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動人的詩詞曾令你落淚?
1:《金縷曲》 顧貞觀其一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其二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為君剖。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算是印象中第一次看詩詞落淚2;《臨江仙》 蘇軾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其實整片詞,怎麼看怎麼不會哭,但是每每看到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時候,總是忍將不住.3:《南鄉子》 陸遊歸夢寄吳檣,水驛江程去路長。想見芳洲初系纜,斜陽,煙樹參差認武昌。愁鬢點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鄉交舊少,凄涼,卻恐他鄉勝故鄉。久別家鄉,一朝回歸……4:《桂殿秋》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但凡情感上有挫折之時,看此詞,猶如萬箭穿心……5:《鷓鴣天》 其四 正月十一日觀燈 姜夔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一直覺得看白石元夕這幾篇鷓鴣,適合先看元夕有所夢,之後反推,為什麼在元夕如此佳節,白石並不出去,然後看到此詞,看到結句: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6:菩薩蠻 其二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今年剛去了郁孤台,正值風雨大作。
7:《鷓鴣詞》 陳洪綬
其一
行不得也哥哥,我也圖蘭不作坡。無山無水不風波。是非顛倒似飛梭。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其二
行不得也哥哥。鳳雛龍種已無多。敗鱗殘甲墮天河。南陽市上鬼行歌。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其三
行不得也哥哥,霜風夜剪向南柯,老翁卧哭山之阿,翠鳥難脫虞人羅,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其四
行不得也哥哥,華面鳩頭舞婆娑,紫髯碧眼塞上歌,老年生日喜無多,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
正如第一句一般,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讀不得……
8:賀新郎 病中有感 吳偉業
萬事催華髮。論龔生、天年竟夭,高名難沒。吾病難將醫藥治,耿耿胸中熱血。待灑向、西風殘月。剖卻心肝今置地,問華佗、解我腸千結。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艾炙眉頭瓜噴鼻,今日須難決絕。早患苦,重來千疊。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看到此篇,腦海之中,總是浮現出陳子龍夏完淳的名字,然後莫名出現梅村的遺言:吾一生遭際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險,無一境不嘗艱辛,實為天下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蓑,葬吾於鄧尉靈岩相近,墓前立一圓石,曰:「詩人吳偉業之墓」
9:金縷曲 乙卯初春,將之揚州,或以蕪城為言,悄然而止 蔣春霖
雪凈梅根土。被瓊簫、暗將殘寒,一絲吹去。碎剪東風為花瓣,分散春心幾許。料從此、紅酣翠嫵。驀地思量虹橋月,是年時、刻意傷春處。還夢到,竹西路。扁舟待趁寒潮渡。繞空江、鷓鴣聲聲,亂煙無數。歌管樓台斜陽冷,換了城西戍鼓。更不見、垂楊一樹。十里深蕪陰磷碧,哭青山、誰喚春魂語。雲影暗,自延佇。
驀地思量虹橋月,是年時、刻意傷春處。那麼,而今呢……
可能個人屬於比較感性一類,所看詩詞不多,垂淚的倒是有不少。就在這裡暫舉一些。另,表示有很多詩詞看了,內心鬱結的感情,甚至遠超於落淚。比如當日我看了杜甫的三吏三別外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日未食。
