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普遍會經歷低迷的時期嗎?

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來,不自量力,勉強答一下。我推薦你看《卡拉瑪經》,可能是答非所問。但有些事情的答案,最終要靠自己尋找,問道於途,很大的概率是緣木求魚。


看適合自己走哪個路子,如果樓主自己覺得,一個人適合靜靜思考,不喜歡熱鬧,那麼去寺廟當義工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但是人情一定要練達,是真真正正的看破了,看淡了才義無反顧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就怕是一邊一個人清凈孤獨者,一邊又在想哎喲,這個的兒子都有了,子女那麼有出息。那個賺了多少錢,在哪裡有地位。誰誰誰又買了車。開起來很威風。

要真正的看破了,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做不到,還不如和別人一樣追逐名利不是嗎?

既然不追求名利,在修行上面是對的,我覺得你要堅持自己的路子。

真正的修行人是喜歡孤獨,享受孤獨。根本不會想紅塵中事情。如果沒到達這一步,努力先定下來吧。

說在紅塵中洗鍊的。我認為多數人沒有這個定力,反而被物所轉。良禽擇木而棲,人也是需要一個好的良好的學習環境去鍛煉升華自己。

當然大菩薩普度眾生不算。人在忙,心是定的。


我也有類似的心態,覺得啥都沒意思,只想安靜的看書。離群索居,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同尋求答案


又一個被普度眾生這個集體主義理念忽悠的人。

可憐可嘆。


怎樣才能看破紅塵……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有趣的事情太多,雖然有時候折騰得很累,但是感覺在滾滾紅塵中的感覺很好啊。

多年前在夢中得到一個法號:妙慈

可能是提醒我不要太自我中心,多關愛別人吧


我剛學的時候

看到佛經的一些句子和文字

讓我產生了很多的妄想

增加了不少的煩惱

OAO

嗯挺低迷的...


無常

一切都會過去


這是你人生的低迷,而不是學佛帶來人生的低迷。佛教中的空並非虛無主義,佛教也沒有「看破紅塵」一說,你這是世俗誤解的佛教。題主現在對佛教的認識是有誤區的,建議看聖嚴法師的《正信的佛教》和《學佛群疑》兩本書。先建立起正知正見,佛教是積極的,不是逃避現實的借口。


首先,提問有歧義,人生的低迷時期,相信大多數人都有,與學佛與否沒有關係,很多人都對人生迷茫過,有人過去了,有人過不去。

就題主的問題而言,與學佛與否也沒什麼關係,個人性情而已。恬淡、孤寂,很多修行人都有的特質,但是具備這樣特製的卻不一定都是修行人,比如陶淵明。

最終想說的大概就是自己是否合群這種問題,其實根本沒有意義,世上大多能人都是不合群的,因為世上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如果題主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那麼也就不會來著提問了,不是嗎?而題主用自己要什麼這種問題來問別人,豈不是讓別人替你吃飯喝水?


謝邀,不學佛。只在知乎上看看大家關於佛學道家的一些回復,感覺佛學並不能讓你避免低落,或者類似的負面情緒,認真學習,並實踐的話,能讓你在這個階段好過一些,畢竟你所經歷的事情在佛學理論里都能找到解答。


你學什麼佛?

讀了多少種經典?

佛經念了幾遍?

佛號念了幾遍?

供水做了嗎?

施食做了嗎?

大禮拜做了嗎?

三皈依了嗎?

十齋日有如法嗎?

有堅持五戒十善嗎?

............

自己身上的問題不要怪到學佛

自己沒有如法學佛也不要怪到學佛

目前校內攻國學?不知道你是中文系還是自己閑暇讀讀弟子經?

