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個悲觀主義的宗教嗎?

佛教認為生存到頭來還都是苦的,唯有不生才不受苦,這樣看。確是悲觀。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佛教是不是悲觀主義?


被生活草多了,敏感的人自然就關注佛陀的教誨了,教你的並不是試圖害怕、逃避被草;而是讓你接受、認清、中立不帶情緒地看待被草這件事情是事實,並能夠不受其影響,仍然有自己堅定的目標去追求。

1. 被草=苦,

2. 接受、認清=止,承認苦的存在,並非怨恨苦

3. 不受其影響,堅定目標=定

以上3步可以逐漸產生正念

4. 後面可以練習「觀」的功夫

假設同學A是按照以上4步走的,那他的苦就會逐漸散去,並對生活充滿感激和享受,因為他看了苦、接受並鑽進了苦、穿透了苦,見到了光明

假設同學B,則在第1步察覺到了苦,但由於情緒等慣有習性的影響,認為人生好苦,這句話好悲涼啊,他認為這個事實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悲哀的、沒有希望的、黑暗的,處處都是苦啊!苦海無涯啊!(是感嘆的、有情感的),那苦從根子上就無法止了,第2步做不好,功夫不到後面就全歪了,他發出的感嘆並非接受了這個客觀事實,而是一種嘆氣,一種無奈,一種隱形的抗拒。

苦,用漆黑的山洞比喻;

解脫,用明媚晴朗的陽光下比喻;

與B相同的人學習佛法,他理解的要解脫就是躲避所有的黑山洞,剛進去,怕了,就出來,反正佛陀說不要執著,不進去,就會解脫,但他忘了,佛陀還說,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是黑山洞,去哪裡躲?只能原地站著等死,被黑山洞困死,身心疲憊。

與A相同的人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理解到,要找到陽光明媚的地方,就得穿過黑山洞,見到一個黑山洞他就鑽進去、穿過它,見一個穿一個,漸漸他發現即便到處都是黑山洞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只是黑山洞嘛,於是他找到了明媚的陽光,即便在其他人看來他還走在黑山洞裡,但他已無懼,很瀟洒,在他的世界裡陽光明媚。


1)第一方面:佛教認為人生是苦,是相對於解脫證悟後的樂而言的。

2)第二方面:人生是苦,表現在生老病死等客觀規律、喜怒哀樂等心理狀態,都是不斷變化。而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外在環境、心理狀態、認知、情緒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這種變化是被動,不受人們掌控的,所以為苦。那麼是否存在恆常不變的真諦(既不隨其他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可以指導我們對待這個不恆常的世界呢?佛陀尋到的便是這樣的真諦。依佛看來,這世界是不悲不喜的,佛是以一種恆常的平和心態對待事物的,不生悲喜心。但為什麼還要說人生是苦呢?是因為人的記憶機制傾向於記住喜歡的事物而不斷傾向強化,對悲傷的事物會趨於淡化和遺忘,所以大多數人心理上以對世界的熱愛為主導。為了讓人們正視世界,佛陀便說人生是苦,人們對世界的熱愛為貪愛。若是佛陀面對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反言人生是喜,對世界的厭煩為嗔恨。

綜上,佛教不是悲觀的宗教。

以上理解建立在個人感悟。


是絕對的悲觀主義,套用知乎佛學觀念,是失敗學


怎樣界定悲觀呢?這是個問題……如果站在極端的(注意這個限定詞,任何觀點,都有極端和不極端之分)「人活著,就要及時行樂」的立場,那無疑是「悲觀」的;除此之外,大概都不會認定為悲觀吧…………當然,這些不同立場的人如果錯解了佛法是個啥東東的,也可能會認為是悲觀的,不過,這屬於誤解誤判,和「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如實判斷」本身無關


不悲觀


所有印度系宗教都是悲觀厭世的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