推一發鄭孝胥吧。鄭孝胥晚年曾任偽滿洲國總理,雖然「漢奸」的鍋是背定了,但作為同光體閩派領袖,鄭孝胥在晚清詩壇中的確是佔有相當分量的。 《光宣詩壇點將錄》將其點為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若就詩論詩,自是光宣朝作手,《海藏》一集,難可泯滅。孔子不以人廢言,茲仍舊錄。而並為著論於此。」鄭孝胥一生經歷了兩女三子相繼離世,這也構成了他《海藏樓詩集》六十餘首悼亡詩中最為凄苦動人的部分。正如他一首絕句中所說,「殘年況味今參透,祇是生離死別忙。」鄭孝胥中年得第三子東七,百般疼愛,但兒子兩歲時不幸夭亡。鄭孝胥悲痛不已,曾作《哀東七》三首,其中第二首最為幽冷。最初讀到此詩時,為之後背發涼。哀東七三首 其二
兒死膚未冰,卧板藉以褓。出門別吾友,歸斂已不早。
入棺望始絕,父子緣遽了。猶當書兩和,白骨知此惱。
紙錢送汝去,遺燼那忍掃。今宵我不寐,窗下燈皎皎。
後房汝啼處,絮泣剩婢媼。一家各上床,擲汝向荒草。
歲盡冶城旁,月寒新鬼小。
全篇筆調陰森幽暗。前四句以敘事筆法鋪開,」入棺望始絕,父子緣遽了」,一個父親試圖用理智不斷提醒自己接受幼子早夭的現實,於表面的平淡中蘊藏著極大悲痛。「今宵我不寐,窗下燈皎皎」,燈之皎皎,越發反襯出作者周圍身處死亡陰影之中的黑暗。「後房汝啼處,絮泣剩婢媼。一家各上床,擲汝向荒草」,今與昔、生與死,連續而強烈的對比,寥寥數語,將文字背後的悲痛展露無餘。最後一句「歲盡冶城旁,月寒新鬼小」,將全詩幽暗凄冷的氛圍推至頂峰,「月寒新鬼小」五字,恍如親見凄冷月光下一個新鬼孤零零的背影,字字錐心。
最初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差一點哭了。
個人很喜歡《雨霖鈴》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也不是說會哭,總覺得能看見這幅景象。
還有題主,在知乎上面不要問詩歌類的問題,明白么?很危險的,又浪費時間。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江梅引 姜夔
人間離別易多時
見梅枝 忽相思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
今夜夢中無覓處 漫徘徊寒侵被 尚未知濕紅恨墨淺封題寶箏空 無雁飛俊遊巷陌 算空有 古木斜暉舊約扁舟 心事已成非歌罷淮南春草賦 又萋萋飄零客 淚滿衣《賀新郎》
陳維崧
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陳維崧(1625—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陳維崧頗好男風。他與名優徐紫雲的一段生死纏綿情事,曾使無數清代士人為之傾倒。陳維崧家有妻妾子女,徐紫雲成年也要娶親,他在紫雲洞房花燭夜時寫此首《賀新郎》相贈。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寫情》- 李益
水紋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樓。只有此首 初讀已感同身受。此生再不願負人 亦不願人負我。不如歸去……妾如江上山,君若山前水。山或為水傾,水不為山止。
感舊
宋·蘇泂小箱留得舊裳衣,母氏親縫衣此兒。近日著來渾短窄,猛思泉下許多時。
(蘇泂(jiǒng),字召叟,少從其祖遊宦入蜀,長而落拓走四方,曾再入建康幕府。)
家裡小衣箱里留著一件舊衣裳,
是我的母親一針一線縫給我的。
近日裡穿它,卻覺得變得又短又窄。
突然想起縫這件衣裳的母親已經去世好長時間了!
……
此詩用「舊裳衣」這件極常見的東西將落拓的「兒子」與已去世的「母氏」緊緊聯繫在一起,寫出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之情。
「小箱留得舊裳衣」——天冷了,於是拿出一件衣服來穿上。
「母氏親縫衣此兒」——「原來這件衣服是母親親手縫給我的」。
頗類似於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令人彷彿看到夜晚、燈下,遊子已經睡著,而母親還在一針一線為遊子細細縫織行衣的場景。
「近日著來渾短窄」——卻覺得這件衣服變得又短又窄,不合身了。
「渾短窄」三字,同時也寓示著時間的流逝。
讀者正納悶:「怎麼回事?」作者突然一句「猛思泉下許多時」,
原來前文提到的縫製這件衣服的母親已經去世很長時間了!
了解到真相的讀者,自然會和作者一樣唏噓不已。
詩人仕途失意,落拓走四方,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最值得回憶的,還能夠慰藉作者之心的,莫過於可貴的親情,莫過於從前母子在一起的歡樂的時刻了。
而此時,舊裳衣還在,而慈祥的母親早已去世。零落棲遲、物是人非之感一齊襲來,深深地痛擊了作者的心。
「情之至者,自然流為至文」——這首詩發於肺腑,自然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專欄地址:這首思念母親的詩,令人落淚!
一個努力又認真的微信公眾號:xatsjac
品味傳統文化之美,
為您,千千萬萬遍。
歡迎關注!