中國古代主流思想可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倡導積極入世為社會貢獻 而不是什麼賦閑在家隱居山林 ....那些居廟堂之外的人都是因為時代局限 ,在政治上失意才如此,如果他們在今天這個時代定不會萎靡消沉。


我當年曾經被老闆狠做了個思想工作:別的員工為了績效考核日夜奔忙,恨不得多加班干一點,你為啥就沒那個熱情呢,你跟錢不親嘛,我這所有的激勵機制對你咋就沒有用呢,你不適合在企業工作?其實我只是照顧自己的工作情緒,不強迫自己高度負荷下實際低效率的工作而已。囧 。。。然後。。。「老闆眼裡的我」就「忙」的不知道白天黑夜,不知道初一十五了。其實工作就那麼多,幹完了開拓一個新的工作可不是我一個人吐血就OK的。讓老闆吐血陪著他到不願意了。哈。


所謂高潮低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體悟。所以,高潮還是低谷,其實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時候認為的低谷,可能日後回過頭來看,恰恰是增益飛躍最快的一個階段;有時候認為的高潮,可能正好是倒退而不自知。

真學佛的人,必然要經歷一些東西,比如世情人情,財帛名利,生與死,自我與他人、外界等等。從接觸、認識到體會到矛盾,希望出離,到最後破出矛盾,徹底脫離。這是一個必然的階段,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事,大體都是這個過程。只是往往更多的時候是陷入纏縛不得而出,甚至是在其中不自知或反以為樂罷了。

看透了、看破了,就失去了興趣和快樂,往往就開始想脫離了。對名利、人世情,若是真的看破了,那麼所謂淡泊名利,就是很正常的選擇了。若是沒有看破,那麼言談舉止上如何淡泊,根子上依然有依附,一旦有事,就會徹底顯現出結果的。

內心上一定程度的淡泊會引起一系列表象,比如行為舉止、愛好等等。從個人修行上說,淡泊不是壞事,少牽絆和掛礙;從利他行持上說,淡泊要內斂一些,要講究利他方便,否則容易為人詬病,引說是非。

離群索居,未必一定就是壞事,也未必一定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地上的修行一定要堅實,一步一個腳印,不能為了好看就說假大空的話,華而不實,沒有意義。口上說淡泊多少名利,實際心內火熱;說利益多少大眾,實際上自己都沒有絲毫功夫。那都是過不得河的泥菩薩。

離群索居,得看決定離群時處於什麼狀態,得看是以何種心態去離群,得看最後是否得到想要的正確結果。同樣的行為,放在不同的階段,可能一個是順道,一個是背道;同樣的行為,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可能一個肯定,一個否定。所以一個行為,側面反映的是你當下的狀態,是你當下的內心。若想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得先看看自己的內心處於何種狀態、自己內心在想些什麼。這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別人說破天去,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極大程度上都是揣測。

保持一顆真心,凡事求真,萬勿矯飾,自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切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慢慢就會主動去找方法,同時也知道自己走的方向是不是對的。確定是對的,就不要輕易去懷疑,堅持去行持就好了。有時候偶爾有起伏,很正常,不管不顧繼續前行就是了,過後回頭,就是不一樣的風景。

有一首偈子說得好: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螺旋式的上升

如爬山,

有的人大概可以直登到頂

大多數人只能像走盤山路那樣,一點點前進


前面那幾段都是一個成人(或者接近成人,或者心智成熟者)在自我深思熟慮後可自我決定如何做並自我承擔後果(收益或損失)的事。

只有最後一段,涉及家人,就無法輕易給建議。父兄性格怎樣?對方不按自己意思辦誰更受不了?等等........每個人情況不同,無法全景代入替你決斷問題。

結果大致有二:寧願家人負我,我不能負家人。或者我負家人,但是做好準備後世加倍償還。


就我個人而言,我學佛先是修人天乘,學習怎麼做人,將佛法中所要求的做人基本原則(五戒十善)融合到生活中,但是因為工作的關係,道行不夠,琦語和妄言還修的不好。單純的出離三界,淡薄名利挺可笑的,很多東西你得有了之後才能有說不在乎的資格,要不戲語曾言:和尚是色中的餓鬼。沒有冒犯的意思。畢竟紅塵你得活明白才會不在乎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 學佛 | 修佛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