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南傳上座部的諸多派系?

南傳上座部的三藏都是1956年集結的,共認的,而且它們號稱是最原始的最正統的,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派系,而且意見無法調和。


不談原因只談感想……

其實這樣的情況已經可以很好地解釋了為何最初同持一套原始聖典的僧團會衍生為大小十數部派並各自立論,萬幸的是南傳傳承至今無論不同的僧團和禪林對於經典的理解、對於禪法的理解有何差異,大家對於經藏本身的修改以及炮製新的經典均沒有動過大的心思。

所以珍惜正法尚存的現在,選擇跟自己相應的禪法努力精進就好,圍繞自己生活中的煩惱是否減少作為唯一評判的標準。


目前的巴利三藏最後一次集結是在緬甸。不是在緬甸形成。

各派是對於論,有不同意見,

禪法也各有不同。

但是,

分歧的原點–巴利經典都是一樣的。甚至論藏也是基本一樣的。

同樣的教科書,和參考資料。學位標準一樣。只是方法不同。

沒有所謂的不可調和的地步。


我建議題主看一篇恩師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1703644/answer/92148422

大乘也好,小乘也罷,可以任意修行任何一乘,但是要保持一個了解,見解,觀念。

不要學其他同修,偏執一乘,而貶低另一乘。

當然,這類同修因為智慧不夠,修為不深。若有恩師十分之一,也不會落入偏執。


對南傳上座部佛法的若干質疑,兼論大乘
文/周樹敵魯慢

南傳,因其佛教根據地在印度以南,故稱南傳。而上座部,這只是南傳自己給自己的美稱,為了尊敬對方,我們也稱其為上座部。其實在分別說部出現之前,上座部已經分裂為若干部派,已經很難說誰才真正代表上座部。而此前的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當然,我們也很難說誰對誰錯,只能說,歷史選擇了分裂,而且多數人選擇了大眾部,這是歷史潮流的選擇。上座部和大眾部分裂之後,上座部內部又進行了若干次分裂。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從這裡可以看出,原始的上座部已經不再適應人類的發展。逐步退出歷史了歷史舞台。這個時候部派和部派之間,並沒有誰說誰是「非佛說」的事,只是對佛說內容的理解,大家有分歧。那麼究竟誰才是正宗的佛教呢?很難說。佛教部派的分裂,就好比一個受精卵,由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由兩個分裂成四個,最後長成了一個人。那麼,你現在再回頭去問,這個人身上哪個細胞才是最初的那個受精卵,很難說。按照佛教本身無我理論來解釋,沒有一個細胞與那個原始的受精卵有關,不過都是生滅而已。無我理論作為所有佛教部派都認可的「真理」,這裡可以做一個衡量,誰認為自己還是那個原始的上座部,誰還認為自己是原始佛教或者說是佛陀本人的嫡親血脈,就違背了佛學無我的原理。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還認為:「部派分裂無數次之後,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部』存在」。這種有我的思想,在如今的南傳佛教中,普遍存在。用如今南傳上座部自己的法義來解釋就是我執,用大乘佛學來解釋就是法執。因此這也涉及到一個問題,南傳那些證果的僧人講法的時候,以自己的宗派是主脈,非議別人的宗派甚至誹謗大乘的時候,是不是未斷身見?——雖然他已經不執著這個色身和自己的五蘊是我,但是卻將對「我」這個概念的執著,轉移到了一個更大的地方,或者說更危險的地方?這是不是說,非議別的部派,以官方版和正統版自居的那些證果人,他們的果位要重新衡量?