「小時多病,病危時,祖母常禱於神祗,以頭叩地做聲,傷處墳起……一日,祖母使予與二弟純松各佩一鈴,言曰,汝兄弟日夕未歸,吾則倚門而望,聞鈴聲漸近,知汝歸矣,吾始心安為晚炊也。」
齊白石《白石老人自述》祭十二郎文,至今記得一個中年大叔在他至親墳前面前絮絮叨叨聊著生前瑣事那種酸楚。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楊漣
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賢,少年時原本是一個無賴,萬曆時因賭輸自閹入宮,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陷害忠良,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 嗟乎!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 然而我知道即使滄海橫流,朝政暗無天日,仍有這樣一個人,力戰閹逆,痴心報國,鐵骨錚錚,寧死不屈!這個人就是楊漣。
天啟三年(1623年),楊漣被任命為左僉都御史。次年,又升為副都御史。然而,熹宗這位在楊漣等正直朝臣捨命扶持下才得以登基的皇帝,並沒有像東林黨人所希望的那樣革除萬曆朝弊政,相反卻是變本加厲,更加荒淫奢靡,昏庸無能。宦官魏忠賢和熹宗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在宮中獨攬大權,肆意為虐。滿朝官吏紛紛投靠魏忠賢,結成「閹黨」,禍國殃民。楊漣懷著滿腔的悲憤,挺身而出,討伐魏忠賢。同僚勸他,他卻說:「現在不說,等他逆謀之事成功之時,殺他也不一定能阻止得了!難道要讓後世子孫嘲笑我滿朝文武竟沒有一個男子漢嗎?」
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初一,楊漣將寫好的奏疏藏在懷裡,準備趁早朝時面奏皇帝,當場揭露魏忠賢。不巧當日免朝,楊漣恐怕經過一夜,機密會有所泄漏,只好交給會極門侍官轉呈皇帝。楊漣在奏疏中列舉了魏忠賢的二十四大罪狀。字字句句如雷霆萬鈞,擊中魏忠賢的要害。魏忠賢聞疏後驚恐萬狀,慌忙跑到熹宗面前哭訴其冤,又叫客氏在旁遊說,為自己開脫。兩人一唱一和,弄得熹宗真假難辨,好壞不分,反而溫言撫慰魏忠賢,嚴厲指責楊漣。
天啟五年(1625年)六月,楊漣被逮押送北京。沿途群眾聞訊,皆為楊漣鳴不平,他們自動夾道哭送,所過村市,百姓都焚香禱告,祈求保祐楊漣可以免去一死。事見《明史·楊漣列傳》:「所歷村市,悉焚香建醮,祈祐漣生還。」六月二十八日,楊漣被下鎮撫司詔獄審訊。許顯純將錦衣衛的諸多酷刑一一用於楊漣,折磨得他遍體鱗傷,氣息奄奄。事見《明史·楊漣列傳》:「比下詔獄,顯純酷法拷訊,體無完膚。」後來提審時楊漣被折磨得無法坐、立,許顯純便讓打手給楊漣帶上桎梏,拖他到堂上躺在地下受審。楊漣仍不屈服,在獄中寫下《絕筆》,繼續陳述「移宮」案的真相,痛斥魏忠賢紊亂朝綱。魏忠賢得知後氣得七竅生煙,令許顯純立即殺掉楊漣。
七月的一天夜裡,許顯純令緹騎在獄中處死了楊漣。臨刑前,楊漣曾作絕命書,交給同監的人藏了。他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稱「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寫完便仰天大笑,奔赴刑場。逝世時「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慘不忍睹。
崇禎皇帝即位後,剷除魏黨,為楊漣昭雪,贈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謚「忠烈」。
以下就是楊漣的絕命書全文---《碧血錄》:
漣今死杖下矣!痴心報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復挂念。不為張儉逃亡,亦不為楊震仰藥,欲以性命歸之朝廷,不圖妻子一環泣耳。
打問之時,枉處贓私,殺人獻媚,五日一比,限限嚴旨。家傾路遠,交絕途窮,身非鐵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
惟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以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忠烈之名,除君何人可當?
看到要我們念兩句詩的題目總覺得一下子就...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外地上學,寒暑假才回家。現在越來越懂得家人的珍貴,某天看書時又看到這首詩時莫名地想哭。小時候不懂,長大後才明白。)