說明,智慧並不會隨人群數量而累加。所以隋廣義認為「群眾智慧」的結晶,不過是個偽命題罷了。古往今來,讀過《道德經》的「群眾」無數,然而能讀懂就已經不錯了。
那麼,隋廣義是如何解讀老子的呢?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知識靠學習,開創靠智慧
我們常想當然地以為,一個牛人的背後,必然還有一個更牛的人來教授他。比如:諸葛亮很聰明,那他的師傅肯定更厲害;鬼谷子學究天人,那他師傅肯定是個神人;老子寫出了《道德經》,那他師傅又該是何等境界呢?
這種思維,其實很可悲。既然我們認為牛人都是由更牛的人教出來的,那麼潛意識中,也就認為我們的文化發展,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既然我們認為徒弟都是要比師傅弱的,那麼潛意識中,中國的老師是教不出比他更強的學生的,因為他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我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說是中國有一個朝代,師生關係是相當之嚴峻。老師教你什麼,你就只能學什麼,學生要是去搞超出了這個範圍的東西,相當於欺師滅祖,是得不到學界認可的。試問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學生又怎麼不會一代不如一代?
因此,我們看到新的學說問世,潛意識就總會去想,他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卻不去想這是不是他個人開創出來的。因為我們的開創精神和創新思維,已經基本上被磨滅的差不多了。
老子開創道家學說,他就一定是師從古人而得來的嗎?總想著承襲舊制,承襲古人,依賴所謂古聖先賢之餘蔭而生存,卻拒絕創造和更新,這與發冢盜墓的蠹蟲又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的祖先也都是這樣的人,那我們連漢字都不可能出現。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能學習積累的,只是知識而已。書籍、資料都可以存儲進電腦,但電腦卻不會創新,因為電腦不具備智慧。知識,靠學習;而開創,卻要靠智慧。
《道德經》出現時間和其他不同版本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將近幾百個版本中,99%的版本以及99%的內容,都大致來自於兩千年前左右的河上公和魏晉時期王弼的版本。
第一,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王墓出土了許多詩詞等文獻資料,其中便包括寫在絲綢之上的帛書甲乙本。此帛書非常精緻,上面寫的內容和我們目前的《道德經》比較相像,但的《道德經》要早上200乃至300年。這就是帛書老子甲乙本。
第二,1993年在湖北郭店出土了楚簡版老子,楚簡版老子要比帛書老子還要早上200年左右。帛書版和楚簡版年代比通行版更早,因此更加接近原版。而楚簡版和帛書老子裡面,《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所以說叫《德道經》。
《易經》指導不了《道德經》
有一種說法,《道德經》來源於《易經》。《道德經》作為道家理論總綱,涵蓋了宇宙形成、萬物發展、治國、用兵、教育、經濟、藝術、技術、管理,乃至個人養生、修養心性,幾乎無所不包。正如尼采所說:老子思想「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而《易經》是在儒家作《易傳》之後,才具備了一定的哲學意義,從而作為一種理論思想流傳下來。據傳《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孔子是晚於老子的,因此老子又怎麼有機會去學習《易經》的哲學思想呢?反是孔子自己,倒有過幾次問道於老子的經歷。
也有人說《道德經》是來源於《歸藏》之易。然而《歸藏》、《連山》不過流於傳說罷了,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隻言片語。甚至西漢學者都沒有提過有《歸藏》這本書,至東漢時方才逐漸出現。拿一本根本不知道內容的書來證明《道德經》源出於《易經》,這不是很荒唐嗎?
《易經》早於《道德經》,但《道德經》全文只有一處提到「陰陽」,通篇沒有提到過《易經》。因為老子從來就沒有把自己局限在陰陽乾坤之內,而是在講「天地之母」的生生大道。老子之道,並非那「一陰一陽」之道。
《道德經》講「愚人之心」,講「渾其心」,講「其若濁」,推崇的是像渾水一樣的「沌沌兮」的狀態。而不是像《易經》一樣,動輒分尊卑高下,君子小人,把萬物都分裂為二,從而失去了它們渾然一體的本質。《莊子》有一篇講混沌開七竅,七竅一開即死,正是因為失去了那個渾然如一,而這才是老子所講之道。
按今人所說,《道德經》和《易經》都是在講天地之道,宇宙規律。但《道德經》所講的天地之道,上能適於治國安民,下能適於修身養性,兵法謀略、經濟民生,甚至宗教、藝術都包括在內。然而反觀《易經》,無論是從歷史事實來看,還是從它的理論本身來看,並不具備這麼大的體量。
解析老子的老師是誰?以天地自然為師?
所以老子的學問是從何而來的?是以天地自然為師,經老子開創而來的。我們學習,需要讀文章,需要老師言傳身授。有悟性的學生,讀文觀畫的時候,常常就會有所領悟,引起共鳴。然而天地又何嘗不能言傳身授、作文作畫?
這天籟地籟之音聲,就是天地之所言;這日月山川之運行,就是天地之所行;這鳥獸魚蟲、山水林木,就是天地之所畫;這四季輪換,雨雪風霜,就是天地之所書。如果我們能與天地產生共鳴,就相當於擁有了一個最博學,最智慧的老師。
人類的行動力能比得上天地更強大嗎?人類個體的實踐,能比得上天地萬物的運作更豐富、更生動、更全面嗎?道行天下而成理,天地至理就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老子所謂「天之道,繟然而善謀」。「繟然」,是展示得很明白的意思。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就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天地間,但卻沒有人能謀算得過它。
所以天地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資料庫,只要掌握了開啟它的途徑,就能從中得到無窮的知識,領悟無盡的智慧。老子所謂「不出戶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正是以此。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謝邀。寫的挺好,我知道你是來蹭熱度的,我也給你蹭。但你蹭的太明顯了……吃相不太好……
如果我跟你說,每個人都是個系統,意識是個「道」,肉身是個系統,意識和肉身相輔相成!老子認為道是永恆的,是相對天地萬物來說!但是釋迦摩尼老人家說緣起性空更高層次,就是萬物都是虛空因為道而衍生的系統,愛因斯坦也說了,兩個奇點在一定程度下相互作用,衍生一維,二維,三維空間……萬物混沌,陰陽雙生相互作用產生更多……這裡我說下時間根本不存在,時間是物體相對變化產生的相對差,這個差就是時間,如果天地萬物都是靜止,就不存在時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