既然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可能有一個永恆的「我法」或「我部」存在,那麼是不是任佛法自己淺化、混亂甚至消亡呢?用佛學自己的原理來說,有生就有滅,幾乎每個部派都有預言佛法滅盡的文字,雖然內容不盡相同,但可以看作是對生滅法的認真闡釋和理解。因此,這就涉及到一個學術範疇的問題。一門學問或者文化,佛學當然也屬於一種文化,宗教文化,或哲學文化或禪學文化,總之,佛學可以作為一種文化來看待。如果不設立學術範疇,僅以是否佛說作為學術範疇的界定,這是很愚蠢的。因為佛在世時說了很多話,難道每句話我們都要學?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是釋迦牟尼本人說的話,也不儘是佛學。釋迦牟尼本人說的,只有一部分是佛學。這就牽涉到對佛學範疇的界定問題。可以這麼說,佛教雖經歷多次分裂,但是各部派之間還是進行過很多次交流,這些交流最後形成了各自部派的經典著作,既然是交流或者爭論,那就一定存在相交點。這些經典之間還是有一些核心的部分,這些核心的部分,通常被認為是佛學的學術範疇,比如無常、苦、無我、涅槃、寂滅、緣起、因果……符合這些基本規則的就可以看作是佛學。這也就是為什麼部派爭執上千年,一直沒有說對方非佛說的事,因為一旦確定某一學術偏離學術範疇,就沒有爭論的必要,這就是物理不會和數學爭論,化學不會和文學爭論一樣。產生攻擊某部派「非佛說」這種界定或者這種話,是拿不上桌面的,這僅僅只是一種辱罵,一種戲論而已。
佛陀的原始教義是不是有必要追回?怎麼追回?追回之後是不是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好?這是目前佛學界內部的一種普遍焦慮。但是你再轉念想一想,假定現在在某一石窟追回了佛陀的原始教義,或者說有什麼穿越手段能回到佛陀時代,會發生什麼?還會產生「十事非法」,是不是還會產生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以及以後的無數次分裂?歷史總是會重演,這是人性的本質屬性使然。這麼一想,你就會明白,我們只有尊重歷史的選擇,別無他法。
好,既然佛學不是對釋迦牟尼這個人言行的刻板模仿,而是有自己的學術範疇,那就有一個問題,各部派的經典除了綜合在一起,摘出相同的部分,其餘不同的部分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在多大程度上有存在的必要?從歷代部派相互爭執和討論以及人類文化單元內部的規律來看,普遍認為,有助於完善這門學術的文獻資料是有益的。比如數學,兩千多年前,數學家用負數參與計算,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因為他們不可能以自己的實踐經驗來認同負數也是數。但後來發現,負數解決了很多自然數計算不便的問題,於是數學家一致默認,負數也是數學。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就可以解釋很多人攻擊南傳《阿毗達摩論》說這部論號稱是佛在33天所說,這種神話只是表明,這部論不是佛說,是後人偽造的,或者說,《清凈道論》不能信,因為是覺音的著作,學了這樣的書就等於否定自己不是佛教徒而是阿毗曇教或覺音教。這樣一些論調,在我們懂得什麼是佛學範疇之後就能輕鬆解決。《阿毗達摩論》即使不是佛說,但是它是佛學的範疇內十分有價值的論文,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部論完善了阿含經中「心法」、「色法」的體系,使得《阿含經》在體系上得到強調和完整,把修行闡釋得更清晰,更有調理,經得起外道的問難,經得起人類智慧的考驗。所以,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阿毗曇教就是佛教!
但是《阿毗達摩論》真的已經完善了佛陀的教法嗎?真的已經天衣無縫嗎?
在此我們回到十九世紀末,那時物理學界的很多科學家對經典物理的嚴密性極為滿意,認為物理學發展已經到了巔峰,所有的問題已經解決。自然界的一切現象幾乎都可以被現有理論精確解釋,力、熱、光、電、磁……,物理學似乎盡善盡美,一切基本原理都被發現,有些人甚至聲稱物理學已經終結,但是有些人卻知道,在經典物理燦爛的天空上漂浮著兩朵烏雲,一朵是美國人邁克爾遜和莫雷的試驗,一朵是黑體輻射問題,兩個問題導致經典物理的大廈出現了嚴重漏洞,甚至有傾覆大廈的危險。而這兩個問題的最終解決,一個誕生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另外一個誕生了量子物理,進而產生了20世紀初的輝煌的物理學革命並深刻影響了我們這個時代。
類似的現象,似乎在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裡面也出現了,上座部佛法的理論體系是建立於阿毗達摩之上,很多學習上座部佛教的人被阿毗達摩所構建的嚴密的理論體系所驚嘆,有人認為它超越了一切,精確解釋了所有的色法和名法和身心生滅的現象,為解脫建立了強大的理論基礎。阿毗達摩在南傳的地位甚至高於經藏,被認為是佛陀在天界所講,是極為殊勝的法。但是以阿毗達摩為基礎的上座部嚴密佛法理論體系的天空上其實也漂浮著數朵烏雲,並且這些烏雲已經漂浮了兩千多年。
首先,第一朵烏雲是:既然沒有我,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麼過去世的業力信息為什麼不會錯亂,此人的業力為什麼不會報應在彼人身上。經典認為,前世的身口意行導致了今世的業力現行。那麼前世身口意行滅去之後,今世的業力升起之前在哪裡?
第二朵烏雲就是:以涅槃為所緣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五蘊和涅槃關係問題。五蘊滅後,誰和涅槃有關係。按照佛學的觀點,眾生就是五蘊。那麼五蘊滅後,這個人是不是變成了涅槃?若沒變成涅槃,那麼這個人與自殺後飛灰湮滅何異?只不過你找來涅槃這個外在於五蘊的工具幫助五蘊灰飛煙滅而已。若五蘊滅後,沒有變成了別的東西,這個東西又是什麼?若五蘊徹底滅,什麼都沒變成,那與斷滅論何異?
第三朵烏雲就是:有分心和心識交替出現。心識和心識之間的斷裂部分是有分心。顯然,《阿毗達磨論》認為有分心也是生滅的,那麼就有一個問題,有分心和有分心之間是什麼?是斷裂的嗎?如果是斷裂的,那麼還是斷滅論。
第三朵烏雲就是:以涅槃為所緣進入定境的時候,只有一個唯一的所緣,那就是涅槃。那麼有一個問題:所有的心法都不是我,佛學對我的定義是,單一成分,不可再分,且能自足自成,永恆不變。那麼就有一個問題,這個所緣既然是唯一,那麼還能不能再分,如果能夠再分,那麼就還是在生滅中,證得涅槃就獲得解脫之說,就是一紙謊言;如果不能再分,涅槃是不是性質穩定不變,若變,那還是生滅,若不變,那就是神我,與無我法義相違背。
第四朵烏雲是:南傳認為,以涅槃為所緣進入定境的時候,只有一個所緣,那就是涅槃,南傳在這裡解釋不清楚,這種達到唯一所緣,是不是貪愛到極點呢?如果不是貪愛到極點,如何如此專一的所緣?這些都是他們說不清楚的,如果不用大乘中道思想,那麼小乘所謂證得涅槃就不能證實是成了聖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人眼裡,聖人是不能有太強的貪愛的。這一點幾乎是整個世界文化的一個共識。
第五朵烏云:阿羅漢證得涅槃滅除了五上分結,當然,由這五上分結派生的其他9個不善心所也都隨滅。但其實,《阿毗達磨論》中那一點不善心所並不能概括人類所有的不善心理,就算經文里提到的「奸、堅、懦、偽、幻……」這些心所滅了沒有?如果沒有滅,何來聖人之說?
第六朵烏雲就是:涅槃後去了哪裡?涅槃一法從哪裡來,最後諸在哪裡?動不動?不動是不是常見?動又是怎麼動?是不是斷見?
 第七朵烏雲就是:證得第一觀智時身體的感覺消失了,發現了名和色。這個是不是玩幻覺,後來的幾觀智以致到後來證得涅槃滅盡什麼的,是不是玩幻覺玩得精神失常了?這些都不僅僅是一部《阿毗達摩論》和《阿含經》能夠解決的,還得藉助大乘佛學才能解決。
 從以上種種漏洞來看,南傳佛法還難自圓其說,如果不藉助大乘佛學的教義,只要稍微有點哲學底子的人,就經不住思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乘時佛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從整個東方文化來看,大乘才是東方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

不回小向大,即使真的證得了他們滿心自豪所宣稱的「大死」,也是死得不明不白。


推薦閱讀:

佛陀比提婆達多高明在何處?
想學習佛教的東西,該從哪裡入手?如何讀懂經文?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為什麼打坐後後精神煥然一新?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